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63Z7XLA1.jpg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你讀的是真相還是假象?八堂移除理解偏誤的史學課(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Margaret MacMillan)

   小時候看野史,知道隋朝有一種"任意車",是由何稠發明的.這種車富有精巧的機械機制,描述中一個童女上了任意車躺下,立即便被機械給鎖住動彈不得.正當女童掙扎想掙脫機制時,楊廣,也就是隋煬帝就出現了.無可掙脫的女童只能讓皇帝為所欲為.何稠造任意車,迷樓,聚集大量童女供隋煬帝姦淫,不只童女,楊廣連他父親隋文帝留下的許多妃子都一併"烝"了.野史裡的隋煬帝跟你想的一樣,荒淫無道.但是,直到長大後又看到另一種關於隋煬帝的評價,這種評價是說其實他是一個有才華,頭腦清晰,能文能武,是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甚至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而他現在普遍的歷史名聲之所以如此臭的原因,是因為後來唐朝的史觀刻意汙衊他的.因為如果有一位這樣荒淫的皇帝,李唐推翻他取代他就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

   這裡用了"烝"這個字,雖然音同蒸,但它有特別的意思,現在幾乎沒人在用,不過在蔡東藩歷朝通演義裡卻常見它.客氣的說法裡"烝"是指一個人娶了父親或兄弟的妻妾,但娶在這裡明顯應該等同於"姦",因為古代會做這種事必定要有某種權力,才能讓"姦"合法令女子不能反抗還要順從.隋煬帝評價既是那樣,唐高宗李治烝唐太宗妃子武媚,他倆的歷史評價卻又不一樣.可見歷史這種事,遠比人們以為的要複雜.只是一般人既不能靠它獲利,也不覺得它在生活裡有甚麼重要的,頂多以為就是一些故事的線性集合,以至於如果出現異於常見說法的觀點非但不能接受,懷疑過往,反而要認為新起的觀點別有用心,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前幾年出版張戎寫的慈禧,裡面的那位皇太后根本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一樣,既不昏庸也非保守頑固還相對開明有見地,多數人只會懷疑張戎試圖替慈禧翻案博取眼球而亂寫,卻很少人懷疑過自己認知裡的那個慈禧形象,很可能只是民國政府替她塑造的,透過課文與戲劇,長期渲染的結果?.

  那麼歷史的作用,或說我們研讀歷史的目的在哪裡?這本"歷史的運用與濫用'試圖告訴我們,如果研讀歷史能讓我們學習謙卑,存疑與反省自己,那麼這將是一門有用的科目.我們必須持續的檢視自己與他人的結論,提出問題,檢視證據,對於任何人或自己所提出的結論都必須謹慎待之.但是真實的世界裡,卻不是這樣在處理對待歷史.它主要被視為是一種權力展現的工具,一種政治上的手段,透過這項工具與特定的手段,統治者可以將其所想達到的目的以軟性的方式注入到受眾者的心靈或腦海中,使他們依照統治所期望的方式方向思考,做為,生活.並藉此發展出與政體緊密相連的依附關係,從而能夠達到統治者期望的一種穩定的統治者被統治者間的聯合.

  這本書從幾個面向上來討論歷史的作用與它如何被塑造與傳播.誰擁有歷史?誰撰寫歷史?這些都決定了歷史會有怎樣的樣貌?固然在現在這個時點已不是只有官方的機構或從屬的個體能夠撰寫歷史,任單一個個體都能藉由本身的意願與能力來書寫關於歷史的故事,內容,片段或研討.但不可否認,影像力最大範圍最普及的還是"官方說法".特別是現代的民族國家出現後,這種以想像的,虛擬血緣等條件所組成的共同體,想要找尋一個最簡易匯集同眾的工具就是訴諸情感,而情感的來源通常以共同的歷史為主體.身分認同與國族情感的創造是凝聚的重要催化劑.本書裡用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的成立.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這的地區所建立的國家事實上早就亡國千年了,那些當代的猶太人根本上已經是蘇聯人,美國人,東歐人,使用的語言或生活習慣早已隨著他們遷徙後定居的地點有所改變.但透過所謂的"歷史"來宣稱,這是一個他們擁有權力的地方,他們"猶太人"這個種族唯一合乎天道該定居在這個地區的人,其他人不可以擁有該地區同樣的權力.很明顯,這是一個濫用,是透過所謂的強權與武力強制達到的,而無視於這塊地上早以居住的其他民族的權力.同樣的在東歐,在中亞,也出現許多類似但沒有那麼明顯的例子.如曾經為南斯拉夫裡分裂出來的國家,也是居於同樣對於歷史的訴求而來.然而伴隨這些歷史訴求來的除了新國家的誕生,也出現的新的流血衝突,而受害者當然就是底層被灌輸那樣歷史觀點的一般平民.過去歷史的傷痛,戰爭可以提供安慰,團結,卻也能創造仇恨.對立與更多的戰爭.這是歷史所提供人類不好的一面.相對的,歷史也能提供人類一種經驗紀錄,當人面臨一件衝突,一個新的關係,或是新的變革不知道如何處理時,回頭看歷史,從過往的教訓,比如從對慕尼黑的姑息經驗裡學到的教訓,以致西方國家在後來會對韓戰,越戰採取主動的態勢,而越戰的教訓也影響了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但是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沒能記取以前的教訓,以至於美國再次陷入一個尷尬的小型泥淖,而這也影響了他們後來對於敘利亞問題處理的規模與方向.這便是歷史扮演正面功能的角色演出.

  從書中所述的幾個例子中可以推論人們在書上看到的歷史片段可能沒有太多的絕對真實性,而即使到了今日,這種狀況也不會改變太多.我們都能在本地出版物中觀察到有明顯意識的統派史觀與獨派史觀的出版社,各自為他們所信仰的價值或觀點出版了許多書籍,歷史人文社科不一而足.其實閱讀這些書籍本身並不會產生問題.只要讀者堅持閱讀多面多元多種的書籍與觀點,自然能夠產生屬於自己的意識.而重複閱讀價值觀點一致的書籍,除了加強固有自己的信仰或偏見外,其實並沒有好處,在歷史這領域也不是讀得越多就越好,這裡面還是該謹慎的選擇,與,謹慎的判斷,不做一個濫用歷史的幫兇.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