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jpg

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Nassim Nicholas Taleb)

     前不久有一個受害者抗議的新聞,說的是今年2月6日,股市行情發生大震盪.以至於有些期指選擇權交易者慘遭強制平倉抗議的事件.引發事件的原因是前一晚道瓊指數大跌1175點,通常美股發生暴跌狀況時,國內指數期貨玩家中少數具有鯊魚本性又極度投機的人會在台股期指開盤前掛出跌停板價的買單,他們賭的是有些操作者會在盤前因為恐慌或技術性原因掛市價單賣出(特別在程式交易盛行後,像這種因外部市場震盪誘發系統賣出往往為了快速逃離,程式都設計為市價單賣出).這種對應的情況下是有可能會發生期指開盤即以跌停價搓合成交,而這些鯊魚隨後便可以當天盤中指數反彈回到消化了恐慌因素後的正常價位時平倉.但是指數仍大跌且震盪引發盤中期指選擇權瞬間漲停,因此造成選擇權的賣方不管call或put都因為突然暴漲權利金被追繳保證金,而遭經紀商斷頭,抗議瑱由此而來.選擇權賣方的特色,可能操作10次中能輕易成功獲利9次,但只賠的那1次,不但之前9次賺的全都吐回去,還可能賠到脫褲.除了今年的2月6日,在sars,在319槍擊,在2008的金融風暴,已經看過了好幾次這種狀況.但即使如此,國內的經紀商還是很喜歡推薦客戶賣出價外選擇權的策略,因此永遠都有自認聰明且受高勝率吸引的人,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楣碰上那少數的肥尾事件,當然也有人是壓根不知道會有這種態況的人來操作這種策略.何況2月6日事件前指數才剛創近年新高的11270,當時說sell put會大賠又有幾個會相信.這就是脆弱性,避免這種狀況的方式就是不做選擇權賣方.脆弱反脆弱是看過塔雷伯的書習得的概念,但不做選擇權賣方則是遠在sars時期的個人經驗.

    不對稱陷阱,基本上是本"談美德"的倫理書.因此看到作者是塔雷伯而誤認它是本談投資的書的人可以不用看了.當然書的內容依然包括談風險與投資,不過這裡風險的作用是用來解釋會有怎樣的倫理問題,與塔雷伯前三本作品"隨機致富的陷阱","黑天鵝效應","反脆弱"的角色不太相同."美德不可以沒有風險","沒有甚麼事情是可以沒有切膚之痛",以上兩句是本書最終作者所寫的29條否定法式箴言中的兩條,亦即美德也是需要透過切膚之痛才能實踐,才有意義,不是言語文字的擺設空口白牙.那麼這本書所說的美德是甚麼?塔雷伯稱它為白銀定律,或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這兩說法都太模糊.白話說來就是不要把自己為了獲利做某些事所該承擔的風險轉嫁給人,或是收取利益提供別人建議但自己不需要負擔責任風險的事,或是代別人執行事務獲利自己卻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與風險的事,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幫別人或建議別人做自己沒有切膚之痛而能得利的事,沒有切膚之痛的事就是具備不對稱風險的事,即做一件有上檔利潤卻沒有下檔風險的行為,做對有賞做錯無傷的,所以稱作不對稱陷阱.

     以上關於此書所述美德的敘述,會直覺的以為那不就是投資顧問!或是如2008年賣給一般人次貸商品的人.因為他們都提供客戶投資標的但自身又沒承擔投資標的的暴跌風險.這麼想雖然不錯,不過塔雷伯顯然比我們想得寬多了.他以為這種風險不對稱的事物充斥在我們周圍空間甚至我們的生命時間中,即使我們自己不那麼做,但已經有很多人事物已經呈現出它沒有切膚之痛的特性,所以也需要學會辨認它.從職業上看,顧問,代理就是兩個大宗,而代理又可以聯想出代議士,即政府施政,政客.往更寬大的範圍看信仰,宗教也是另一種型態的顧問,關於以上兩種行為的執行者往往做的就是有上檔利潤,卻沒有下檔風險的事.從性質來看,理財顧問與你向他告解的神父本質上沒有差別,他們都提供你建議但本身不用冒風險,卻能獲得有形或無形的利潤.大型國家政策的推手也是做著同樣的事,是作者筆下最大的不對稱陷阱的產生者,甚至是在選舉中公開宣稱支持候選人呼籲人們投票給他的公眾人物,本質上做的也是沒有切膚之痛的建議,因為以後他會隨著推薦候選人的當選獲得在政府機構裡"尋租"獲利的地位,但若他推薦的人貪汙擺爛受害的卻是大多數人.

     為什麼人需要顧問或代理?因為蒙昧,因為集體.於是乎就構成了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而且是容易被陷在內文裡的人誤解的區域,因為蒙昧需要開蒙者協助解惑,而開蒙者可能是號稱某一領域的"專家",或是被人認為或宣稱以某種理性,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人.至於解決集體的事物則需要少數的代理人,一般就是統治階級的權力者,從金融上看代理人就從投資顧問一路升級到本書所稱促成鮑伯魯賓交易的人,即指那些主張用政府的錢去救因為金融風暴頻臨倒閉的機構的人.因此不對稱陷阱根本就掌控了我們的世界.而從專家與科學或管理思維代理人的行為上,塔雷伯又回到了他這本書的核心Skin in the Game,他要論述所謂的經濟學家,社會學者,或是以機率從事改社會或企業現象的專家,他們的思維,他們採取的手法都欠缺"切膚之痛".因此讀者可能在此眼花撩亂,以為他在炫技,或是賣弄知識,從玉米基因到生技醫藥,從亞伯拉罕宗教儀式到寇斯的公司理論.其實他舉那些專家號稱用科學來解決問題的例子,不過是想證明幾件事,這幾件事就寫在前言第一頁上.1.知識的不確定與可靠性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高或那樣穩定不變.2人類事務的對稱性比你以為的範圍大得多影響大得多.3.交易時的資訊分享比你以為的要少多了.4複雜系統與真實世界的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你以為的小的多.而就此他提醒人們要注意專家或代理人可能藉著提供看似複雜性高的系統,或是號稱最理性最科學的思維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考驗,沒有受過挫折或以嘗試錯誤的方式付出過代價的,即以無切膚之痛的方式來幫世界解決問題提供建議,於是可能未必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災難.這是因為專家們不懂風險,尤其是社會,經濟領域的專家除了不懂風險,更不懂事物在變動情況下的時間風險,按他的說法這些專家懂得事務部具備遍歷性,即以過去事務為主的猜測不能預測未來,他們懂得集群機率卻不能解決時間機率,即試圖以集體的結果預期作為個體未來的猜測絕對只有失敗的一途.

    從塔雷伯的推論中,我們應該能看出他對於科學,理性這些被公認為現代性思維的基礎保持著警覺與疑問.一方面他指出大眾所指的科學往往只是一種科學主義的窠臼,裏頭並沒有太多真的科學思考.統計學的誤用或是轉基因作物的運用是他以為的範例之一,另一方面不去討論理性的理性,而將理性當作必然根本就與信仰一種神祕的儀式的宗教無異.因為這些科學與理性裡都沒有切膚之痛,所以書裡大談常見的社會議題討論比如分配問題,比如企業勞工的奴隸性問題,醫療用藥等的目的都不在於探究其為針或為假做核心,而是透過這些例子試圖告訴讀者生活裡是如何包裝這些不對稱風險的事物,而我們不能一眼就看穿其中的把戲,因為這些專家自己是完全沒有冒任何風險的,但是因為他們的權力很大控管的範圍廣泛,掌握的權力很高,一旦所採用的方式判斷出現問題,造成系統性的崩解,也許就是一場大戰,一場金融風暴,一場瘟疫,都是可能造成人類世界毀滅的.除此之外,他塔雷伯對於專家主義抱著相當輕蔑懷疑的態度,特別是關於社會科學上的專家,不論是心理學者,行為經濟學者,甚至是新聞記者都有相對高度的不信任,我以為作者將它們都視為是被科學與理性愚弄的對象,卻反過來要愚弄別人讓別人受害,卻又沒有任何切膚之痛,實在是比一些真正的科學家更令他感到厭惡.

    因此形成了一個少數具有僵固性的統治者在主導我們的政治,不具遍歷性與切膚之痛,它們不理解集體與個體規模上的不同,也妄想以人造的模型仿稱是合乎科學的社會工程術來改變世界.它們沒有了解到現實與系統的差異,於是崩潰與毀滅就發生了.而作者給了我們解決面臨切膚之痛問題的建議.首先在尋找通過林迪效應的事物或東西.而所謂的林迪效應就是指已經在人類歷史中存活很久的東西未來必然可以繼續再存活下去的機率會很高.意思就是讓人們向歷史,傳統,自然找尋出口,存在未必合理,但存在必有裡有.而在這裡他發現了一個大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承受風險.從歷史的觀察中我們知道人類世界的演進或進步是由那些敢冒風險,敢於行動執行的人帶動的創造的,而不是由那些白癡知識分子或專家構成,因為很可能並沒有甚麼理性的東西,一切不過是選擇性偏好的差異而已,理性是你做的事而非你所想或所相信的事,但是承擔風險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先求生存,套句廣告詞"先講不傷身體,再講究療效".理性是一種風險管理,理性是避開產生系統性風險的事.

     個人以為美德這事有幾個前提必須先清楚.首先美德是"我很高興你這樣做,但我無權強迫你這樣做",其次是"美德只能求己,不能求人"也就是它是個人要不要做的問題,不能強制他人要一起做,因為強求的就成了宗教或律法,其三美德只能說明,不能證明.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說明,不能得證,否則若世事"惡有惡報,善有大惡報"將很難讓人從善,價值的選擇隨人信仰,即使包裝了科學用語仍只能說明宣傳價值的可能,無法證明其為必然.其四美德本身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一種需要切膚之痛才能向他人宣揚,因為宣揚美德也是一種建議或顧問,所以本書所談美德一樣適用ˊ本書的作者與其推薦者.亦即能說得出美德,說明美德的人,自己卻未必做得到.要推薦這本書起碼得先看過這本書.

     關於這本書,作者在許多原則上都與我個人的認知是接近的.這一點可能使我較為同意這本書.比如認為承受風險的經營者要比隨意攀談公平正義無切膚之痛的學者文化人更理解這個世界,更能幫助這個世界發展,畢竟"文化人尋租者"或是"魚子醬左派學者"都是令我們厭惡的,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真的發現他們,除非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不過這本書還是用了很多無法證明的價值來談他的觀點,加上因為書看來被寫得有點複雜,有點像是被各類知識包裝成的複雜系統,我相信這樣的寫法應該會讓很多讀者聚焦在批評那些枝節的知識案例與價值觀點論述的問題上,而沒有真的弄清這其實只是一本美德書的意圖而已.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