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7978095.jpg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中文繁體版翻為"憤怒與聲音",不過絕版了,我去找二手也沒有,只有一本同名中文書說的卻是另一件事,很多人看過反手又賣出來,而這本福克納小說卻看不到一本,只好買簡體版,書名成了"喧嘩與騷動".手邊這本買好幾年了,一直擺在書堆中沒翻過.幸虧也是留到現在,要以前可能真的未必有能力看,也許這是很少人買這本小說的原因.它根本是一座高山,難啃的小說.我先看了前30頁,對情節內容的理解模糊,越往下看就越混亂.偶然翻到書末譯者寫的譯後記才知道這小說1929出版後,Faulkner在1945年又添加了附錄篇,附錄篇名"康普森家族",並建議出版商將這附錄篇放到小說最前面.順著作者修正,譯者也建議了一個先讀附錄,再讀第3,4章,然後才回頭看第1,2章的投機閱讀順序,我依譯者的建議改成這樣看,居然真的把由4篇情節彼此相關的短篇小說構成的小說看完了.

    附註"康普森家族:1699-1945"之是個關鍵,它寫的是這本小說康普森家族的發源,過往,與小說人物的結局簡述,附註不必看成是劇透,它在講述'興衰',康普森家族過去曾出現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有過豪邸,有超過一平方英里土地,大莊園,豢養的許多黑奴,是如此顯赫富貴.但到了小說的這兩代約1890-1933時,絕大部分土地已售出做為高爾夫球場,只剩其中的一小塊地由傑森三世,他老婆卡羅琳,帶著他們四個小孩昆廷,凱蒂,傑森,班吉生活著,而陪伴這個康普森家族共同生活的是一家黑人,黑人一家負擔康普生家族吃喝拉撒睡所有一切的粗重工作,儘管這時黑奴早已解放,但這個破落美國南方家族還保留著與殖民時代差不多的生活形式,傑森三世表面上是個律師,但除了塵封的文件,他就是個整天喝著酒做著恢復家族地位大夢的老頭.本文由註明時間的四篇短篇小說構成,第一篇1928年4月7日,以33歲的班吉做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是他生日.第二篇1910年6月2 日,以昆廷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他投水自殺,第三篇1928年4月6日,以傑森為第一人稱主角,這天他經歷了倒楣事,因為追查姪女錯失股票賺錢機會,還被姪女偷走了所有的錢.第四篇1928年4月8日,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黑人女傭迪爾西眼中的康普森家族生活,這天是復活節.

   1928年,班吉33歲,但與3歲無異,他是個天生的智障,言行都還停留在3歲.也是這個原因讓這小說一開始就看不懂.智障第一人稱的角度該是怎樣的?可能某一段是他33歲生日當天下午在溝邊撿球,下一段跳去5歲時外婆過世的時空,再下一段是他13歲時幫舅舅送信的情節.每一個時間內的發生故事的場景都被拆成許多段落,然後不同時間的段落彼此交雜.作者又沒有刻意畫分出界線,所以讀者可能根本不知道現在讀的這個段落是他幾歲時的事.而這個家族又習慣取重名,傑森三世的一個兒子也叫傑森,而另一個昆廷與他的外孫女又同名,所以當書中出現這些人物時,可能一下不知道究竟是指誰,加上時空錯落,所以搞得混亂似乎在情理中了.而後是哈佛生昆亭投水自殺前的情節與回憶,在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無標點符號段落,經常整整兩頁,三頁沒標點符號,不斷句.是手法,也是自殺前心緒表現.加上回憶的蒙太奇,再次讓時空順序混亂.至於傑森則是一面恐懼家族汙點歷史再次發生被整得心神不寧,不斷在過去的悲劇與現在可能再次發生的場景中跳躍,這三篇之"亂"則與第四篇由第三人稱通俗小說般的直白平敘恰成對比,白人與黑人也是對比,而女傭迪爾西的忠誠,慈愛,與易於滿足自樂恰好與前三篇變態性的主角性格形成另一種對比.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傑弗遜的康普森家,儘管是顯赫一時的望族,如今卻只剩一幢破敗的老宅,傭人也只有迪爾西和她的外孫拉斯特.傑森先生在世時雖是一名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鎮日醉酒外就是發些不切實際的豪語空論.康普森的老婆卡羅琳自私冷酷,總覺自己在家吃虧受氣,卻又時時不忘自己豪門閏秀的血統,以致她驕傲無情,家人並不能從她那兒得到母愛與關懷.女兒凱蒂與鎮里的男子發生關係有了身孕,但卻迫於家族的期望不得不與另一個上流社會人士結婚.但婚後夫家發現隱情,抛棄了她.她只能得把女兒昆廷寄養在娘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闖盪.凱蒂的哥哥昆廷和凱蒂自幼感情即好.而昆廷雖身爲莊園主貴族的沒落後代,但在父母親豪門貴族身分的教養下,仍抱持著要守住家族名聲的使命.所以他把妹妹的貞操與門第榮譽問題聯繫在一起.凱蒂的遭遇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他一方面宣稱私生女昆廷是他與妹妹亂倫的結果,另一方面就在妹妹結婚一個多月後投河自盡,因為這樣才能保住妹妹的名聲,同時保住家族的名聲,因為在傳統世俗的眼光中,男性的守貞是該被恥笑的,所以他只能採取結束自己生命的辦法,免得事態朝他不喜歡的方向發展.表面上他是爲妹妹而死,實際上則是爲家庭而亡.至於傑森雖然繼承了他父親的名字,也是父親看中在孩子中最有前途的人,但隨著資本主義的駕臨,他顺應潮流成爲一個實利主義者.因為凱蒂的婚姻失敗使他無法藉姊夫的地位進入銀行工作,又因為家裡將牧場變賣所得的錢都給了大哥昆廷上哈佛的學費,沒有錢又沒有學位又沒有體面工作的傑森只能委身在鎮上的農具店當夥計,仇恨加上絕望使他成爲一個瘋狂,不理性的仇恨者.虐待狂.傑森對凱蒂有恨.他認爲凱蒂的失貞行爲使他失去了原可到手的銀行工作.恨凱蒂也連帶着恨她的女兒昆廷,恨關心凱蒂母女的迪爾西.除了錢,他什麼都不愛.連自己的情婦也僅僅看作是做買賣交易的對手,處處防備.傑森偷偷的把凱蒂歷年來寄來的贍養昆廷的費用爲己有,但是在第三篇故事的那天他發現姪女昆廷走上了與她母親一樣的路跟來鎮上表演的男藝人私奔了,還把自己辛苦偷來的贍養費又偷走了,使得他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又因為追逐姪女錯失股票上的獲利更加憤恨,差一點就命喪外地.

   書中並沒有針對卡羅琳,凱蒂,與女昆廷的各自主述,但從各篇內容來看這三位恰是作者想諷刺的美國南方舊社會保守思維的犧牲品.從宗教觀,奴隸制到女性的角色.從昆廷到哈佛求學.他要去自殺的路途上.作者刻意讓昆廷見識了開朗前進,西裝革履,或是有詭有謀的各色黑人畢竟哈佛在波士頓在北方,還讓資本主義的利效,與他同學所識毫不扭捏做作的北方都市女性出場.因此昆廷的自殺除了對於家族名譽的維護外,可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意義,就是這個北方,資本主義,性別平等,廢奴,新興宗教觀創造出的新時代讓他體悟,他的家族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從前,在這種新制度社會下,他們家族所固守的一切傳統與榮譽不過是等待進入墳墓的渣仔,再也回不來了.而傑森的完全臣服於這個新來的世界,他拋棄了貴族思維,卻也喪失了人性.相比之下.老黑僕迪爾西耐心平和且始終忠誠地守住了他原有的價值觀與世界,她的這種愛應該是這個故事裡相比他人的一個重點,也是這個時代悲劇裡留存的一點希望.

   這本小說非常不易讀,按照譯者建議的跳躍方式勉強讀完後,最好的動作應該是很快的從頭到尾再順看一次,也許能聯想出更多的意義也說不定.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