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jpg

投資最重要的事(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Howard Marks)

  在外頭看這本書的某天下午,隔壁桌來了兩個男士,透過他們寒暄的內容,知道這是兩個已經退伍的志願役士兵,有一段時間不見.客套話敘舊近況報告完畢,其中一位轉入主題."外幣高利定存".某些外幣利率高,單從利息看,超過台幣定存,因此常在外面的場合看到所謂保險經紀或理專在推薦這種商品,當然他們會在介紹完畢前順口一提這種定存有匯率風險,但也僅只於此.事實上"外幣高利定存"根本不是單純存款,而是投機,它是賭"存款到期時,外幣不會貶值超過外幣定存與台幣定存間的利差",只要到期外幣貶值超過這個幅度,外幣定存將不如台幣定存.若到期時外幣兌台幣貶值幅度超過外幣定存利率,這項所謂的定存將發生虧損,也就是外幣定存是一種匯率投機.對於不擅投資一般人來說,三個月期的澳幣定存利率2.0%很誘人,可是若告訴你3個月澳幣匯率波動超過10%以上的機率高過50%,你可能就必須考慮你做的是3個月報酬率從 -8.0%~12.0%的匯率投機,所以它實際上不是必然低風險,反而是績效可能性範圍與不確定性的擴大.一般人聽到外匯交易會以為那是高風險的投機交易,而拒絕從事.但是一項匯率投機被包裝成定存,就輕易的被對面的那位男士簽名買單.

  若有人能當場提出質疑,業務員會補上高報酬高風險的話術,但其實高風險高報酬並非因果關係,它只是說明若要讓人承受較多的風險,就需要讓他有機會能獲得較多補償報酬,因此高風險只能說明價格波動幅度增加,投資結果的範圍的擴大,而非必然高報酬.對本書作者Howard Marks而言,想要提高投資可能報酬並降低投資風險只有一途,就是當資產價格相對低廉的時候買入.而這也是這整本書的最根本核心.把概念代換到上面所述的外幣定存,投資人應該買入當下是到期前外幣價格相對低點,預期未來3~6個月內走強或是外幣匯率是處在一個低波動的區間內.於是問題就來了,若3個月台幣定存利率是1.0%,只要三個月後澳幣貶值超過1.0%,這筆定存就不划算.常觀察外幣波動的人應該知道1.0%的匯率貶值一周之內也很常見,甚至是一天之內即可產生,除非有什麼堅固的理由讓人能買在三個月的澳幣匯率低點,否則本交易賺賠基本上靠的就是隨機性,運氣,跟所謂的技術扯不上太多關係.因此有一個現象,就是這類外幣高利定存的商品推出的存款期越來越短,3個月期,6個月期為主,可能是因為長期匯率波動更大,時間拉高了風險,所以銀行良心發現.但也可能是因為波動大怕很快被顧客識破危險所在,所以銀行還不如用短存期誘騙更多人購買.

  套句作者的話"打敗大盤並不等於投資技術好,更高的報酬也一樣".那可能只是代表運氣好,也可能意味著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在Marks的概念中,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與投資技術無關.當然有買外幣高利定存獲利的人,但是那是他承擔三到六個月期匯率風險而來,跟業務員建議的低風險無風險完全不同,當然不能否認這世間確實存在擅長預估短期匯率走勢的人,不過那樣的人實在太少,少到你在銀行外匯單位裡也未必能找到.

  而以上的這些概念是我們在判斷投資能力上的難點,也是判斷投資方法優劣的難點.因為我們不太能釐清能力強技術好,與運氣好之間的分別.很多時候只是把一個運氣好的傻瓜當成投資高手,或是把某個方式當成必勝聖杯.畢竟我們評估人都是結果論,某個人成功了就把那人做過的事解剖,以為那樣能找到原因.當然我們可能找到原因,也可能找到的只是存活者偏差,運氣好,這是投資認知裡的一種常見現象.是以Marks認為唯一能帶著投資人增加安全邊際與增加報酬的方式就是選擇資產相對低價的時候切入.這裡所謂的低價不是一個絕對價格,而是與資產的價值相比較的結果.簡單說Marks建議的投資方式就是價值投資法的某一種說法.而這裡又埋藏著投資認知裡另種現象,特別是當股市大多頭,甚麼股票都在在漲,自我吹噓股神到處都是的時候,當你採取一個即使被世界股神認可的投資方式,但投資報酬率卻反而遠遠落後其他人時,可能別人只會把你當成傻瓜,把你當成是個看書投資的笨蛋,價值投資法是沒用落後的東西,哪比得上那些追逐漲勢最兇股票的玩家英明有眼光.而以上的這兩種投資認知幾乎不停歇的周而復始一再重複.

  當別人在多頭狂熱期追逐超找最兇的標的,尋找低價或價值低估的人卻要考慮退出市場.這種異於多數人的行為,當然容易被人當作傻瓜.而當市場逆轉向下回落時,尋找價格低估者卻要出動,多數時候的行為反群眾,與大多數人相反.想要達成以上的目標需要的一是理性面的知識,二是心理面的調適認知.理性面的知識可能困難也可能簡單,但基本上能夠明白清楚逐列出項的條件,比如可以去尋找鮮為人知的產業或企業,表面上有爭議有問題的資產標的,或是被認為不屬於正規投資組合的標的,總之都能以尋找資訊的方式旯達到目標.但心理面調適認知卻是困難的,人棄我取可沒想像中的容易,人人搶著要而你卻不跟風,不一窩蜂員笨就不容易,何況跟風者確實賺到錢時,怎麼看不追的人就是個笨蛋時,要如何控制心理?如何調適,堅持認知?而這才是執行上最困難的,也是把書列入投資心理類的原因.

  本書在宣傳上說是巴菲特讀過兩次的書.加上它的內容實質不差,其實可以一看.但是就個人經驗來說,這類攤交易心理或策略書籍能改變投資人的影響力很小.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書談的太虛無,理論,或是高不可及.真正的問題是,一個普通的投資人連一個基本能操作的系統方式或策略都沒有,你要他如何遵行在此之外的心理面或客觀觀察面的問題,還要將投資藝術化,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執行的任務.也因為完全沒有方式,所以那些金融業務或賣系統的人就有了生存空間,是以個人並不總會將這些人當成騙子,總是有少數人能提供好的意見與工具,雖然比例實在很低.當然投資人沒有方式,一方面是懶惰或沒有時間,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知識,無專業的手法.拿價值法,本書所說的價格低估為例,請問作者有提出任何明確科學的標準讓人執行嗎?當然作者會說不可能,因為種種條件限制,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但不也正因為如此,一般人才會以為沒方法而無所適從,要知道單從作者所提留心鐘擺效應,或是景氣循環的轉折點本身就不是容易判斷的事情,如果沒有金融風暴讓我們能從事後判斷1998,2002,2008的轉折,有多少人能從常見的資訊裡面來做判斷,因此,這類書籍看得越多,一方面你越可以知道投資問題在哪裡.但相對的,對沒有方法的人來說,還是如同雲霧一般.

   何況,並沒有人能證明巴菲特本身不就是存活者偏差的代表,也許必須等到波克夏的繼承者能夠再複製那種成績幾十年,我們才比較有可能確認是那個方式的功力.但是,誰能保證21世紀市場的長期走勢會與20世紀相同.這樣說並不在質疑任何一個成功者,而是基本上個人對於篤信單一模式才能成功的質疑,這本身就是該懷疑的,因為投資成功的標準不是單一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