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Neil Postman)

   娛樂至死,書談的是電視文化的影響,一如書名,電視文化的最終效果就是讓大多數人娛樂至死,死的不是身體,而是思考能力再也不能回到印刷品主導文化的時代,相信大多數看過書的讀者都會同意這一層的現象正在發生,Neil Postman提醒人們要警覺電視這個二十世紀的寵物的可能影響,Karl Popper曾警告電視中暴力,色情等內容對兒童的腐蝕,他建議政府可以犧牲言論自由立法對電視制片商進行管制,而Postman關注的則是電視造就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他指出令人恐慌的不只是娛樂本身成了嚴肅議題的一部分,更悲哀的事是所有嚴肅議題都改以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公共話語討論的中心.不過,個人認為,這書除了表述的電視文化帶來娛樂至死的現象外,另外一面也顯示出的是大師的悲鳴,人文知識份子對自身地位與影響力沒落的憤怒與哀嘆,對於用娛樂包裝的資本主義反擊的無力感.

    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Postman旨在敘述文字印刷時代的文化演進特點,如何在新技術出現下,這種話語型態被替換;在第二部份敘述電視這種話語如何入侵新聞,宗教,政治,對人類的生活發生全面性娛樂化的影響,最後作者提出改如何解決這種現象的一點建議. 印刷術統治世界的時代,書籍,報紙是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人們通過閱讀獲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行動與信息之間可說密不可分,但這些關係隨著電報的發明而改變,電報提高了訊息的即時性,迫使人類必須中修正訊息的定義,它不再是有著巨大影響的要素,成了只是看上去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實際卻毫無意義的文字符碼,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圖像照片開始統治人們的眼睛,從這個時候起,技術不再是中性的,於是在1850年後,文字印刷的統治時代終於告終,照片重塑了語法體系,與字詞句子不同,照片展現的世界是一個物體,它失去了被記錄內容在真實世界中的語境,一段文字與一張照片都能衍生出一段新的訊息姻緣,從這個意義上講,圖像革命之後,訊息已經毫無誠信可言,它可以被任意歪曲,接受者不再需要對閱讀文字一樣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獲取知識,價值和觀念,在自由世界的商業社會里,訊息產生者為了取悅大眾,為了菲利潤,一場盛大的娛樂盛宴開幕,電視的出現終於引爆了訊息炸彈,電報和照片完美結合成動態影像,娛樂不再遮遮掩掩,人類樂於臣服在電視機前,思考能力心則慢慢退化.於是,透過電視,傳教者以觀眾想要的夢想來做為傳教的宣傳話語,政治人物則在電視機前扮演者人們需要的政治人物,而新聞的呈現不在於人們思考,而在於創造一種娛樂性的跳躍與延續,那些懂得利用電視特性的人,都能藉此吸引到更多的人來關關注他,來造成話題,提高知名度,並藉此謀取大量的金錢利益,而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樂於接受那些訊息的催眠,而這些與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沒有絕對的關連性.

   Postman的理論前提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的觀點,是有點道理的,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認識問題與傳播思想的方式,這種本書大多數內容就是在這兩點,不論是說理,還是他在新聞,政治,宗教,教育上採用的例子都是以此為準,不過基於這方面研究而導出我們的文化即將全面導向娛樂文化的論調,個人認為現象是對的,電視文化的影響已不可逆轉,特別是網路成為新的傳播技術後,這種效果更見明顯,更可以驗證這本1985年出現書籍的前瞻性,但他也存在個人的偏見,這種偏見即是知識份子瞧不上娛樂的正統價值,論述中透露著知識為大,認為知識分子必為上位的偏見,甚至他在文中採用印刷文字統治世界的結束,對闡釋年代被娛樂業時代取代有著相當的憤怒,透露著知識份子的地位被娛樂行業者替代的不服氣,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有爭議的,而這種偏見或失落卻也不只見於本書.

   前不久,本市文化局為了推廣經典閱讀,有意找網路紅人谷阿莫製作"五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系列影片,並想找楊照推薦經典小說,這個提議被楊照拒絕了,並在其臉書發文表示五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的做法,是摧殘經典,不重視文化的表現,依他的觀點花越多時間讀經典小說,就能得到更多改變人生的收穫,也是其價值所在,是無法被簡化的. 隔了幾天,李敖在微博轟演藝人員是下三爛行業,帶來虛浮壞影響,讓年輕人不務實學,"中國人罵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就是定論,這行太現實,太虛榮,太炫耀,太不擇手段競爭,的確情義蕩然;這行業竄起來了,名利雙收,演藝人員居然表率群倫,帶來虛浮壞影響",對這嚴厲的批評,他的朋友陳文茜比較認命緩頰,用的就是Postman的觀點"他有他的方向,藝人有藝人的雲彩,並認為人類走向娛樂至死是人性","打從1930年代電影出現,明星這名稱被發明後,演藝人員影響力便超越當代政治人物,藝術家,文化人,學術界,正如美食永遠超越維他命C.這,大概是人性吧.瑪麗蓮夢露影響力勝過海明威,Adele會比英國首相地位更穩固.五月天,能連任很久,這是現象.".

    以上這些近期發生在周圍的新聞,與Neil Postman這本書裡所透露的心境其實很像,我的最初感覺是對於資本主義的影響,面對資本家,人文知識份子可以透過階級論,剝削論來爭取不同文化,知識,習俗,政治的人來取得一致性的認同,但若資本,物化的影響是透過於娛樂形式,透過藝人來影響一般人,人文知識份子的那套竟然完全沒用用處,娛樂之城彷彿一座攻不破的城池,沒人想知道知識份子想些什麼偉大的人文觀點,管他甚麼哲學思想,大師與知識份子的影響力式微,他們不再被社會多數人看重,尊重,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也越來越低,終至於成為平民,而地位與它們黃金交叉的正是幾百年前他們口中的戲子,現代的藝人不但作品有被人欣賞的次數幾百萬倍於一般作家,或知識分子,各種收入直線上升,一個隨便一個二,三線的明星收入都不比那些知識份子差,甚至言行對年輕人的影響力也大大超越以前自命不凡,超爾不群的文知識份子,人們關心的是吃什麼,在哪吃喝玩樂,而不再是想什麼怎麼想,於是以上這些知識份子回饋出來的舉動也自然不令人意外了.

    為什麼先說是對資本主義對抗的乏力呢?因為媒介與技術一個作者所言不是中立的,但它也不是免費的,更不是知識份子自己出錢購買的,但他們從來不理解這一點,他們從沒想過哪個人有義務為大師的表述買單?,而這種電視文化的娛樂現象不單發生電視上,更藉此影響了出版品,更遑論今日的網路媒體.上個世紀末,本地解除戒嚴已經一段時間了,各種新興媒介媒體勃興,某一個大型的出版集團想要做這麼一個嘗試,想要提高旗下雜誌的發行量,想法是這樣的,如果每增加1萬本的發行量大約需要60~70萬的變動成本(紙張+印刷+裝訂),但是如果增加1萬本的發行量,能夠增加1台(16頁)的廣告,則相當能增加100~180萬的廣告收入,但提高發行量可不是多印就行了,印多了沒人買還付出一筆倉儲費,為了增加銷售量,於是它們大幅降低了雜誌的價格,只比單本的變動成本略高,他們改變了雜誌的型態,除了雜誌本體之外加贈一堆贈品用膠膜包起來讓商品厚度看起來是原雜誌的幾倍,這一看cp值拉得很高,但光這樣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它們改變了雜誌的內容,這些雜誌再也不專門鎖定菁英分子,它們開始做一些號稱入門刊物,白癡級雜誌,step by step這些內容,它們放棄了大量的文字,改以圖,表,照片作為文本的主體,它們不再靠賣雜誌的毛利作為收入主要手段,他們的收入多數來自於廣告,這樣的嘗試從收入面來說是成功的,但內容已經失去了印刷物擅場時代的本質了,數量破壞,價格破壞,型體破壞,最後還是必須要內容破壞,爾後在今天,每天免費給大家拿的捷運報正是這個概念的極致,至於內容嘛,就是看完就可以已拿去墊便當的.而當初排不上Rundown,或上了也會因為播出時間不夠被現場砍掉的消費性新聞,百貨公司周年慶,吃喝玩樂資訊今天都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的重要部份.如果大多數人生活裡不要大師哲學,不要高端思想,不需要印刷物拉拉雜雜還是條理分明厚重的道理,要的就是上面這些,大師與知識份子們自然就陷入寂寞了,連出版內容都被破壞了,這些靠文字印刷出版品論述的文人知識份子,自然就失去舞台與它們原有的社會地位.

     雖然這是一本對於電視文化影響論述的好書,它在1985所說的這些現象在目前的即時網路訊息時代更加明顯,人們失去對於文字的思考力已不可逆,但是,個人認為作者還是過慮了,一則Postman顯出了對於技術的擔憂與恐懼,二則顯出了他對於對抗娛樂包裝下的資本主義的無力感.人類的技術發展是文明中的一部分,印刷術就是替代重複書寫的技術,如果對這種變動沒有太多憂慮,印刷術被後來的技術取代又有什麼罪大之處,因為其實我們並不會知道人類未來會如何?其次,很亞於作者對於歐威爾式預言的輕視,或是他認為政府體制對於言論的控制影響比不上電視文化這種新型態的方式,他憂慮電視文化影響卻不太在乎政府管制言論,其中透露著對於娛樂式資本主義的恐懼更勝於極權主義是我個人不解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