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483347.jpg

洛麗塔(Lolita,Vladimir Nabokov)

   Lolita,洛麗塔,本地一般譯作蘿莉塔.小說名正是次文化裡稱少女為蘿莉的源頭.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戀童癖的故事.作者納博科夫是個俄國人,俄共革命後流亡經德,法,到美國,Lolita是他改用英語寫作後的作品.關於戀童癖絕不誇張,本書曾在幾個國家列為禁書.1962年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將本Lolita改編成電影,一度被列為禁片.1997年Adrian Lyne再度翻拍,當然此時的社會氛圍較早前已不相同,畢竟西方對戀童癖也有一點顧忌,不能純作情色片看待.

  小說的內容其實是故事主角亨伯特(Humbert)的回憶綠.由亨伯特自述他自幼年時期開始的人生,主要是針對他幾段戀情的敘述.亨伯特年幼時喜歡上一個叫安納貝爾的女孩,但在當時的家長態度與社會環境下,不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後來安納貝爾舉家搬遷,兩個月後就過世了.這成了亨伯特人生中的一大遺憾.隨著年歲長大亨伯特也發展了幾段戀情,一個是一名少女援交式的肉體情感,後來則與一名俄羅斯來的女孩結婚.但這段婚姻以女方有了第三者介入告終.而後亨伯特繼承了一個美國親戚的遺產,因此從法國移民到美國.先是經歷了一段北美冒險的旅程後,他移居到一個一小鎮.在那邊遇到了小說的女主角十二歲的少女洛麗塔.進而展開了一段冒險,悖德,淫邪與罪惡的情慾之旅.

   在這篇略帶瘋狂自言自語或是各種幻想描寫的敘述裡,我們可以有兩種猜測,一是這是一個四十多歲成年大叔亨伯特的回憶錄.另一種可能則是這是一個精神病患亨伯特幻想出來的故事.小說裡只是匆匆交代過亨伯特移居美國的初期曾多次進出過精神病院.但是未曾交代過他發病的原因,從讀者的角度,我只能大致猜測是基於他幼年時期得不到"滿足"的戀情所引發的,當然其間也雜揉著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因為對記憶中的幼女形體的貪戀而不斷的找尋能夠簡單以物質換取需求的少女,或許也包括那段莫名被人介而失敗的婚姻,彷彿他自己才是第三者.因此,我會有這回憶錄是那個精神早已分裂分不清真實虛幻的亨伯特的想像之文,也許根本就沒有蘿麗塔這個少女.一切只是對於失敗情感與殘破人生的心理投射.不過小說開篇的序文交代撰稿人約翰.雷對洛麗塔這本書中人物的調查結果,也雷的序文中知道洛麗塔是亨伯特在獄中的時間所撰寫,因此可以推測即使故事是分裂的亨伯特所寫,人物也當不是他幻想虛構的.這篇序文是一篇時間上的倒置文,預告了小說人物亨伯特,洛麗塔等人的最終結局.只是在沒有讀完這個小說的最後一頁前,是猜測不到這篇序文上的意義,因為當時連人名都還不知道誰是誰.

   序文之後小說以亨伯特第一人稱展開.1910年亨伯特生於巴黎,母親早逝,家境優渥讓讓他能享受幸福的童年.13歲時,亨伯特愛上小他一歲的女孩安納貝爾,然而命運多舛,家庭阻撓加上機遇錯失未等他倆真正在一起,安娜貝爾便死於傷寒.女孩的死成了亨伯特青春歲月裡的心靈障礙,使得他後來養成了一種畸形病態的偏好,特別喜歡9至14歲之間的小女孩,換作今日的用語就是迷戀小蘿莉,時常找一些街上的小蘿莉進行援交.25歲時亨伯特結婚了,或許只是因為這位俄羅斯籍的新娘瓦萊麗亞喜歡模仿小女孩的舉止才讓亨伯特動心.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四年.瓦萊麗亞突然提出離婚要求,因為他有了第三者.此使恰好亨伯特在美國的叔叔去世,要他繼承財產,於是他從歐洲到了新大陸.亨伯特一面經營叔叔留下的公司,一面為大學生編寫法國文學手冊.但當時亨伯特的健康狀況已經發生問題,除了心臟病,還因精神病而數進出療養院.後來亨伯特邂逅12歲的少女洛麗塔.他似乎從洛麗塔身上看到了安娜貝爾.為了接近洛麗塔,他不但成了洛麗塔家的房客,還娶了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與洛麗塔成了父女關係.雖然只是所謂的繼父,但作者刻意義在此填上了不倫的可能.因為同處一屋,亨伯特每天能接觸洛麗塔,並把他對小女孩的愛戀心情如實的寫在日記上.但有一天夏洛特發現了那本日記,勃然大怒且急於想揭穿,卻不料陰錯陽差的死於車禍,因此沒有人知道亨伯特變態的秘密,在旁人眼中他只是一個失去伴侶的鰥夫.帶著繼父的身份接出在夏令營中的洛麗塔.亨伯特計畫了一趟骯髒的旅程,他帶女孩遠離小鎮在一間叫"著魔的獵人"旅館內,兩人發生了肉體關係.在亨伯特看來,其實是洛麗塔勾引他.從那天起亨伯特帶著洛麗塔駕車旅遊全美,各地簡陋的汽車旅館成了他們的日常住所,雖然亨伯特盡力滿足女孩的物質需求,但是他不准女孩與外人多接觸,特別是陌生男人.直到後來亨伯特收入被旅遊費用消耗拖累,便在東部一個小鎮住下來,他在大學兼課賺錢,洛麗塔則進了當地的女子學校.但後來洛麗塔參加學校舞台劇"著魔的獵人"的排演,有機會接觸到外人,疑神疑鬼的亨伯特怕女孩接觸到男人而惶惑不安,於是強迫洛麗塔離開學校又開始了旅行.而就在這次旅程中,洛麗塔不告而別,亨伯特尋找未果後舊病復發再回到精神病院療養. 隨後的時間裡,亨伯特又與一名在酒吧結識的老女人里塔在一起,從里塔的名字與身形,顯然是洛麗塔的某種替代品的意思,後來他和里塔一起走過曾與洛麗塔旅遊過的路線.善良的里塔給了他安慰卻無法替代洛麗塔.1952年,亨伯特意外地收到了洛麗塔來信,信中告知她已結婚,懷孕,並且急需一筆錢.而後在殘破的貧民窟裡,亨伯特找到了洛麗塔,知道了當初拐走她的是劇作家奎爾蒂.奎爾蒂過去曾是夏洛特家的常客,也是一個性變態者,早在亨伯特之前就與洛麗塔有過肉體關係,因為導演"著魔的獵人"而與洛麗塔相遇.但奎爾蒂強迫她拍色情電影,不願過這樣生活的洛麗塔後來離開了奎爾蒂,幾經流浪轉折後嫁給一個貧窮的工人希勒.亨伯特在給了洛麗塔4000元後離開貧民窟,而洛麗塔與希勒則移居阿拉斯加.離開後氣憤的亨伯特找到奎爾蒂,開槍打死了他後被捕,而故事到此結束.此時再重新回想開篇約翰.雷的序文,我們才知道在獄中亨伯特寫下了這本回憶錄,書名取名"洛麗塔"或"一個純潔鰥夫的自白".他堅信,自己的這部作品能使洛麗塔與他倆人能夠共享的惟一的不朽.序文也交代了亨伯特在獄中寫完這本回憶錄後不久即因為心肌梗塞死亡,一個月後洛麗塔難產死亡,並且產下的是一名死嬰.

    從內容看,這是一本簡單通俗的作品,我們甚至可以回憶起在看過的許多關於心理變態性變態為主題電影,或影視劇裡某些橋段的似曾相似性,可能都是由這本來的.但是實際上它沒有那麼好讀.原因倒也不單是因為那些迷離似真又假的臆想場景,而是作者Nabokov大量引用西方作家的詩詞或作品的片段來隱喻某些場景或心境,比如愛倫坡,普魯斯特,但丁的作品,乃至杜斯妥也夫斯基.因為文化差異加上我們的閱讀量與範圍很難企及這些,其實是不易了解這些引用片段的實際含意,往往只能囫圇吞棗的以為自己懂得這些比喻手法.其次雖然這是一本作者改用英文寫作的小說,但小說中夾雜著大量的法文,因為主角亨伯特是法國人,偶爾會以法語對話或自言自語,我看的這個譯本在正文中保留法文,並在當頁底下以中文附註方式表達這些法文的意思,這樣安排很簡潔但有時候會產生一些閱讀上的阻斷,不連貫,或者迷惘.加上這其實是一個戀童癖精神病患的回憶錄,本身就帶著亨伯特思緒裡瘋癲,跳躍,衝突,不連貫,並帶著不知是囈語還是精神分裂不知所云的可能.以上這些原因這些都讓它的可讀性填上了一些難度.當然通俗的讀者可以單純看它是任性少女,自私母親,與戀童癖主角的故事也無妨,因為作者也表示不需要過度的去解讀他作品的意義.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