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對戰海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樣貌的世紀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Nicholas Wapshott)  

凱因斯對戰海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樣貌的世紀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Nicholas Wapshott)

  瑞士有賣台灣肉包嗎?不清楚.如果還沒有,肯定市場的力量還不足以創造出它.不過,如果市場機制不行,或許可以政府之力送去肉包.不過,若政府也使不上力,比如是肉品疫區,那只能有勞想吃的人自己動手或雇請廚師代勞.

  對路人而言,肉包傳聞真假不是大事.如果連有機會能改善產業結構的科技部都不能大展長才發揮功能,一個貿易組織的全權代表豈不離當下經濟困境的核心更遠,結論只剩狗尾續貂.產業提升關鍵在個別企業,政府能插手的有限.需知即便被視為經濟學者第一人,一旦沉入體制內,也就只能如此,與常人無異.這與個人能力是否有關不得而知,政府效率固然也是一回事,不過從根本原因去看,也許困境比個人能力,政府效能還複雜多了.可能對於經濟運行的人為控制,計畫管理就是白忙一場,還打亂原有的循環模式,陷入了一個人們無法預知的狀態.這種看法並不是我的,海耶克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寫下的推論.為了脫離長期我們都已死去的魔咒,凱因斯主義從新政起便大行其道,人們因此度過一個又一個短期衰退,乃至大蕭條,政治人物也因此達到他們能夠繼續延續的任期.但它終非萬能,安倍三隻箭已折,於是乎直升機灑錢出現,或許哪天日本出現水龍頭灑錢還會被格魯曼嫌刺激不夠.畢竟要一個聰明人承認所學的侷限性是困難的.破壞性的創新本身難以尋得,那是解救陷入長期困境的可能之一,不過人類社會也可能如熊彼得所說根本成受不了創新的破壞性,而此刻正在它破壞性路程上.

    這本書本來是基於收一本的心態買的,經濟這部分的東西也算讀了一些,不過一看之下覺得挺輕鬆的,比小說看得快一點,關於經濟思想的部分有一些釐清,對於觀念的交戰也書名的很好,這本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寫了一些學術八卦或恩怨,或個別經濟研究者思想觀點的大轉折,其實蠻有趣的,對於總經有簡單瞭解的人倒是不錯的一本書.相對的,沒基礎概念的某些部分雖未必能立刻了解,但也算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讀物.因為是熟悉的所以只簡短的寫出幾點.

    一直以來其實並沒有單純的市場經濟國家,排除那些純社會主義,或僅存的共產主義國家.大多數國家施行的都是某種程度上計劃經濟,在本書中被稱之為混合型的經濟.不論純粹的理論學者或是立場對立的政客對於經濟政策的主張看似南轅北轍,往往實際上只是比例大小的差別而已,稅率高低,匯率升貶,乃至利率調節,或政府規模.而海耶克的主張不過是其中較為極端的一邊而已,不過歷來都沒有真的被實踐的機會與可能.甚至可能背負很多本該是別人主張所留下的罵名.即然這個世界未曾出現絕對的海耶克國家,那麼扣掉絕對的其他制度,無非就是凱因斯下各種經濟遊戲的組合,與後來結合佛里曼的貨幣主義的綜合體,那摩問題來了,何以現代經濟體系運作不順,甚至陷入災難,就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問題,很明顯,號稱供給面經濟學的雷根政府,一個宣揚小政府之美的人,其實做的根本相反,政府只有越來越大,比起前工業時期,現代的政府論控制程度與體之體制規模都是強大的,要說產生經濟運作問題,政府的功能絕對難辭其咎.

   既然政治與經濟是難以分割,政治本身帶來難題,就會影響經濟.而政治帶來難題之一即是破壞自由的自由,即權力的衍生物或根本性.書中引用海耶克對於民主可能缺失的評價為此,但我以為破壞自由的自由不單是民主政體可能出現,極權或獨裁政體一樣會產生,其中的差別是前者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破壞,後者是少數人或一個人對多數人的壓迫.不過經濟問題是不是從少數人中拿取資源分給多數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顯然這就是經濟與政治間的矛盾與兩難.遠自尼克森起就已經知道一件事,及如何控制景氣循環與大選年度配合,政治人物為了當選試圖干預獨立運作的機制,他們想的是如何在選前的時間將經濟拉到相對穩定的高峰,讓低谷的時間擺脫與選情同步,這蓊種做法長遠下來已經影響了後來的政治人物起而效尤,只是從來沒人注意這種方式的影響.消費券的歷史,蚊子館的遍佈,凱因斯主有其短線上的功能,卻真的已經陷入隨意花錢的錢坑比賽,而有時真正帶領人們脫離大蕭條的是大型戰爭的耗費與重建,或是冷戰時代的國防支出,而不是那些經濟專家所稱的政策因素.對於一個政權三次輪替下仍看不到他們以為的那種有能力的政治人物出現的人們,也許我只能說他們以為的有能力的人是生在一個對的時代,一個景氣的循環上升期,讓他們看來有能力的不是能力,不過是湊巧罷了,現代的官員生活在一個低速成長的橫向世界,長期的U型低谷,他們只是運氣差,當然他們可能也是沒有能力,同理雷根,柴契爾也不是全然的因為海耶克的理念,也只是某種湊巧,一種變型的凱因斯主義被包裝成海耶克思想,也剛好在一個隊的時間!人類太看重自己的能力,以為社會如自然一樣,是一種能被科學控制計畫的環境.但真相卻非如此,人們該思考的是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幫我們想盡一切做完一切的政府嗎?有時候想吃包子,還是只能靠自己做,沒有其他途徑..

   從歷史發展來說,政治上的多數定義了經濟問題所在,而不是經濟狀況定義經問題所在.因為選票決定了權力.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擁有權力絕對比解決問題優先,真正的問題必須讓位給多數的問題.多數宰制的世界裡有一種可疑的現象,在高成長期分配不被當成是問題(其實反而是問題出現期),但是到了低成長或衰退期,分配突然就成嚴重問題,這是問題的本質嗎?問題是在成長還是分配?這個問題不該反過來解?.真實世界是往多數的問題去走,直升機灑錢或開了水龍頭就有錢之後.真實的問題依然無解,於是皮凱提出現了,可以滿足多數的問題?如果地價稅要走向皮凱提概念,那麼多數的問題可解?真實的問題可解?還是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

   本書大體是好的,除了最後一章有點不知所云,兩個觀點跳空架接顯得不購連貫外,不影響閱讀,依個人的判斷這章砍掉也不影響全書,是個敗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