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ThumbnailZ24RYJWY.jpg

伊朗: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Michael Axworthy)

    這一本買了許久一直都沒看.從第一頁開始看竟然覺得看不下,不習慣這風格.改換一個方式,先從近代的伊朗歷史切入看完後再回看前面的部分.個人粗略的將伊朗歷史分成三個段,第一段是前伊斯蘭時期,約從西元前六百年到七世紀中阿拉伯人入侵薩珊為止,第二段是伊斯蘭時期,從薩珊被滅一直到18世紀末的卡札爾王朝建立為止,第三段則是近現代時期,是從卡札爾王朝到今天的伊朗共和國為止.當然這分法是個人做的不是專業者的分法.特別是第三段,我以卡札爾當時的領土範圍與今日大約一致,且首度以德黑蘭為首都至今,加上18世紀末是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卡札爾隨後又面臨俄英等國的侵威脅,所以將它作為分段的理由.

    根據本書的用法,伊朗是當前使用的名詞,沒有使用波斯,因為他們認為波斯這個名詞是西方人用的名詞,不是他們的自稱.但我們必須先理解,這裡的伊朗並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代稱.當前的伊朗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但之前的歷史上並沒有一個真的被稱為伊朗的國家,地方,或是伊朗族,這裡的伊朗應該是來代表一種"伊朗意識".但有趣的是,伊朗意識是種傳統,還是現代政治使用的一種催化集體意志的方式是個問題?不過,我們不需在這裡糾結,只要記得這裡的伊朗就是指的再以當前伊朗共和國領土為準在歷史上曾經發生產生的人物,事件,文化,藝術,語言,宗教等等的匯總.所以回到歷史上的王國名稱包括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呼羅珊,還有一些更小的遊牧領主式的國家,也包括被突厥,阿拉伯,蒙古人統治時期,到今日的伊朗共和國等都被包括在這本書裡所指的伊朗.

    所以這本書"Empire of the Mind"應該有兩種意思.一種就是以上所指的文化而非國家名稱的延續.另一種則是表示波斯,伊朗一貫以來在詩歌,文學方面成就的傳承.作者Axworthy在每段時期都擷取了歷史上有名的波斯詩人的詩歌作品,即使到了近代,他也介紹了許多伊朗籍的作家與作品,也包括它的電影導演與電影,從這一面來看確實能見到這個"伊朗"確實是心智的國度.但比起這個還有一種長期現象的延續更為難得,事實上自西元647薩珊被阿拉伯征服後,名義上"波斯"這個實體不在了,但是波斯,或說"伊朗"意識是用另一種方式生存下去.雖然自此它被伊斯蘭化.但是有波斯的飽學之士被阿拉伯人延攬成為幕僚,或官員,負責規劃與治理,所以波斯的制度,建築,文化,乃至於宗教觀點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伊斯蘭.表面上波斯被伊斯蘭化,但隱藏其中的伊斯蘭也被波斯文化影響了,而不只是阿拉伯人,在突厥人,蒙古人入侵統治"伊朗"地區時,也採用了當地的有識者進入官僚體制與統治集團中,是以在分段第二段的伊斯蘭時期大多數時期,這個地區屬於被其他民組族所統治,但屬於波斯,伊朗的"文化意識"卻一直延續未曾中斷,即使伊朗確實深受伊斯蘭化的影響,但它仍存在兩千年前的某些遺緒.

   當然從歷史中,我們能看到幾點有趣的現象.首先就是宗教寬容.這麼說或許非常奇怪,今日的伊朗的國際形象很差,一方面是柯梅尼當政讓伊朗與外界隔離,對內實行獨裁,本身就創造出神秘又黑暗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伊朗的核子武器問題一直被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追殺,對它採取封鎖禁運,三方面就是伊斯蘭教的極端組織所創造出的總和形象更差.以至於讓人會覺得伊朗又是一個殘酷無理不文明又不寬容的國度.但其實從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內容,卻顯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從最早波斯地區的馬茲達教,到伊斯蘭教,索羅亞斯德教它們的存在,與統治權力的存在呈現一種彼此利用又相互影響的現象.當一個宗教還不能獨大時,它們就嘗試與統治力量結合,採取的是寬容立場,對其他的宗教或統治力寬容,但是一旦統治者能獨力掌控一個大範圍的主權時,那些對於他們統治力與應想力有疑問的政權或宗教就可能遭到被毀被破壞被殺戮.比如阿拉伯並不是利用屠殺來消滅伊朗地區的馬茲達教徒,而是對非伊斯蘭教徒徵稅,為了節稅與伊斯蘭教裡的平等主義逐步讓該地伊斯蘭化.而到了近代更是如此,我們後來看到柯梅尼掌權後似乎伊朗變得更虔信嚴謹化,但實際上柯梅尼也非一路如此,嚴禁與寬容似乎是一種此起彼伏的手段,而且與統治者的心態與觀念息息相關,當他願意狗存在巴勒維之下,就能講究寬容,可一旦他主導一切,暗殺拘禁驅逐也無所不做.而這也涉及伊朗的發展,它究竟是要乘以教領政,還是讓宗教成為一個世俗國家權力結構下一環.雖然後者看似難以施行,但是Axworthy認為在伊朗歷史上最大一批受教者逐步的成長與發展,未來或許不會一如過去,寬容與世俗化可以是可見的.

   當我們在討論伊朗這個"邪惡"國家時,多數時候是美國所主導的觀點與角色在我們的腦袋裡布局.這本書花了相當的篇幅敘述自卡札爾王朝起英俄美等國是如何在這個國家"進出".這種進出最早是基於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強權爭奪為出發,但逐步的加進了經濟因素考量,最主要的石油的發現.為了石油,這個國家簡直成了英國的禁臠.英國與伊朗合作開採的石油的大部分利潤都被英國人拿走,而為了控制伊朗,英國人在控制不住伊朗逐漸生起的民族主義,採取了代理人的手段,扶植了一位士官長,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巴勒維國王的父親.包括特許權,專有鐵路,駐軍,雖然伊朗並沒有被完全的殖民,但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所處的狀態,與當時中國所呈現的狀態很接近,最重要的仍是國家的經濟命脈石油幾乎都被英國人壟斷.而二戰後美國人承繼了這樣的角色,什麼在美國混不下亂七八糟的人都跑到伊朗騙吃騙喝.所以一方面美國維護巴勒維的獨裁,另一方面又藉此亂搞.因此後來的伊朗與美國關係一系列的惡化,除了那些我們聽到美國一方的說法外,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伊朗在那段期間是如何被這些國際強權介入內政,奪取經濟,挑起內鬥的.這裡面絕對不是指責某一方就能了事的.至於伊朗核武的疑問與制裁,那是已有核武的以色列與美國的心病,畢竟他們不怕伊朗無核,他們害怕的正是萬一它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武器,那麼連打也不能夠,因為海珊的歷史擺在那裏.

   而看伊朗歷史不能不看到的就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的部分.從阿里分支到伊朗地區,到十二伊瑪目隱遁,第七伊瑪目的伊司馬儀,到蘇菲主義,到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對抗,到薩維王朝.這些簡單的伊斯蘭教歷史與伊朗歷史結合的部分都能讓讀者很清楚了解讓人混沌的伊斯蘭教派非別的國度與地區.也對於想要了解近代那些伊斯蘭國家彼此基於教義教派恩怨對抗的了解有了一個知識背景基礎,所以雖然一開始不能進入,但還是以變更順序的方式閱讀理解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