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  

被遺忘的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新史(The Forgotten Man: A New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每到年底,書店網站或某些媒體會進行年度n大好書評選,對這種事不用太在意,什麼人玩什麼鳥,我們認為的好書與評選出來的一定不一樣,因為我們跟評選者本來就不一樣.以財經書來說,只要符合道德原則,關心工農生活,環境,環保為題的,總是首先入選,談財經技術,或是以資本主作正面焦點的一定無法入選,富國的糖衣,震憾主義,失控的年代,金融斷層線,標準的入選題材,這種結果,反讓我們發現,財經好書的評選人特質,是專注人文社會議題的,不是專注財經議題的人,甚至是完全不懂財經議題的人,而這才是我們面對這書單的最大收獲.

 不幸的,這一本被遺忘的人在標準之外.但這本的內容,恰好說明兩者的差異,究竟誰是主角?誰真正被遺忘?誰真心關注財經?當我看到本地的劇作家也寫了推薦文在封底,有點錯愕,這應該不是他習慣的角度吧,文學家幫以資本主為正面主題說話的書寫推薦文,要不就是文人錯看了書的本意?要不就是他看到什麼我沒看到的?要知道本書並不是如書腰文稿所寫"如果羅斯福的新政都不能挽救國家經濟,我們還能期待政府在經濟崩潰時做什麼?",那樣的渴望大政府德政,相反的,書的基調是,要政府放手,不要干預私人部門過多,讓經濟依市場功能自療,如果不清楚這基調,確實會有過度聯想的誤解.

 繁體書的宣傳稱本書以一個新的觀點看大蕭條,但我必需指出,這根本不是新觀點,勉強只能說"被遺忘的觀點",或是每當區域或全球性蕭條,金融風暴時,一定會被攻擊的觀點,即以自由市場的角度還看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是標準自由主義者的觀點,如果曾經閱讀過海耶克,米塞斯,弗里德曼,安蘭等著作的讀者,應該不會陌生,似乎沒有必要近親相姦,再看一本觀點不新的書,但這種不是人文社會學者或藝文人士的主流標準與價值觀,他們不喜以這個角度來看,加上政治人物選票考量,一再對自由市場,全球化,扣以污名大帽,使得一般民眾也不習慣這樣看,所以很建議那些看過太多批評自由市場,全球化書籍的人來參考這一本,因為對這些人來說,它才算新的觀點.至於要不要找來,就看自己是把閱讀當成追求認同?還是當成尋找一段不同思維挑戰的冒險之旅.

 被遺忘的人(The Forgotten Man)傳統上已經有定義,源自1883年,耶魯大學教授 William Graham Sumner 寫了一篇批評當時的革新主義者,捍衛古典自由主義的論文,標題為"被遺忘的人".

  運用簡單的代碼,Sumner指出本意良善的社會革新人士,往往會迫使無辜的一般民眾資助可疑的社會計畫. 他這麼寫道 "A一發現某件看來不太對勁的事情害X受苦,就和B商議,然後A和B合力讓一件法案通過,以掃除禍害,幫助X脫離痛苦. 他們訂出的法律永遠規定著……C該為X做什麼,或 C,A,B該為X做什麼. 但C何辜? A和B幫忙X沒有什麼不對,錯就錯在那個法律,用法律強制C參與他們的理念,C是被遺忘的人,付出的人,從來沒被想到的人. "

 請注意這個定義,被遺忘的人是,C,努力工作,合法納稅,不接受救濟的人.

 1932年,羅斯福的競選軍師雷伊.摩利回想起這段話,將它嵌入總統候選人第一份演講稿中,如果勝選,羅斯福保證他會以"金字塔底部那個被遺忘的人"之名來施政. Sumner的被遺忘的人是C,羅斯福新政卻讓X成為被遺忘的人——窮人、老人、勞工,以及其他任何接受政府補助者. 羅斯福代表"被遺忘的人" 的施政創造了一項新道德正義, 為證明"送東西給被遺忘的人"是正當之舉,羅斯福政府發現,它必須另外找一隻代罪羔羊,商人和企業成了箭靶. 羅斯福的被遺忘的人,X選民,最後和Sumner原版的被遺忘的人C槓上了.

  這本書是A的故事,但它更是C的故事——從未被想到的人,活在大蕭條時代,不屬於任何政治選區, 活在時代的陰暗面,付錢讓大型計畫得以推行,結果卻得到一身汙衊,連凱因斯也在1938年寫信給羅斯福,建議要不就把公用事業國營化,要不就完全放任私人經營,但一定要停止對它們週期性和泛政治化的攻擊.如果不是有明確的角度,書充其量只能被視為是羅斯福新政期間的官員施政史,就內容而言,看到的是羅斯福的官員們在其主政期間的各種措施,A,即是政治人物,或政客的故事.

  開始於胡佛,一位災難英雄透過選舉站上最高位,作者直指他的貨幣政策失當,導致通貨緊縮是大蕭條的主因,1929年股市崩盤只不過反映現實,不是主軸,面對凋敝的經濟,給了羅斯福機會,但羅斯福的周遭的幕僚清一色有社會主義傾向,使得新政一開始即見有隱約的階級問題,或說根本以階級問題創造選票,就大蕭條時間的驚人失業率,將X做為追求選票的主要對象,因此創造階級對立是簡明又有效果的方式,透過所謂創造就業,產生數量驚人的臨時性或功能性工作機會,贏得暫時解決問題之法.

 作者認為新政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類似的功能性組織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且有與民爭利之嫌,排擠私人投資的功能,田納西何谷管理局將聯邦南方全盤吃掉,就是活生生基於公共工程攸關民生,假民生之名侵害私人資本的最佳例子,本書以此作為代表,一方面是電力產業具代表性,二是聯邦南方的代表人威爾基在八年之後出馬與羅斯福競爭總統大位,也是失敗收場.私人部門被殘害的奄奄一息,真正的失業人口還是居高不下,本書每章開頭所列的年度失業率即可見,作者更提出雖然支出面應凱因斯的方式增加,但實質所得的提升其實是賴人口增加,與新政關係薄弱.作者的批評即在,新政不過是拼湊下的產物,羅斯福自己都數度猶豫忽左忽右,沒有實質有效性,唯一的優點就是透過大量支出,產出臨時性工作,解決x暫時性的問題,作為羅斯福連任的選票保證,即新政不過是綁選票之物,花C的錢買X的票讓A一再連任,

 雖然是稱作大蕭條史,但本書實際上是寫羅斯福總統與其官員在經濟問題處置方式的過程,其實並不有趣,也沒有太多對一般民眾生活的敘述,加上中譯本有一些小問題,除了某些譯名有前後不一的情況外,對於處理美國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的譯文,極度含糊不清,如果不清楚這個背景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中文書的這段在說什麼,是本書略顯遺憾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