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人  

李宗仁回憶錄(上)(下)

  這本口述回憶錄是重要的作品,原因倒不在於李宗仁先生個人有多重要,或對人類有何特殊貢獻,而是主人公的角色與亂世當時的諸多事件皆有牽連,或正為某些事件的主角或因熟悉事件各方而得以了解始末,是以本書的最重要價值未必在它真實的部分有多少,而在於它能提供證否的功能,畢竟可能因為時間遠久後記憶不清,或是刻意說謊,或是事後的修飾心理而忘了當時真正的想法做出虛偽陳述,任何一種回憶錄都可能相當程度的矯飾,但是因為人牽涉到歷史事件的進展,做為參與者,李宗仁的論述可以澄清某些已經遭人偽造或串改紀錄的事件內幕與真相,或是在已知的紀錄中提出另一種過程對照參考,光是此功能即足以讓人需重視這本回憶錄.何況李宗仁不是中央嫡系軍頭,相當程度上算是蔣介石的對手或政敵,因此曾經的官方史料不曾以公允的立場對待此人,而現在我們不論將李宗仁的桂系視為是國民黨中之派別,或是當他們是另一個割據地方的軍閥,回憶錄正能代表非在蔣系控制下的一種觀點,包括對當時的政治,軍事,乃至國際關係等看法,加上史家唐德剛的撰寫,因此我才以為它至少具有證否功能.書成於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國之前甚早,是以除非我們能證明這書中某些內容講述目的有為後續回中國作為鋪路的可能,原則上我沒有當他論述當時對於共產黨的看法想法有主動諂媚的可能,但是對於書中常見對於蔣李關係,國際關係,戰況發展的預測完全命中的說法,我則抱著懷疑觀點認為有事後自誇的嫌疑.

 在回憶錄中稱曾與史迪威,朱可夫等人分別晤談期間,準確預測法國馬其諾防線不足恃,法國必敗,而西線一旦獲利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將成廢紙,希特勒必然東進蘇聯,又預言在歐洲打成一鍋粥下,英法無暇它顧,日本必趁機覬覦印度支那與東南亞,且將會對美國開戰,事後驗明完全命中,但我一看到他自己評論1937年國軍不應將百萬部隊死守上海,該退居蘇杭國防線一事,難免有馬後砲嫌疑,何況當國軍自上海西撤經過國防線要塞時,竟然發生找不到鑰匙開不了門以至於棄要塞而退的決定,實在較馬奇諾更為淒慘,是以這書遍見李對於軍事,國際關係看法的正確,但何以對於當前的政治前景,自身的政治去路卻沒有同步的精準,桂系與蔣戰爭的失利,蔣利用粵,湘兩地雜牌部隊很輕鬆的就瓦解了桂系在廣西的絕對力量,對於自己轉漢中行營主任後的政治力量失落,顯然都有避重就輕的嫌疑,更甚者,雖然他是以落葉歸根對唐德綱表示做為回中國的理由,但後來慢慢浮出的真相是自1958到1965他派程思遠數度赴中國談判,早就為此舖路,並沒有回憶錄透露的單純,顯然其人其性格並不完全如書中所述這般僕素誠實,是以主調雖是蔣權術狡詐多疑,李誠墾樸實無心機,但顯然這種基調是有問題的,

  當然李宗仁蔣介石間的恩怨絕對性的操控了這本書,這不容忽視,除主觀性對蔣介石各種決策批判既誅行也誅心普見於這本書各處,只看歷史教科書的讀者將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史觀,對同一事件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以上冊重心的北伐為例,讀者幾乎看不到中央軍嫡系黃埔教導團的角色,會以為北伐,至少在南京龍潭大敗孫傳芳之前全是桂系的第七軍與粵軍的第四軍為主角,黃埔的第一軍只在福建打醬油,完全沒有實戰功能,完全顛覆了強人時代掌控下的官方說法,至於下冊中胡宗南,劉峙,邱清泉,湯恩伯,陳誠則屢出"老總叫我往哪,我就往哪"唯蔣介石命令是問,完全不理會直屬長官的號令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人曾開玩笑地說,本地官方的地理課本說的是歷史,官方的歷史課本講的則是神話與謊話,光是從這本口述歷史中流水帳的故事不同於被灌輸的課文,已足以讓人至少當作閒磕牙打發時間的書籍,但除此外,其實它有更多更深層的意義.

 首先顯露的便是這個國家自立國第一天起,中央法治權從未有過一日及於全國,且至今仍如此,先是地方之爭,軍閥處處,後代以經濟制度與階級對立,因而黨同伐異,再來即是關於個人權利選擇的差異而有國家選擇的不同,不論是基於什麼理由,條件,空間,制度間的爭奪,究其本質問題仍是權力該在何人之手?似陸榮廷匪類出身因接收招安而逐步獨霸廣西故不足道,李宗仁蔣介石這種軍頭也未必較好,甚至胡漢民,汪兆銘等文人一樣都陷在迷戀個人權力的思想中,至於後續的毛劉吳李至今也依然如此,是以整本書中,我們不斷看到各種分分合合,聯俄容共只是政客手中的一種工具,口號,只要有失權的可能,南京蔣介石李宗仁要清黨,而武漢的汪兆銘唐生智也要分共,只要共黨的權力生長到足以威脅到汪唐,他們轉眼間就可以把原來高舉傳說中的孫文主張棄如敝屣,這些顯示的並不單是權力的爭奪,更重要輸給我們的一個觀點是直到1949年共產黨一統之後,才真正開始有一個相對集權的中央政府,一個能完全如臂指使的中央政府,而不是表面上的一統實際上卻大戰小戰爭戰不休,聽過的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到張宗昌劉湘,龍雲,馮玉祥何足道哉,沒聽過的小地方軍頭成百上千才是當時真正的歷史真相,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開張.

 雖然書中對蔣介石的全面負評可能存在意氣之爭,未必值得深信,何況今人罵蔣介石者比其更甚者所在多有,因此從今日的角度,只是看成對手的一家之言,但有一段關於日蔣密約是頗值再進一步研究的史料,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東渡日本,傳聞蔣在日本期間與日人簽有秘約,李宗仁於回憶中表示蔣先生在日住於黑龍會首領頭山滿家中,利用頭山氏在日本軍政兩界中的潛勢力,為了讓日本國內支持自己而遊說日本朝野,並與田中義一簽訂密約,其中的條約內容是:1.蔣承認日本在滿洲有特殊權益,行中山先生早年對日本的諾言. 2.蔣堅持反共到底. 3.日本支持蔣政權.4日本借予蔣氏四千萬日元,協助蔣安定中國後中日兩國進行經濟合作,密約共兩份,蔣日雙方各持一份,以為日後交涉的張本.只是後來蔣運用手段讓日本人將手中所持的約本帶來中國,並秘密派人在火車上偷取約本銷毀,以至於今日並沒有關於日蔣密約的文本存在,這故事雖是傳聞,但蔣介石於1927年在日本時確曾與田中及南次郎等會談,會談內容如何並不為外界所知也是事實,李宗仁表示若日蔣密約確有其事,則蔣之後所為,均有跡可尋,而不那麽詭異和撲朔迷離了,他有所指的說出蔣的思維是寧喪於對手,不喪於外邦和家奴.北伐完成後,蔣介石一心一意以消滅異己為能事,對日寇堅持不抵抗主義,對共軍則圍而不剿,一任中共在其直接統治的省區內坐大,迨共產黨武裝已發展至不可侮,蔣先生又私心自用,以剿共滅赤之戰,作消滅異己軍隊的安排,終使星星之火,成其燎原之勢而不可收拾.姑且不論其間真實,但作者眼中蔣介石非常擅使遠交近攻,敵人的敵人就是眼前的朋友這招,只是權術雖厲害,戰場指揮無能,幾近笨蛋,但又喜歡直接越級調動下層部隊,是以無戰場勝利為支撐任何的權術也就白忙一場,而終至於退出主要舞台.前面說過這書的主要功能在證否,雖然李蔣之間可能存在敵對關係,但是從李宗仁口中所述的蔣先生也該有一定的真實性,或至少不同於教科書的另一個面向,李是這樣總結蔣的:蔣在政治軍事上低能,但在玩弄權術嫉妒賢能方面確是天才.蔣的成長背景是長年混跡於上海的十里洋場,是一個曾經的上海小混混.多年十里洋場的熏陶,使得蔣介石形成做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處事風格.蔣沒有從軍隊的最底層做起,雖說有日本留洋經驗,但有沒有學到真材實料,有沒有軍事才能,則是大家都明眼看得到的. 小混混的經歷那些性格特點,確實成為蔣的缺點因素.而蔣嫉妒賢能,心胸過於狹隘.有人才他不用,或者是不放正確的位置上,分資源時優待自己的黃埔系軍隊,作戰過程中時而說往東時而往西, 作戰時將領有好建議卻不采納,凡此種種皆能透露一個不為人知的蔣總裁,更真實的表現一個失意軍頭終老一小島的前因與可能,從這一點看,個人覺得不錯,比較其後滿大街罵蔣介石的人,李卻是少數與其真正有過接觸,較量,合作,亦敵亦友是長官也是對手形式上的把兄弟,這種接近感所書,比較接近真正的常人是其他批評的書籍中找不到的.

 但是從對桂系個人的描述,個人就有所好奇了,1949年李白黃三人分道揚鑣,李宗仁去了美國,白崇禧轉赴台灣,而黃紹竤則投向北京.其後,黃紹竑被打入右派,文革時以剃刀自殺,白崇禧則死於心臟病(地下版本是風流而死),李宗仁號稱是善終(地下版是被下慢性毒毒死),其實都並不圓滿.事實上1943年以後李宗仁實際上已經沒有軍隊的指揮權,反倒是白崇禧一路扶搖直上,接近權力核心,令人不解這期間有何變化,否則以李白二人之交,李失兵權,難道副參謀總長不會有任何動作?特別是回憶錄中關於戰事的部份,隋棗會戰之前,李幾乎無役不勝,特別是北伐階段,簡直可比戰神,至於詳情如何實在難以判斷,李宗仁的自序不知是否有誇大的嫌疑,雖然如此明顯創造出桂系與中央嫡系部隊戰力的差異,但也未免差異的太大,以至於閱讀者恐怕會以為北伐的司令是李宗仁,到了抗戰時期,回憶錄主捧雜牌軍,對張自忠,龐炳麟,鄧錫侯,劉文輝等人的評價還遠高於黃埔出身的將領,胡宗男,陳誠都被貶為師長之材,擔任軍長已屬過份何況軍團司令,這是否反映著蔣介石沒用李白對抗共產黨部隊是一個極大的失策,還是要顯現蔣介石愛用軍事飯桶,或是要故意羞辱不被蔣用的忿怒就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國共最後的戰事中,桂系顯然處在旁觀的角色,即使是被動也是事實,白並沒有為李緩夾,黃紹竑在更早以前就已經與李宗仁白崇禧疏遠,白原是黃的部屬,而最初李與此二人並非同一系統,所以實際上黃紹竑白崇禧的關係上更接近,事實上從北伐開使後也是如此顯示,黃白二人與中央的關係較好,但恰恰最先出現矛盾的就是此兩人,所以黃紹竑何以最後選擇去北京,也恐有這種若干因素,舉個例子,李宗仁回憶錄中常說的他建議給蔣介石用的人,或運用的策略,蔣非旦一概不用,甚至故意扯後腿給李宗仁難堪,但是當李宗仁向蔣介石提議應早謀抗戰結束後對東北的接收計畫時,蔣問何人可任東北接收之職,李竟提議黃紹竑,從派系角度,個人私誼來看合情合理,但從這本書李宗仁所透露的蔣不用李建議的邏輯,李宗仁這麼建議,豈不是有暗害黃紹竑在蔣介石眼中地位的可能,至與李宗仁白崇禧兩人,妨間甚至傳有李軍權失落就是白在背後運作結果,想來實在有趣,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桂系究竟是怎麼個模樣,簡直是撲朔迷離,李的回憶錄倒是感情豐沛,雖然對中原大戰時黃紹竑不能發兵有所抱怨,但提及黃的態度仍是一貫平和,對於白崇禧則盡是褒揚之詞,不過我在整本書中感受到的三人間關係卻是一種禮貌的尊重疏離感,不知是否有誤.

 李宗仁就是一個標準的軍閥,其實蔣介石也是軍閥,任你千言萬語,或找出史家來寫書背書,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在那個時代裡,只有憑武力才能大聲說話,才能有提個人主張的可能,這是壞事,但也是壞時代邁向好時代的一種歷程,沒什麼好特別指責的.成王敗寇,敗者也未必較為可惡或可憐,但這是事後觀點,就當時來看,軍閥擁兵自重,在內戰中給平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管你粵系,滇系,川軍,湘軍,還是所謂的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桂系等,所作所為大小異,雖然李宗仁在書中一貫吹噓在他們一統廣西後,從事經濟,教育,農業改革,各項發展皆較它省為佳,但實情不過是小貧與赤貧的差異,廣西在1930年代實行全省皆兵的民團制度,本身就是明明白白的軍閥,當時的世界就是軍閥間彼此相攻交戰,並無絕對的敵友,而那些被迫入伍者,不知多少就在那些無意義的小軍閥交戰中喪生,而從來沒有人會幫這些小人物寫回憶錄,這些人最後就是大地上荒野間埋藏的一些遺骨罷了.這本書的文字口語化,讀來不難,某些故事也有趣,但有剪裁過份的嫌疑,對於主人公的正面太過,顯然要找李宗仁陰影的人,在這本書是看不到的,沒什麼毛病好挑,所以就當它是個軍人的故事.而恰好他身在那個紛亂的時代中,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