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MSDXD3SW.jpg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Bryan Caplan)

    接下來兩本談的都是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現象議題,質疑立論有據,寫作觀察獨特,但結論必然都會引起爭議的社科書籍.一本大談民主失靈,結論卻要從經濟議題與經濟學教育去找答案,另一本是對貿易全球化失衡的疑慮,結論卻是要往單極政治上找答案.前一本就是"理性選民的神話",第二本是"大國的不安"(When Globalization Fail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x Americana).,

   恰好在川普當選那天拿到這本,那時開始媒體出了不少對當選人"特色"介紹,內容多數以批評為主.不論他有多好多壞,終究是民主制度多數決中被一票票投上去的.是以不論批評為何,根源還是得從投票的選民中去找."理性選民的神話"從書名看它是本政治類書籍,但我將它列在經濟類,主要是基於這本書採用的研究方式,關注層面,與解決方式都與經濟相關,且根本上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並沒有那麼高的通俗性.回頭看看19世紀的書籍,當時的政治經濟不似今日有明顯的界線.所以從分類這個觀點看,我預期這會是一本看法分歧很大的書,可能經濟專業者比較容易同意作者的立論,其他社科研究領域如政治,社會,或是法律專業者會持保留立場,畢竟要他們把經濟分析法當作工具本身就是難題.進一步細分,即使是經濟專業者可能喜歡讀新古典,新制度或是產權,價格理論等主題的讀者對本書會抱正面肯定,而凱因斯主義的人也會有他不贊成的部分.沒辦法,本書的關鍵立論是一條變形的需求曲線(附圖5.5與5.6).不管型態如何,既然拿出需求曲線,以價格或成本代價來做為分析工具確實是不見容於某些領域,加上作者對於關稅保護,貿易差額,壟斷,經濟成長等議題均偏向自由市場主義,是以對於經濟理論有不同定見者也不會全然同意作者.至於這種對分析工具的選擇到底算是偏好壓倒信念,還是信念理性戰勝偏好又是一個爭論無結果的議題,這一切正好與本書所關切選民偏好,不理性壓倒了理性的論述一致.專業研究者尚不能全然同意理解,那通俗性的讀者恐怕反對的就更多了..

    這本書闡述了作者對理性的非理性這個概念的理解,他認為選民其實對政治議題都有高度的偏見,這樣會造成偏見內含一種負的外部性,投票的炫頻不直接承擔他們的行動的全部的費用,這種費用由全體民眾來負擔,因為每個人產生外部性的成本很小,所以對於選民來說,只要支持某種政策議題的心理滿意度高過他可能享得的利益,他就有可能會投票去支支持一些傷害性很高的政策.這其中帶出了幾點有趣的論點.首先是從心理滿意度來看,作者提出選民不是自私自利的,也許正好相反,他認為選民選擇某種政策的出法心理是利他主義的,因為選民認為利他的價格成本很低,只要投票便能達成(附圖6.3的滿足點),所以願意去投票的人未必是大家以為自私自利的,但Caplan接著又論述雖然選民投票抉擇的動機可能是利他的,但從利他出發的投票卻可能選出不對的人或錯誤的政策,這是因為選民"非理性",因為不理性所以無從判斷哪個政策的內容是真正利他的,選民往往缺少對於政治議題良瓠評判的能力,他們以為他們投票選的是好的,有利國民的,其實正好相反.所以這本書裡用大量的統計調查SAEE,試圖以選民對經濟政策知識的理解來說明選民不理性源自於對事情的不理解,對正確的政策存在系統性偏誤,而這種系統性的偏誤是從何而來呢?於是Caplan花了一個章節來談非理性的供給面.非理性的需求與供給同時出現在此,於是自然就有了選民非理性的投票市場.雖然Caplan梅又這麼說,但我發現他論述的這個市場很奇特,經濟學分析中通常是將人看成是理性的,而作者在這些理性人的政治消費中用上了非理性的部分,經濟學中常假設人是自利的,但在投票市場上,選民竟然成了"利他"的,這兩種悖離實在是有趣.

   Caplan一開始即批判古典公共選擇理性無知的問題,他指出集體奇蹟是不存在的,當經濟學家提出解決自由市場失靈的手段只有讓市場更開放會被批評時,那麼更加民主是解決民主失靈的仙丹妙藥嗎?這個答案在他那裏是否定的,因為政治領域裡面的大數法則會失效,原因就是由於偏見,系統性偏見是存在的,如經濟領域裡的反市場偏見,排外偏見,創造就業偏見,與悲觀偏見.之所以有這些偏見能被採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選民信奉某種理念是不需成本的,另一方面Caplan指選民是偏好凌駕信念的,當個人財富與政治意識型態成了效用函數的兩軸時,在理性選擇時只有價格做為指引明燈,提供選擇決斷的根本,但是在這裡,價格裡面含蓋了意識型態,它的變動方式就會與傳統市場不同,為了意識放棄財貨是可能發生的事情.當預設選民的一票不會對結果產生太多的影響,他們在決策的時候就會指依據自己的意識理念.加上政客只會順從民眾的意願與意識來提出他們的政策,一個理性的利己主義者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意識領域,非常容易受到政客媒體謬誤宣傳的誘導.因此選民是存在許多意識上來的系統性錯誤,由於投票的邊際效用太小,而獲取投票信息的成本過大,因此理性人會選擇放棄投票.而這樣行為反而讓利益政客團體得以滋生,造成了民主失靈.

   作者認為人們持有非理性的觀念幾乎不需要成本,這些非理性觀念的起源其實是類似於宗教信仰的善良道德論述,本來立場就是好的但內容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觀念對他們個人造成的損失極小,但若許多人投票選擇這種非理性觀念的政策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卻很大,這種不對稱導致了選票在政治市場裡嚴重的外部性,而包括候選人,媒體,政府的權力階層也都在有意或無意間提供這種非理性的觀點,以致於現況難解,民主失靈.作者對於這種現象提出的解決方式有點過於天真.他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能投票,可以設立投票證.他認為應該提升經濟學素養高的人投票權重,同時改善經濟學教育,他認為這樣就能創造出較多回歸理性的選民,因此能改善民主失靈的現象.但我以為這本書會給人拉抬經濟學與經濟學者地位的目的,莫說其他學科社科的研究者可能不會服氣,首先,光是從理性思考,作者首先就未能證明何以通曉經濟學識者就較他人在投票時更理性,何以不是通曉物理,數學,哲學或是法律者.其次,作者自己也知道要拿枯燥的理論或政策去傳達給普民的難處,這是現實問題,選民一般不可能理解.即便用最淺顯的語言文字也是一樣,這不是文字之爭,這還是回到偏好與信念的爭論,如果無法讓人理解偏好的錯誤,怎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其三所謂的偏好錯誤可能不是錯誤,而是當事人自身周遭的狀態,比如對於那些正在事業的白人,你要跟他們說是機器人搶走他們的工作,還是跟他們說是日本人,墨西哥人,亞洲人搶走他們的工作來的淺顯易懂,又有效力?,第四從非理性供給面來的力量恐怕比作者以為得更大,那些整天唬爛的政論節目還是有著一堆長期收視者,從中取利的媒體名嘴的影響力恐怕比作者以為的大得多,他們販賣的就是"利他利國利群"的概念,正是作者知道不易克服的一面.綜合來說作者的解法裡面也透露了菁英主義選民的意思,恐怕不是大眾願意接受的..

   這一本雖然有些許的問題,但自會有其他學者提出對應的批評.作者能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出發,寫出一本觀察民主失靈的書籍算是頗有機巧,論述的部分也有許多眼睛一亮的部分,對價格理論或公共選擇分析有興趣的人或者可以看一看,畢竟坊間像我們這種還會看經濟書籍的人真的不太多,除非那本書是講如何賺錢才例外吧.以上..

 

V1.jpg

V2.jpg

V3.jpg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Bryan Caplan)

    接下來兩本談的都是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現象議題,質疑立論有據,寫作觀察獨特,但結論必然都會引起爭議的社科書籍.一本大談民主失靈,結論卻要從經濟議題與經濟學教育去找答案,另一本是對貿易全球化失衡的疑慮,結論卻是要往單極政治上找答案.前一本就是"理性選民的神話",第二本是"大國的不安"(When Globalization Fail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x Americana).,

   恰好在川普當選那天拿到這本,那時開始媒體出了不少對當選人"特色"介紹,內容多數以批評為主.不論他有多好多壞,終究是民主制度多數決中被一票票投上去的.是以不論批評為何,根源還是得從投票的選民中去找."理性選民的神話"從書名看它是本政治類書籍,但我將它列在經濟類,主要是基於這本書採用的研究方式,關注層面,與解決方式都與經濟相關,且根本上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並沒有那麼高的通俗性.回頭看看19世紀的書籍,當時的政治經濟不似今日有明顯的界線.所以從分類這個觀點看,我預期這會是一本看法分歧很大的書,可能經濟專業者比較容易同意作者的立論,其他社科研究領域如政治,社會,或是法律專業者會持保留立場,畢竟要他們把經濟分析法當作工具本身就是難題.進一步細分,即使是經濟專業者可能喜歡讀新古典,新制度或是產權,價格理論等主題的讀者對本書會抱正面肯定,而凱因斯主義的人也會有他不贊成的部分.沒辦法,本書的關鍵立論是一條變形的需求曲線(附圖5.5與5.6).不管型態如何,既然拿出需求曲線,以價格或成本代價來做為分析工具確實是不見容於某些領域,加上作者對於關稅保護,貿易差額,壟斷,經濟成長等議題均偏向自由市場主義,是以對於經濟理論有不同定見者也不會全然同意作者.至於這種對分析工具的選擇到底算是偏好壓倒信念,還是信念理性戰勝偏好又是一個爭論無結果的議題,這一切正好與本書所關切選民偏好,不理性壓倒了理性的論述一致.專業研究者尚不能全然同意理解,那通俗性的讀者恐怕反對的就更多了..

    這本書闡述了作者對理性的非理性這個概念的理解,他認為選民其實對政治議題都有高度的偏見,這樣會造成偏見內含一種負的外部性,投票的炫頻不直接承擔他們的行動的全部的費用,這種費用由全體民眾來負擔,因為每個人產生外部性的成本很小,所以對於選民來說,只要支持某種政策議題的心理滿意度高過他可能享得的利益,他就有可能會投票去支支持一些傷害性很高的政策.這其中帶出了幾點有趣的論點.首先是從心理滿意度來看,作者提出選民不是自私自利的,也許正好相反,他認為選民選擇某種政策的出法心理是利他主義的,因為選民認為利他的價格成本很低,只要投票便能達成(附圖6.3的滿足點),所以願意去投票的人未必是大家以為自私自利的,但Caplan接著又論述雖然選民投票抉擇的動機可能是利他的,但從利他出發的投票卻可能選出不對的人或錯誤的政策,這是因為選民"非理性",因為不理性所以無從判斷哪個政策的內容是真正利他的,選民往往缺少對於政治議題良瓠評判的能力,他們以為他們投票選的是好的,有利國民的,其實正好相反.所以這本書裡用大量的統計調查SAEE,試圖以選民對經濟政策知識的理解來說明選民不理性源自於對事情的不理解,對正確的政策存在系統性偏誤,而這種系統性的偏誤是從何而來呢?於是Caplan花了一個章節來談非理性的供給面.非理性的需求與供給同時出現在此,於是自然就有了選民非理性的投票市場.雖然Caplan梅又這麼說,但我發現他論述的這個市場很奇特,經濟學分析中通常是將人看成是理性的,而作者在這些理性人的政治消費中用上了非理性的部分,經濟學中常假設人是自利的,但在投票市場上,選民竟然成了"利他"的,這兩種悖離實在是有趣.

   Caplan一開始即批判古典公共選擇理性無知的問題,他指出集體奇蹟是不存在的,當經濟學家提出解決自由市場失靈的手段只有讓市場更開放會被批評時,那麼更加民主是解決民主失靈的仙丹妙藥嗎?這個答案在他那裏是否定的,因為政治領域裡面的大數法則會失效,原因就是由於偏見,系統性偏見是存在的,如經濟領域裡的反市場偏見,排外偏見,創造就業偏見,與悲觀偏見.之所以有這些偏見能被採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選民信奉某種理念是不需成本的,另一方面Caplan指選民是偏好凌駕信念的,當個人財富與政治意識型態成了效用函數的兩軸時,在理性選擇時只有價格做為指引明燈,提供選擇決斷的根本,但是在這裡,價格裡面含蓋了意識型態,它的變動方式就會與傳統市場不同,為了意識放棄財貨是可能發生的事情.當預設選民的一票不會對結果產生太多的影響,他們在決策的時候就會指依據自己的意識理念.加上政客只會順從民眾的意願與意識來提出他們的政策,一個理性的利己主義者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意識領域,非常容易受到政客媒體謬誤宣傳的誘導.因此選民是存在許多意識上來的系統性錯誤,由於投票的邊際效用太小,而獲取投票信息的成本過大,因此理性人會選擇放棄投票.而這樣行為反而讓利益政客團體得以滋生,造成了民主失靈.

   作者認為人們持有非理性的觀念幾乎不需要成本,這些非理性觀念的起源其實是類似於宗教信仰的善良道德論述,本來立場就是好的但內容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觀念對他們個人造成的損失極小,但若許多人投票選擇這種非理性觀念的政策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卻很大,這種不對稱導致了選票在政治市場裡嚴重的外部性,而包括候選人,媒體,政府的權力階層也都在有意或無意間提供這種非理性的觀點,以致於現況難解,民主失靈.作者對於這種現象提出的解決方式有點過於天真.他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能投票,可以設立投票證.他認為應該提升經濟學素養高的人投票權重,同時改善經濟學教育,他認為這樣就能創造出較多回歸理性的選民,因此能改善民主失靈的現象.但我以為這本書會給人拉抬經濟學與經濟學者地位的目的,莫說其他學科社科的研究者可能不會服氣,首先,光是從理性思考,作者首先就未能證明何以通曉經濟學識者就較他人在投票時更理性,何以不是通曉物理,數學,哲學或是法律者.其次,作者自己也知道要拿枯燥的理論或政策去傳達給普民的難處,這是現實問題,選民一般不可能理解.即便用最淺顯的語言文字也是一樣,這不是文字之爭,這還是回到偏好與信念的爭論,如果無法讓人理解偏好的錯誤,怎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其三所謂的偏好錯誤可能不是錯誤,而是當事人自身周遭的狀態,比如對於那些正在事業的白人,你要跟他們說是機器人搶走他們的工作,還是跟他們說是日本人,墨西哥人,亞洲人搶走他們的工作來的淺顯易懂,又有效力?,第四從非理性供給面來的力量恐怕比作者以為得更大,那些整天唬爛的政論節目還是有著一堆長期收視者,從中取利的媒體名嘴的影響力恐怕比作者以為的大得多,他們販賣的就是"利他利國利群"的概念,正是作者知道不易克服的一面.綜合來說作者的解法裡面也透露了菁英主義選民的意思,恐怕不是大眾願意接受的..

   這一本雖然有些許的問題,但自會有其他學者提出對應的批評.作者能從經濟學分析的角度出發,寫出一本觀察民主失靈的書籍算是頗有機巧,論述的部分也有許多眼睛一亮的部分,對價格理論或公共選擇分析有興趣的人或者可以看一看,畢竟坊間像我們這種還會看經濟書籍的人真的不太多,除非那本書是講如何賺錢才例外吧.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