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TMTUP7QH.jpg

長恨歌(王安憶)

  長恨歌,在唐朝是白居易的詩,寫的是寫楊貴妃.在近代則有王安憶的小說,寫的是個虛擬的上海小姐王琦瑤.從這個角度看,這應該是也個結局悲慘故事.

  看完小說,順便快轉的追一下它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但文字與影視有差距,王安憶寫的是王琦瑤這個女人的一生,是上海這個城市40年來樣貌的變化.但影視劇加入了政治這個背景.多了陽剛,硬派,焦點難免就有了些許改變,甚至與小說完全不同.這一來也相對突出小說的特點,與可能的矛盾問題.確實,若放任不理政治,這就成了一位擁有小資情懷在現代與傳統間掙扎生活的女性故事,但是,怎麼可能單純如此?一個在1946年參選過上海小姐得到第三名的三小姐,能夠經歷反右,文革等一連串政治運動,卻毫髮無傷,度過一直安穩不受打擾且不虞物質匱乏的生活?即使在怎麼低調,他周遭的那些資產階級朋友難道也跟她依樣安然無恙,攝影師程先生都跳樓自殺了,那位曾經經營企業嚴家師母卻能度過萬重山,說甚麼是很難說服人的.

  當然,矛盾與疑惑自有其他的可能,深究也顯得多餘,反正就是一個已經寫就的故事.不論是因為政治話題敏感,還是基於創作上的需要.拿著避開政治運動的觀點不就恰與前一本古都,甚至焰呈現相對的角度.在我看來,古都是異鄉成易鄉的變遷,焰是流轉與再流轉間的暫住,到了長恨歌則成了始終如一接受變遷,看著他人的流轉.可以說王琦瑤在1949年的政權轉變間選擇留在家鄉,上海,一個縱橫在上流社會的選美小姐,怎樣在轉進社會主義新政權下繼續她的自我生活,自以為是,自我愛戀.當然,她也會愛人,不過只是選擇在她想要的時候與環境,只依他自己的喜好,所以,那些非關自我的,比如政治,就成了可以捨棄,不影響她情愛喜好的因素,因此也顯示出她的自戀自私,甚至於無情.他可以接受李主任,康明遜,老克臘.但也能轉瞬間翻臉,情感仍在情人卻同陌路.她卻不能接程先生,阿二,只留給它們一再地希望幻想.從這個角度,我猜想,甚至確定這個王琦瑤就是指上海.它可以接受任何人,有情的無愛的,王琦瑤對於時尚的敏感與喜好,正是哪個城市知道在當下的時代該城怎樣的樣貌,而支撐王琦瑤能這樣生活的底氣正是里五任生前留下的那一櫃黃金,也正指上海這個資本主義打開發展的新城市,支撐它的就是那些令人愛與恨的金錢,金錢與物質堆積的城市,時尚與美食,派推與舞步,上流上會與小資情懷.當然走過了政治風暴,回到它最早進來的樣子.所以我說王琦瑤就是上海.

   相對於朱天心擔憂的城市樣貌的更新就代表過去的消失,長恨歌裡反以為消失是必然的,因為出現就會被取代,被取代的也將在未來的某時會再回來.物質滅了會以其它形式再出現,但是人心呢?城市裡的多數人都是外來的,在這個城市裡都是無根的,隨時可以遷移的,而這正是王琦瑤追尋的那一顆不動的心,雖然她經得起浮沉,耐得住寂寞.可惜,終究沒有尋到.到底什麽造就了她的悲劇?是時代還是她自己?她的一生跨越了民國,共黨執政,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在任何一個時期裡她都沒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以錯誤來做為果實,雖然每一次選擇後,她都能重新開始,但每一次也都繼續選擇錯誤下去.在整個故事裡,看不到愛恨情仇,王琦瑤似乎是個淡然的人,看不出她愛誰,甚至不覺得她會愛人,覺得她自私,連家人都能置之不理,看到的只是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把人生軌跡推向無盡的痛苦深淵.當她意識到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個全身心的陪伴者比一箱金條,比那些推派上的舞步,比那些時尚流行都更珍貴,更能讓人幸福時,已經被那個社會混混長腳給掐死了.

   當然,因為不是那個城市的居民,自然也沒有甚麼共同的曲調.所以就我來看這,作者想寫出上海這個城市的時代經歷與樣貌,我是不太能完全體會的,只能臆測上海從被闢為通商口岸,到今日發展為金融中心,吸引了來許多追求夢想的人加入,為了提高收入,人們勇於追逐新奇與創新,形成不斷進取與冒險的精神.在多元文化的浸染下,擴展了上海人的物質生活眼界,與雅致的生活情調.王安憶用一個上海女人的命運來詮釋命運與城市的關係.小說開篇用了大量的段落描寫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用明暗的光景來組成了上海,但是從現在的觀點,大量的文藝腔,或是文學手法,拖慢了故事的進程,過於細瑣的描寫雖是作者歷來特色,卻也顯得冗長難以合於現代人的脾胃,除非願意花時間仔細品味,否則很難理解這個平淡緩慢的小說裡的城市故事.還有,從天香到長恨歌,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裡頭的男人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變得無能,猥瑣,卑鄙,甚至不入流,女人則反是.王安憶小說裡難道都是這樣的性別反差嗎?不知道!?因為看得還不夠多,只能從這兩本推出如此的暫時結論.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