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197709.jpg

古都(朱天心)

    相對於焰,古都又是另一種味道.時間,空間,視角,心情.可能是那主流成了非主流,主體失了主,剩下嬴弱身體,不知該如何才有自己.中轉離開有自己的哀愁,那留下的呢?暫住成了新故鄉.當時的味道不再能招引新饕客,小店換地遷移還是新菜單重起爐灶?只怕是怎麼做都無效,甚至因為年歲漸長也嚐不了年輕時的滋味了.

    這是本四部短篇與一部中篇小說的合輯,古都是中篇的名字,借用川端康成同名小說.就古都回看,能在書的封面裡或封底裡找到發想.那裏通常是作者簡介的位置.管它麥田版還是INK版.開頭寫著,朱天心,山東臨朐人,1958年生於高雄鳳山.這樣的簡介與1970年代末出版的擊穰歌相比可能沒有不同.不過當時再無疑問的字句,現在可不一樣了,這是歷史,是變遷,也是現實.記憶中的市街大都消失,熟悉的世界也已頹圮,曾經的信仰真理被當成現代邪教,"台生"退散,"灣生"上位.於是該如何自處或與時代相處?再無疑問的介紹已非如前,兩個正確間曾經的過程彷彿不存,遭斷捨離.舊屋拆掉蓋新樓,過往痕跡消失,屬於它的記憶只能在舊屋住民身上找,旁人是沒有理由記憶的..

   車行過饒河夜市附近的新大樓,很少人記得1999年的地震裡這裡倒了一棟樓.身亡名單中有個女孩,非大樓住戶.只是當晚恰好投宿開在大樓裡的賓館.可能因為非住戶,可能因為地震傷亡慘重,她只是名單中的一員自然引不起人們的注意.但她是北一女畢的台大在學生,是學校徐州路宿舍住宿生,知情者可能會問何以會在鄰近開學的時間投宿在一個廉價的賓館?於是就有了完全同於朱天心的"拉曼查志士"裡的那個路倒者,可能因此形成一連串與北一女台大完全無關的另類想像.因此引起故事主角的警醒,平時該如何在身體內外服飾或用品上去俗存雅,以免於類似的這種奇情幻想.而這種他人演對於自身的投射,可能得途徑有好幾種,擦了滿身濃郁"匈牙利之水",還是訂一顆"第凡內早餐"戴在手指間閃爍,滿足了別人,也包括了自己,彷彿不那麼宣示,就失去了一個正常人的地位,我與他人的氣味不一,但總是合於任何一種能夠勾起的記憶,記憶屬於個人,同樣的味道在不同人間引發的記憶不同.

   於是忠黨愛國串起同屬於婦聯新村,四四南村,還是建空一村的鄉情記憶,在白色恐怖受難者是恐怖記憶,在無感先知者則是干我何事.但那個鄉情記憶,從正確,美好,光明理想還是宏願不是固定氣味,也非品牌香水.它們是作家筆下的綺情故事,故事的味道隨著不同咖啡館的布置與光影有了不一樣的發展.於是現在的自己必須把過去的自己殺掉,否則無法見容於新的咖啡館與新的布置裡,這是"威尼斯之死".而"古都"便是主角一直以來的氣味回味,尋找,搜索,在原來記憶的地圖與市街上.當然無論如何他是再也找不到,古都與古都是相似的,但與雙胞胎一樣,終究只是相似卻不一樣的個體,所以只能怨嘆於淡水河畔的河堤上,也是無奈卻也必須拋棄的,或是他的後代必須拋棄.

   閱讀焰是尋找當時的味道,這本則是看一種味道的失落.不在於正確.一個哀嘆於而在於記憶或認知的粉碎者的吶喊."難道一切都不做數了".是的,聰明者能以與時俱進自我調解,這樣就能永遠確定在正確的道路上,而投機勝者也能夠以正確王者之姿訴說他的遠見,受難者則以復仇之姿展示他的堅持.因此,本世紀以來迄今,便出現以此新正確為準的新書寫,新的吶喊.以正確換正確,於是單活在前者是福,單存在後者是福,但存在於兩個福者之間是甚麼?古都裡以遊客巡禮日本京東,期盼重逢昔日老友.京都的街道布局與建物經年不變,所以能喚醒過往存在的記憶,但老友失約不至.遊客再假以遊客之姿來台北巡禮,憑藉殖民時期的地圖上尋找舊時的光陰,卻只能一再的尋到破敗的酸殘,或是新式取代的建物景緻,過去的都不在了,那還要記憶甚麼?,逝去的終於不再,做過的就該一筆勾銷丟進焚爐裡?這裡的哀怨吶喊恰是本世紀以來在新正確基礎下出現的各種歷史書寫與文學文本未來會面臨的問題.一切新的建物也都會是以後的危樓,等待拆除湮滅,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自嘲,但我相信他對新正確的批判質問也恰好映射了他自身體內堅持的正確靈魂.那也是他同時代或前期各種創作文本的聚合體形成的,所以人們可能基於政治正確與意識形態對此本有所批評,但批評者可能還沒意識到他就是你,未來的你,雖然我不喜歡這裡以老靈魂評論,不過老了就離死不遠,那麼新的正確也將同路,亦即作者本質上與批評者是禍福相依的完全一致,所以也是段落裡一再引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各段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許才是升斗小民的真實生活.

   認同與標籤關乎個人,建物相同意義不一,是以要尋找集體共同記憶與根源就顯得困難重重,甚至越發值得懷疑,只能透過人為自訂,正所謂"想像的".這是一種手法,也是一種可能被接受的正確,讓眾人都有這樣的"想像",正確也就自然達成共識,多數決.論其本質,源自的就是包裝過的話術,是想像的,它沒被說成是謊言,可能因為大家都這麼說了,三人成虎,只要眾人都願意這麼想像.理性就不必出場扮演角色.這種矛盾與撕裂在這個集子裡處處生風.匈牙利之水裡有著許多的香氣,香水融合的科學知識,第凡內早餐裡的鑽石切割還是經濟學巨擘的名言,威尼斯之裡畫作的分析,還是從古都中的建物歷史,植物傳播種植等,無一不是以理性的條列對應著小說主人翁或環境變化的脫離理性之論的對比.有一種知道答案,卻不要這個答案的悲劇性矛盾.

   從主旋律來看這本是不合時宜的,大概還會被意識形態者批評幾番,但也就這樣而已.既然現在的建物也終將頹圮,我們留下一本往昔吶喊記事,讓後來的人藉此憑弔前人的心路歷程並加以對照,不也是件快意的事情.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