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jpg

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Hannah Arendt)

  依照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觀點,政治的承諾就是自由,以此做為2017年年終最末閱讀的一本書應該有年度意義.

  Arendt的書一向不易讀懂,若只以自由概括本書的意思,除了簡化,其實也失去了她的意思,何況這原非一本完整意思的書籍.作者文字一貫的特點就是人們熟悉的名詞,詞語到了她哪兒往往就有了不同於原有的意思,且往往以更難解的詞語來解釋弄得益發更不清楚這.書名政治的承諾並不是指政治人物的承諾或是某種特定意義,政治的承諾是指被認為有關處理眾人之事的"政治"是屬於每一個人都該重視且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因為只有在政治活動中,個人的自由與集體的自主權才能展現,也才能享有完整的自由.也就是說達成這樣的自由就是政治,而這樣的政治能給予群體所有成員的就是自由,同時只有在集體上不受外力干擾,個別成員又有權利在公共領域交換意見,溝通與辯論,一個社會才算是擁有政治自由.作者提出此觀點是為了對二十世紀政治遭遇的困境提出他的建議與看法.

  因為這是本書以作者過去所寫的文章集結編輯而成,是本透過第二者Jemery kohn整理所創造出來的書籍,雖然每一章都出自Arendt之手,但是章與章之間所謂的觀點連結是不是具備一致性,絕對性,與作者同意是無從得知的,所以我們只能接受編輯者所安排的章節順序來接受從文意連結假設它就是作者思考過程與推衍出的觀點.從文意裡我們知道Arendt從觀察西方政治理論發展的歷史中發現有幾個傳統政治觀點或思想一直支撐西方政治的發展,直到法國革命之後新的科學觀,經濟觀,或是哲學觀點或新的思想家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政治觀點的意涵,致傳統政治思想有所增改,甚至因此引起傳統政治思想的終結.而引發Arendt這樣推想的現實就是極權主義的出現,產生了不斷的革命與戰爭造成了世界混亂,同時大型毀滅武器的出現也致人類可能走向毀滅的可能.於是乎Arendt想從為將走入毀滅的世界提出一條思考的路徑,盼藉此能狗挽回政治衰亡人類毀滅的現象,這條路就是重新引回傳統政治思想裡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自由,而具體的實現就是各個成員能夠自由無礙在公共領域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將自己對於社會感受表達出來,,而這也是Arendt政治思想的根本原點,政治是一種行動,這個行動就是公開場合中自由的表達己意並與他人交流溝通.

  那摩為什麼會從政治思想的歷史裡去找答案呢?這是因為Arendt在二十世紀的極權主義後整個世界陷入混亂僵持的冷戰局面,從中她觀察到極權主義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政治權威的衰退與消逝,政治已經變成失去控制的自動過程,而新的科技發明讓強大的宇宙變化過程轉換成殺傷性武器,威力不只足以毀滅自己,更可殲滅世界,因此他認為沒有時麼時間比當下更需要政治判斷的.因為對Arendt來說,所有毀滅的力量本身就是反政治的,因為毀滅的不單是人的生命,更包括人所處的世界.對Arendt來說世界既非自然產生也不是上帝創造的,她以為世界只能透過政治而出現.但是對於世界可能陷入的沉淪,人們卻是以逃避的方式來面對這個困境.她以荒漠來形容當前的政治狀態.而人們處在荒漠之中只能採取自我調適來忍受荒漠生活,或是逃離荒漠進入遠方的綠洲,她以為這兩種方式非但不能解決困境,反而是一種遠離群體走入個體的窩居中,如此恰好與所謂的"眾人的事務"的政治特性悖離,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加速政治終結的舉動,因為只要持續的與公共脫離就是更進一步的淪落到邪惡中.

  因此想要挽回政治公共生活,必要找回政治權威.因此她將眼光回溯到歷史長河裡.在本書裡Arendt試圖找尋的傳統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中找到失去的政治.她分別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孟德斯鳩,馬克思等人那裏找到失落的傳統.首先蘇格拉底是最被Arendt 推崇的.關於本書政治的承諾即自由的觀點就是取自此人.而蘇格拉底底是一個相信侵犯別人就等於侵犯自己的人,他以為與他人共處始於與自己相處,所以只要活著就是生活在這種複數性的狀態裡.試圖逃離這種狀態的人絕對孤獨不適合群體,他開啟了一個政治即自由的傳統,在當時的希臘城邦裡公民人人可以自由的表達他對於城邦生活的感受,而無須在意其他人的反對.而這種狀態就是Arendt在傳統裡找到最主要的政治權威,自由.然而因為蘇格拉底的不自辯,發生後來被處死的命運.柏拉圖以蘇拉格底死亡與雅典城邦莫衷一是的討論與失敗為戒,指出了哲人在公共領域進行政治對話的危險性.所以柏拉圖退到了"真理專政"的領域,主張以哲人來進行主要的政治對話與統治即可,從此哲人從公共對話退回到沈思式的政治哲學施政裡.而這隱含了將統治權轉換成少數的治人與多數的被人治的狀態,亦即所謂的君主政體.這種模式將過相當長的時間到了孟德斯鳩從傳統的共和政體與君主政體中找到了他們各自的行動原則,就是"平等"與"殊異",而這兩個行動原則正是人類複數性的兩個本質面向.而馬克思這位對於近代政治思想影響最深的人物,則是從統治權那裡得到了新的啟發,他認為統治權是從人類的不平等裡產生的,所以他主張無階級社會,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分,也沒有公眾與私人的區別,有的只是法律與政府.所以馬克思終結了以上所有的傳統,當然也終結了自由,雖然馬克思思想曾以政治行動出發,最終也因自由的消亡而終結

  透過以上的討論回溯,Arendt發現了政治行動的痕跡,她發現沿自古代希臘羅馬萌生的西方文明,正得力於對自由行動的追求,對於傳統消亡則是尼采對柏拉圖思想重置與馬克思影響的結果,尤其是當馬克思進入一切人文學科領域,也就無可挽回了.所以Arendt提出要重新導入"政治","政治行動'.重新質問政治的目的,政治目標,証證的意義,結果這三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因為當人們去探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就是給訂了一個標準不能夠被取代的東西,一旦目的有了,所有的手段也就是失去意義,所以只能重新回到"政治的承諾",即自由.即是蘇格拉底曾經展現的那種狀態.亦即她不要人們就政治的議題回到柏拉圖,馬克思那樣的哲學式正確,要的就是每個人能夠在公種場合裡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不是一本易讀之書,文字的斷裂與夾殘不明的語意實在是硬傷,加上概念的連結其實是編者與讀者對此的連結想像,正如一開始所說它是否意味著Arendt的全部想法並無法驗證,不過回到Arendt過往書籍的論述裡,行動是她認為最高階的人類活動,這裡的行動自然是政治行動,從此書而得的具體實現就是群體中任何一個人無阻礙的公眾言說與表達的自由,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