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jpg

玩別人的錢 金融的黑歷史與那些「圈內人」的高風險秘密(OTHER PEOPLE’S MONEY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OR SERVANTS OF THE PEOPLE?,John Kay)

    這本跟預想的內容設定不太一樣,我以為它應該是金管會主委看的書吧,普通人速讀過就可以.內容簡略說就是全球高度的金融化後,為了避免再遭遇如次貸風暴這種全球金融災難,金融業該有怎樣的改革與改變.所以主管機構的人比較適合閱讀,其他人讀了也不太有用,除非對金融改革特別有興趣.書有個小缺點,翻譯跟編輯的小失誤很多,錯字漏字還有金融名詞翻譯問題,對金融或經濟背景知識欠缺的人不適合讀.

    應該是大數據的功能吧,youtube首頁裡列出港劇"大時代"第40集,這戲以前看過.愛說歪理的丁蟹跳樓了.大奇蹟日,港股單日上漲3000多點,但丁蟹卻是放空期指,且應該show hand吧,不接受破產還要追繳,就只能跳樓.丁蟹的歪理很具說服力,這是必然的,如果他賺錢而別人賠錢,賠錢的人又怎敢稱自己言之有據來反駁他.所以人事業鼎盛時常常會說跟丁蟹一樣的歪理而沒有人反駁.或許只有破產或金融風暴,一些金融業中老生常談的道理才不會被歪理掩蓋.John Kay基本上就是以次貸風暴所揭露出的金融結構的缺失,組織的問題來做仔細的分析與檢討,並提出他的改革建議.

    銀行跟你借錢,利率約是1.3%,這是定存的利率,但它轉手借給他人,從較高的信貸利率約15%,車貸利率5%,到較低的學貸利率1.55%左右.左手存款進右手貸款出,傳統銀行就是標準玩別人錢的人.賺的就是利差.而你去買投信公司的基金,它的操牌人玩的就是你的錢,不管你賺賠.它都收一定的手續費服務費,投信公司壓根沒有玩自己半毛錢,它玩的就是你的錢.傳統金融業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利差與服務費.但是從1980年代以後,金融業已經逐漸變得大不相同.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寫了金融小史,但簡化來說就是銀行或金融業者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不甘於只是獲取利差與服務收入,也想藉著積極性的投資,與交易來謀求投資收益,因此他們一方面積極地創造與包裝各種新型態的金融商品,將這些商品售予客戶賺取交易費用,另一方面也試圖交易這些新型態的商品,不論是造市,IPO,風險投資或是避險性的衍生性新金融商品,期望從中能夠獲取利差與服務費之外的金融獲利.嘗到甜頭的金融業者發現這種新的獲利方式它的收益遠遠高過傳統的利差與服務費,於是在1980年代以後這種新金融的發展逐漸擴大,金融業同時也綻開大型化的整併,因此到了次貸之前的金融業狀態早就遠不於傳統金融業.

    收入來源的不同,一方面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組織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改變了金融的功能.從財產配置到儲蓄管道,投資管道,一般人不再是單純的在銀行存錢借錢.他們隨著金融化的過程採用了新的儲蓄投資方式與工具.而這裡就衍生出一個當世金融業的問題根本.那就是"代理人"的問題.傳統的金融業者可能只是提供簡單的經紀或是顧問服務,只收取這些服務的收益,但是今日的金融業在賣給客戶商品時,可能另外還會涉及該商品的收益問題,因為它本身就是商品的造市或間接的擁有者,於是這裡就出現這樣的問題,當金融業者賣商品給客戶時,可能在收取服務費的同時也賺取了商品的價差收益,於是這個角色就成了矛盾的代理人,金融業者究竟是在幫客戶,還是在幫自己的荷包賺錢?而當金融業者的從業者它的收益來源不在是單純的薪資,也與這些商品銷售的獲利有關時,從業人員能夠嚴守分際不在這些價差中間牟利談何容易?於是隨著新金融化的過程中,金融業者由上到下已經完全改變了它們對於自身角色的傳統認知.

   單是大型化與代理人問題已然如此,而更加重問題的一點在於金融商品複雜度大幅提升.衍生性商品市場的發展,不但創造了許多ㄧ般人根本完全看不懂的新商品,比如交換,cdo,各類的包裝債權證券,隨著這些商品交易數量的增加,整個金融市場的規模經過槓桿化擴張,它的邊際早就超過了大多數人甚至超過了業者與主管機關能想像的範圍,金融化的過程甚至造成了各國央行考慮貨幣政策做為經濟發展時必要得手段工具.因此造成連央行都成為現代金融化擴張的重要推手,改變了政府在施政或面對金融風暴時對金融業該有的立場與角色.是以當次貸風暴發生時,不僅金融業遭受重創,未免損失即及於一般民眾,央行或政府機構也不得不出面拯救一些因為不良金融行為產生危機的金融企業,而以政府的資金去拯救他們,無異對一般勤懇的百姓是不公平的事情.但是與已經複雜到難以理解的金融業與金融風暴相比,大多數政府還是寧可拯救爛金融企業甚至讓它們依然是金融行業的老大而不選擇做對的事情.

    次貸風暴以來,許多提出對於金融業的改革建議首先都是加強管制,但作者Kay卻不主張如此,他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加強監管,因為過去的管制已經太多,然雸實際上根本做不到,這是因為代理人角色的衝突使得企業上層傾向監管的可容忍性,而底層的監察人員根本不可能在沒有上層的奧援下獨立行事的可能,何況監管部門的收入不如業務部門,使得從業者傾向視而不見.Kay提出六點的改革方向

    1.仲介鍊應該是簡短且直線的:他指出市場參與者的關係太複雜,儲蓄者與資本使用著的連結太少,造成金融仲介成本過高,且不能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

    2.應該恢復焦點明確專注本業的企業,金融機構與金融服務的使用者應該有直接連結.

    3.與客戶交涉時避免利益衝突.

    4.處裡客戶財富時應秉持高道德標準,並隨時民法與刑法懲罰來落實.

    5.政府對金融業應該像對泰其他產業一樣只針對特定問題處置即可,如存款保護,防止詐欺,侵害消費者權益等即可.至於最終放款者,國家擔保,公共補助等登不應該是政府的角色.

    6.金融部門不應該被當成是經濟政策的工具.

    以上的六點只是簡短的改革目標功能性敘述,Kay其實是用了整本書的內容透過歷史的問題與透露出的缺陷逐步分析推導而得,所以雖然結論簡短,且推論的過程顯得略為瑣碎與無趣,但卻是要看這本書的人必須留心的部分.作者的理想是想恢復人們關係連結大於技術連結的傳統金融業環境,他的目的是希望在下一次金融風暴之前,金融業已經有所改善而不致讓全球再次遭到更大的損傷.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但確實也是大多數人期望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