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  The Greatest Trade Ever

The Greatest Trade Ever: The Behind-the-Scenes Story of How John Paulson Defied Wall Street and Made Financial History

 這書是Paulson的故事. 寫Jonn Paulson,一位投機客,避險基金經理人;而不是那位財政部長Henry Paulson.部份內容在Michael Lewis所著The Big Short已披露,本書2009年12月即出現,出版在前沒有抄襲嫌疑,雖然知名度與銷量較The Big Short遜色,不過就內容而言,個人認為這本較佳,說理清楚,對人物,行為因果的描寫較詳盡,關於金融技術的解釋簡單又不失專業性,作者Gregory Zuckerman實地採訪過John Paulson與相關人物,不是側寫文.書是我隨意在網上瀏覽時發現的,沒想到比暢銷或大眾評價高的書更好一些,如果不追逐流行,不妨考慮這一本.但它沒有繁體本,僅有英文跟簡體本.

 主軸是談次貸風暴中幾個異類,單說是Jonh Paulson的傳記亦無不可,畢竟也是次貸才讓他的名字廣為人知.我喜歡這本書的寫作角度,雖然它寫次貸勝利者的故事,實際寫的是一群投機客的正常生涯與生活,不是大多數外人想的那種,是長期的被外人質疑,被家人,朋友質疑,甚至被自己質疑;痛苦,無助,憤怒,恐懼,動則得咎,經常性處在高壓,反覆,歇斯底里情境中的人,我個人將書中的四個主要放空次貸人角色定位如下,Michael Burry ,一個號稱最早賣空房產次級債券的人;Greg Lippmann,一個創造出能對單一筆次級債券提供保險標準化CDS(信用違約交換)的人;Jeffery Green,一個透過放空房產次貸為自己大批房地產避險獲利者,John Paulson,一個在次貸風暴中賺最多的避險經理人.

 2003~2007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這四位與他們所屬企業的員工,被人當傻瓜,白癡,空想者,Paulson更被同行當成笑話.見怪不怪,這才是真正的投機,投資實況,不是書生論劍的空談虛設,是做投機這行的人,無法逃避的必然生活經歷.經常性的處在主流意見的對立面,甚至是極度的少數者,這是投機,不是民主選舉,不是多數人認為對的才是王道,那些在風頭浪尖還在嘲笑別人的,結果往往很慘,本書中這樣的人物多不勝數,但他們猶如流星,並不會多所琢磨,作者目的也不在再寫次貸危機,而是拿次貸風暴當背景,看一下投機者成敗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考,生活與故事.

 Paulson在2007~2008共為客戶賺進200億美金,他個人則獲利60億,是歷來最大的事件投資法獲利者,1992年Soros在英鎊貶值中也不過賺得10億美金左右,書稱The Greatest Trade Ever並不為過.Soros曾提過金融代理人的問題,本書的故事正能顯示這種怪異又茅盾的現象.

 Burry棄醫從商,他擁有個人避險基金,到2003年Burry掌管的資產已達2.5億,因為幫自己置產,他發覺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在以驚人速度節節上漲,研究後知道20世紀除了40年代外,美國房地產從沒那麼漲過,他起了警覺,認為房地產肯定正在吹起泡沫,不過站在投機角度,賣空房地產實務上有困難,賣空地產公司的股票也不見得有效,但他發現了次級貸款,知道如果借款人還不出錢,以這筆貸款為基礎的債券就會發生問題,就是後來的次級債券風暴,這些次級債券充其量只是BBB級甚至更低評等的債券,但透過財務工程將數百筆次級債券集合,轉了CDO,加上信評公司的協助,一轉眼,BBB級就成了AAA級的CDO,這就能打扮漂亮,上市場見客戶,Burry知道他不能直接放空地產,但可以賭屋主信用破產繳不清按竭,還不清貸款,2004年他找到德意志銀行,花600萬買進了CDS,這筆CDS是保障一家叫PMI的房屋貸款公司8億元的次級債券.萬一這筆債務變成不良資產,Burry所買進的CDS價格就能大漲,簡單說,就是屋主還不起錢,PMI收不回的錢越多,次級債券就會變得無價值,而買CDS就是在賭PMI的債務一筆都收不回來.

 由於Paulson的故事廣為人知後,Burry跳出來說出以上這事,他比Paulson早一年放空,於是才封他是號稱第一個放空次貸的人.但是因為種種原因,Burry雖然有獲利,也相當不錯,但這筆交易並沒變成他自己的Soros交易,他賺錢,卻沒能成為另一個Paulson,雖然他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外因干擾,他應該能獲得與Paulson一樣的成績與地位,但實際並沒有,他為客戶賺了5億,個人獲利7500萬,一個最先洞悉泡沫的人卻不是賺得最多,不要驚訝,從事投機的人都知道,賣在最高點,買在最低點者,都未必是最大獲利者,甚至比一般人成果還普通. 投機客不是預言家,也非分析師,更不是理財專員,不是單靠準確率,與準確點為生,還有其它更重要的條件,起碼Burry這方面優勢較Paulson少了; 事實上,既然2004已存在CDS,一定也有其他人在買,說Burry第一個看空次貸就有點不近事實了.

 德意志銀行的經紀人Lippmann是個角色受爭議的人,套用Soros的代理人說法,Lippmann的個人收入取決去他搓合交易收取的佣金,經紀人的立場,能夠銷售的商品數量與價值越高,個人收益才最大,2005年初, Lippmann嫌當時的按揭貸款數量不夠多,想出在不增加貸款數下自己合成新的債券,創出了標準化專門針對單一次級債券的CDS,在此之前CDS只能以發行債券的公司為標的,現在則可指定任一筆次級債券,他只要想辦法找到CDS的買賣雙方,就能在不增加債務的情況下創造新的次級債,而他坐收佣金之利.卻沒料到,這個創新動作,會是未來加速市場重創的原因之一.因為CDS的買方都是那些看空房市的人,但有問題的是CDS的賣方,如果債券市場崩跌,賣方將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不過CDS發行之初,市場還是看好房產價格能持續上漲,因此CDS的賣方多數都是那些原本就發行次級債券的銀行,賣方賣出CDS之後,可先從買方那邊取得收入(可解釋為保費,要是次貸沒發生,保費就全部變收入,但要是次貸爆炸,賣方就需賠償相當保費幾十甚至幾百倍的數額),因此賣出這些CDS的銀行收到錢後,又再投入發行新的次級債券,市場規模如滾雪球.Lippmann受質疑處在於他一方面不斷創造CDS,生出新的合成次級債券,另一方面他又買進CDS,放空次級債券,所以看空是在他發明新的CDS後不久,發現房產市場的怪現象,一些房貸違約率低的州房價漲升很快,但是那些違約率高的州,房產價格已呈停頓或轉跌,他與計量研究員深入了解後,發現房產價格對於貸款償還的能力成高度相關,他一想萬一房價不再漲升,那些貸款豈不都成了不良資產,那這些次級債券恐怕會成廢紙一張,於是他與他的小組大批的買進CDS.Lippmann幫德意志銀行賺到20億,是少數免於被次貸重傷的金融機構,德意志銀行則發給他獎金5000萬,Lippmann賺錢,但是他創造的那些CDS的賣方,一個個都陷入破產邊緣,這就是他讓人質疑之處,也是金融代理人問題下的一個範例.

 Jeffery Green是Paulson的朋友,在南加州,他擁有7000多間的公寓與幾間商業大樓,房產市場的榮景令他心驚,連不查核身份也能輕易的從一些機構貸到購房款,各式可調利率貸款充斥,到期要升息還不了還可延貸,轉貸,調整條件,以不合收入的方式買進高價房屋,賓利車的個案嚇到Green.他找到Paulson尋求幫助,Paulson當時已經在為放空房市進行新的基金募集,希望Green能投資,Green並沒有投資,但他從Paulson那裡知道了CDS這種商品.私下自己買了CDS,最終賺到5億元.Green是個特異的人,結交許多娛樂圈的朋友,如Oliver Stone,Michael Tyson,Paris Whitney Hilton,他創業生平十分傳奇,值得一看.

 至於主角John Paulson,原先跟房產,債券根本打不著關係,是個門外漢.他經營的避險基金是以併購套利做為主要獲利模式.房產市場的泡沫也不是他看出來的,而是他的一個朋友Paolo Pellegrini看出的,Pellegrini是個義大利人,在華爾街討生活,但並不是很如意,不得已求助Paulson,才在Paulson公司裡謀得一份分析員的工作,因為他的加入,誤打誤撞下,才發現房產市場的問題,並提出給Paulson鎖定做為交易主軸.這邊僅列出幾項個人認為Paulson交易成功的理由:

  1.開放的態度:Paulson的基金根是做併購套利,但是當Pellegrini提出對房市的看法時,他雖沒有立即接受,但知道要Pellegrini以更有利的數據證明這個泡沫,當他知道房產價格可能由高點滑落40%時,更是完全堅持要從事這筆交易.

  2.發現價值,人棄我取:站在主流投資商的對立面,要說服投資人採行與當時市場完全不同方向的策略,並不容易,本書中,可以看到Paulson在2007年前幾乎是人人取笑的對象,房地產市場要跌,次貸要崩潰,人們以為Paulson那批人瘋了,結果Bearstern那幾位經理人,不但落得一無所有,還得進監獄.

  3.控制風險:起初Paulson選擇主要買進BBB級的次級債券CDS,而不去觸碰A級以上的,因為他們也不能確定市場會不會跌到連A級都撐不住.等到連A級都無法擔保時,才開始買進.

  4.控制情緒:一方面要受外界嘲笑,一方面還要受市場波動的煎熬,Paulson是在2005年即開始買入CDS,實際上一直到2007年初,市場價格才對CDS有所反應,因為CDS並不是有公開市場報價的商品,易受發行者控制,所以Paulson買進CDS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沒有帳面利潤,甚至是虧損的,面對自信與現實的差距,這種壓力,必需有相對控制情緒的能力,同時,為了怕別人跟著自己做空,Paulson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在做什麼,深怕別人也買CDS把價格拉高,這點也顯示出Burry為何先發現泡沫卻不能大賺的個體因素之一.

  5.獲利加碼:買進市場原有的CDS後,Paulson還大舉加碼,先是與銀行合作,列出名單讓銀行發行CDO,Paulson則買進相對的CDS,到了2007年春天,他還加碼放空與次貸發行有關的金融機構股票,成立了兩隻專以放空次貸的 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y Fund,2007年分別創下590%,350%.

  書中有不同的投機客,獲致大成功的如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破敗者,與幾位成功的小投機者,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殊與平凡處,留下非常有趣的故事,當我們看完這書,絕對不要只留下獲利多寡的比較,其中有一個小型避險基金經理人Andrew Lahde,在2008年底關閉了他的基金,並寫了一封長信給他的投資客戶與經紀商,信中他表達的意思是:雖然我只賺了1000多萬,比起誰誰誰的那些投資大物實在微不足道,但是我已滿足,已經不想再賺第9,10,11位數,因為那沒有意義,就像是誰誰誰的那些投資大物,若干年後還有誰會記得他們的名字,我不想再做交易了,我要去過自己的生活,他還提出了對社會的許多建議,不過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多數像我們這樣的投機客要過的生活,Lahde已經先行享用了,那就是經濟自由而已,無關其它.

P.S 2009年Paulson採訪時指出當前的主要目標是 空美元 做多黃金 未來3~4可有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