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zshowLargeImage.jpg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Latinoamericana: Un Diario Per Un Viaggio in Motocicletta,Ernesto Che Guevara)

  開年想找本關於拉丁美洲的歷史書看,設定像是去年出的"非洲:六十年獨立史"那樣的型態.可是找來找去沒有發現,只有一堆我稱它是'三五系列"的歷史書,就是專門出版大專用書的三民,五南等出版社那種歷史書.勉強合乎要求只有一本老書"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erica)".不過實在不喜歡作者那種甚麼國家問題都扣屎在美國,資本主義頭上的觀點.何況左派在拉美的影響力可不小,共產黨也曾有一定勢力,這本1971年的書觀點難免就過時了.轉念一想,既然找不到,不如就先放棄,找幾本拉美的散文小說先墊著.選了四本分別是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尤薩(Maurio Vargas Liosa)的公羊的盛宴(La Fiesta del Chivo),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的墨西哥的五個太陽(Los cinco soles de México),與剛取得正式授權中譯本的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

  作者切.格瓦拉(Che Guevara)在"非洲:六十年獨立史"曾出現在剛果內戰的段落.他捨棄了在古巴政府裡的官位,跑到隔著大洋的陌生國度再度協助當地左派的革命戰鬥,儘管未有成果還遭嫌棄,但格瓦拉未曾放棄他的志業轉赴波利維亞加入另一場革命,後被玻利維亞政府軍圍捕槍決,"革命是不朽的",但人終有一死,這是1967年.而這本"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是格拉瓦22歲時,1952年,醫學院休學期間花了9個月的時間,與他的朋友阿爾貝多(Alberto Granado Jiménez)憑藉著一半騎摩托車直到車掛掉.一邊走路,一邊搭便車,偶爾搭船搭機完成了從阿根廷繞行南美洲大半圈的旅行.這趟旅程對於啟發他戰鬥,游擊革命的行動一定有絕對重要的影響,旅行結束後他回到學校修讀畢業成為醫生,但他終於還是從醫生職業跳脫成為一位堅定的共黨革命家.

  作者的革命立場與價值取向與我們差異頗大.所以捨棄那種差異單純從書看我以為格拉瓦並沒有刻意的把他所見所思所想用特別的悲慘化或固化角色的方式來把"日記"當成是一種宣傳品,他也沒有刻意地把這種可能形成革命思想的旅程弄成神聖之旅,可以看到兩個實在稱不上是"正派人"的旅程,偷搶拐騙只要能多得一點食物,一瓶酒,或是有個能安穩睡一夜的地方,這兩位旅行者都願意一試那些偷雞摸狗通不過"中產階級"價值的行為,兩位旅者沒有多準備錢,但也不是沒有錢,他們卻寧可不讓自己像一個擁有"布爾喬亞"生活價值方式的人在旅行生活,這不意味他們沒有物慾,能夠大吃大喝的機會他們絕不放過,只是那些都是機遇性的結果,不是存在他們心理腦裡的,雖然沒有交代格瓦拉當時是不是已經受過馬克思書籍的影響,但是從這趟旅程中,我看到的是這些隱性的行為堅持,至少有兩處格瓦拉透露出對中產階級的鄙視.

  而我以為格瓦拉一沒有刻意地讓他的經歷見聞悲催劇場化,沒錯,固然從阿根廷,智利,祕魯,哥倫比亞到委內瑞拉這一路上.他見識到各種人間的悲劇與無情,從已被歧視成性到自我行為低微慣性的印地安人,礦場裡命不值錢的礦工,視力不佳卻要開車行經高原公路載貨隨時都會掉下溪谷的駕駛,到處的痲瘋病院.貧窮落後,或是他可能透恨的資本家.任何一位讀者原來應該期待或是認定該有的"言詞控訴"套路幾乎沒有出現在這本書,所以可能會有人失望於難道革命者的覺悟是如此沒有憤怒情感.事實上他那時還是個學生,本來就該懵懂與憤怒之間,它是一步一步而非一次即變的,至少這樣才有了革命成為信仰的可能,不是一時的衝動.所以看完之後雖然沒有太多驚訝,卻覺得描述平常的摩托車之旅本身就該是驚訝,這出於游擊革命者之手?.

  沒有刻意悲情,也沒有創造神話.他就那樣的參與著不同國家的革命.他的目的就是達成他所信仰的價值.在所有革命成功取得政權者的人裡有幾個真能放下權力?取得權力變成另一個獨裁專制者基本上是二戰以來常見現象,不管是軍事革命還是民粹革命都一樣.格瓦拉不是甚麼表現高大尚行為或思想的人,但在扮演革命言行一致性上絕對是鮮有人能與他相比.如果要有甚麼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他在世界上的形象,被後人以高度的"資本主義"式的方式宣傳包裝,成了一個應該要被人以如此記住的一個共產革命者,實在是有一點諷刺就是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