close

一本書讀懂經濟危機周期  

一本書讀懂經濟危機周期

 這中文書名取得不好,譁眾取寵,台版繁體本書名直翻比較對,不過,兩邊內文翻譯品質差不多就是了.

原文書名:The Origin of Financial Crises  -- Central banks,Credit bubbles and the  Efficient Market  Fallacy

最近台灣的央行總裁私訪了一個建案之後,公開批評該建案每坪300多萬實有炒作嫌疑.

說實在,該價格就算除以三,我也不認為以該地段而言是合理價格,但市場機制自有其功能,央行的領頭羊公開對一案例評論,其實才是整件事最不合宜之處.因為這不是他職責上被賦予的工作.

如果總裁認為資產市場有泡沫的可能,他自然擁有必要的調整機制權利,做就是了,何需多言,更值深思之處是若在北市北區真的存在每坪300萬以上的建物價格,央行之長有怎能沒有責任?這算不算泡沫?

這本書談的就是這樣的主題. 如果市場機制能無礙運行,那央行是用來幹什麼的!

作者非經濟學者,而是資產管理業者,因此本書沒什麼學術味,以觀察法自問,討論的核心觀念只有一個,即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並非如過往學者所認定的為外部因素干擾,作者提出金融市場本身就是不穩定的來源,因此才有政府必需存在管理與調整的必要,市場本身是無法自我達成的.

傳統需求增加趨動價格漲升的觀念,作者認為不適用在金融商品上,他認為金融商品的價格趨動在缺乏供給性,金融商品價格漲升的過程,會讓需求增加,而非減少,反之,下跌的過程會形成供給爆增,使得金融商品本身就具助漲助殺的波動條件,遠異於一般認知的價格機能.

 

不過看到這邊,差不多這本書可以結束了,為什麼?因為作者的觀察推論是錯誤的.基於兩點

1.作者誤中靜態與動態的錯誤 :他說金融商品在上漲的過程,需求會隨之增加的,而在下跌的過程中,供給是增加的,以為這個是違背一般的價格理論.

其實教科書上通常是這樣寫的,商品的需求曲線是由個人需求曲線加總得來,形成一個負斜率的狀態,也即是當其他條件不變下,需求量與商品價格呈反向關係,作者認為金融商品在上漲過程,需求會增加,以為這跟前述所說相悖.其實是作者弄混了.

任何商品在漲升過程,不是需求增加,就是供給減少,這無關商品為何,因為這是需求或供給曲線的平移,不是需求與供給曲線型態的轉變,也就是價格理論從頭到尾都沒變,是作者弄錯靜態與動態的不同,難不成金融商品在上漲,需求曲線會變正斜率?

不過這也並不是作者一人才會犯的錯誤,台灣出的財經書一大票都誤解,誤用的大有人在,原因可能與教科書的寫作有關,事實上,需求法則只是一種人類經濟現象,是萬不得以為了教學,才引入一些數理,圖形的解釋方式,事實是,我們根本不可能畫出所謂需求曲線,因為社會中,可以觀察到成交量,供給量,但需求量是什麼?那是一種直觀的人類行為,心理,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需求量,因為不可測.

如果照作者所說,價格越高,需求越多,基本上這種商品的市場根本不可能成型,因為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大家都把這項商品自己藏起來就好,怎會賣出?

再從另一個角度,如果是採用二維的價格圖形,即橫軸是量,縱軸是價,一條需求線是處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的價量關係,但是股市成交價在上漲的過程,其實正恰恰改變了這種其它條件不變的情形,作者不知,單以為價量關係產生變動,豈不呆笨,觀察力薄弱矣~

2.作者誤用套套邏輯:因為一個商品上漲的過程中,要不就是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而在下跌的過程,就是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他以為是價格上漲帶動需求增加,下跌帶動供給增加,這是完全反向的推論,是以事實說明事實,是套套邏輯,不具推論效力.

 

金融風暴,提供經濟學派爭戰之場,當然就政府立場,不是凱因斯學派,就是貨幣學派,那些講自由,效率,古典的人,都被饑諷,市場怎麼沒自救?這一本書就是幫凱因斯學派說話的.粗俗一點說,就是沒有政府,天下必大亂啦.

問題就是,次級債,是市場失靈,還是政府失靈?怎樣的狀態會讓條件差的人貸款買房,然後再把債權包裹成新商品?是市場需求,還是人性需求?政府需求(起碼沒出事時,政府得到繁榮市場,吹泡沫榮景有助選舉的好處).出事了,怪市場不行,無效率,需要政府管制.

我個人是質疑的.

--------------------------------------------------------------------------------------------------------------------

前面的部份,寫在央行此次升息前,央行要不要升息,我不知道, 但總裁這次對記者質疑打房的問題時,回答簡單明白, "只是做了央行該做的事".沒錯,這樣說就對了,市場是市場,央行做央行,就算有關也要否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