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為歐洲人:親身經歷的戰後歐洲史

成為歐洲人:親身經歷的戰後歐洲史(Homelands: A Personal History of Europe, Timothy Gaton Ash )

                "愛國主義是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主義是憎恨別人的國家".(Patriotism is when love of your own people comes first; nationalism, when hate for people other than your own comes first ).這句話被本書作者在書末引用,並指出它是戴高樂對於未來看法的一段名言.(最初只想弄清原文,竟然找不到這段話的法文原文,心想戴高樂應該不會說英文吧.後問大模型,它也稱歷來世人都稱這段話出自戴高樂,但迄今為止,留下的關於戴高樂的演講,著作,訪談紀錄都沒有這段話,他的傳記,回憶錄,相關文件也不曾見過,因此大模型指出它可能屬於後世創造的"偽引語",或是過度簡化的二手轉述,但因為我要用這段話做爲開場,所以就假設它是真的戴高樂名言,與本書作者如出一轍).

                 戴高樂表示以上觀點,可能只是簡單把心中見解說出.並未想民族,國家兩者間的諸般糾葛.一個民族可以組出多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可以沒有國家,一個國家可能只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可以存有多個民族.別看它倆關係像繞口令,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出現後,至今為止的多數戰爭,都是為了這些不同組合的觀點開戰的.當同一國人,或同一民族中,不同個人對這個議題的答案不同時,通常就是吵架然後訴諸武力對決的時刻,強制合併,與強制離散.

                 這本"成為歐洲人"是一本個人經歷史.但是,這不是真的在講一個人吃飯睡覺旅遊求學的故事,而是作者Garton Ash藉著自身的生命,生活經歷,與觀點,來看二戰後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而我們之所以要引用戴高樂了話,正是因為這段後二戰歷史進程的表現就是國家,民族扞格不入的時期,究竟該用誰的標準為區分合組成的國家與民族,就是難點.從以上的觀點看,"成為歐洲人"就是本主觀的個人史,Homelands在這裡的家園指的就是歐洲,更嚴謹的說是一體化的歐洲,"歐洲合眾國",或者"歐洲國".作者Gaton Ash是個英國人,卻是個主張加入歐盟的英國人,媒體人,自由主義者,所以他寫的歐洲史,是以自身的國家,民族,與政治觀點出發.他主張歐洲一體化,與歐洲的自由化,所以本書雖然被切分爲五章,實際上從追求自由而一體的歐洲這個理想,夢想來看,書只包括兩部分,二戰後歐州自由化發展的歷史,與一個歐洲國的演進過程,畢竟作者的理想就是一個以自由價值為基礎的歐洲國的出現.

                 不得不說Gaton Ash是個天真的人,或者有夢之人.我們知道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強調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於個人權力的運用,透明政治體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所以強調個體,個人權利保障是多數自由主義主張的核心,因此才有小政府,限制政府權力的諸多附屬概念的產生,很少有人會同步主張強大的國家體制.而今,一個自由主義者卻宣告要去建立一個超級傅科式的歐洲中央瞭望監視塔,儘管它的組成可能是鬆散的,但去建立一個巨型超級自由國,這在理論上不僅是衝突的,在構成上也絕對是困難的,困難在於歐洲本來就不止一個國家,更有多元民族,連南斯拉夫那樣的中型國家都會因為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分裂成諸多小國,歐洲國主張者卻想在這種狀態下反向而為,豈不困難?豈不愚哉?加上作者的原母國英國自身都公投通過脫歐近10年,他或它又要如何在當前狀態下重返歐洲國?何況除了國家,民族外,還有一個政治體制分野的問題,作者怎麼會單純的以為歐洲人都喜歡以自由立論爲建國基礎,可能有人就是不喜歡自由,愛上被崇拜者制約的體制.

                 因為是根據歷史線性進程書寫,書的前半,多是關於自由議題.二戰之後,歐洲明顯的被分做兩邊,從西方的觀點鐵幕之內是不自由,威權,甚至獨裁區塊.作者在其年輕冒險階段,曾赴柏林生活,甚至申請入東柏林短居,因此他的生活史,個人史充滿著與大量的東,中歐普通人民,政治異議者的交流,談話經驗,呈現的是東.中歐民間追求自由的行動,與為了脫離共黨統治,部分的底層異議人士的日常表現,包括Gaton Ash稱常需要面臨的"老大哥",東德史塔西,國家安全部的監視.在這裡他創造了一個名詞"1968世代",那群在布拉格之春下曾經存有希望,但很快成為專制體制下暴力瓦解的自由群眾運動,而這群在他年輕時認識的人物,很多人到了1989年柏林圍牆拆破之後,都成了該國的主要新起民主政治的黨派人物或統治者,所以本書有許多關於這些人物的經歷,言論,看法,觀點.但相對之下,這個世界有意思的地方總是會有互補,各不滿足的情況出現.當東,中歐部分人民在對西方世界主張自由吸引下,開始尋求他們自身的自由時,在西歐這塊則反是.1950年代起西歐左派主張大行其道,那些主張多元,進步主張者,往往也同步追求馬克思主義烏托邦,尤其是一些學界代表,知識份子,沙特,傅科等新馬克思主義者,毛派影響開始發酵.新馬克思主義是法國土生土長的那些原來相信史達林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其後蘇共在1956年批判了史達林,這些知識分子改而發展一些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延伸包裝的所謂新馬克思主義,自稱"後現代"理論,但骨子裡是鼓吹反對資本主義,追求社會主義的.而後一批深受中國文革的影響的大學生模仿"文革",於1968年5月在巴黎發展"群眾運動",俗稱"五月風暴",一場大規模罷課,罷工運動的總和.他們認為傳統的請願,議會模式已經過時,對社會改革不起任何作用,因此需要採取革命行動,向統治者挑釁,讓統治者不得不訴諸鎮壓.從而展開長期的循環.群眾覺醒然後再挑釁,政府鎮壓,再挑釁,再鎮壓,一浪接一浪,群眾運動將五月風暴推向高潮.雖然最終社會運動還是因為後繼乏力瓦解了,但左派的新馬克思主義卻興盛起來,支配了整個法國乃至歐洲的教育界和文化圈.

                   鐵幕兩邊於1968年發生的事情最有趣的點,在於鐵幕內普通人民的主張是期待由統而分,期盼脫離單一集體分配公有的體制,強調恢復個人自由,民主執行意願的群眾運動.而西邊的自由人卻在主張一個一體化社會主義世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強調朝均等社會建構,為此而發展出街頭暴力.因此,可以說,鐵幕內外的群眾各自朝對方的體制試圖暴力邁進,但都沒有實質成果.由於兩次大戰的龐大殺戮死傷經驗,加上蘇聯興起帶來的軍事壓力,對高層統治菁英來說來說,為了讓戰後歐洲不走回戰爭,殖民,侵略的老路,最好的方式就是"統合",也就是歐洲一體化,協調一致,避免德國再因為經濟困頓或其他問題有所異議行動,所以"歐洲煤鋼共同體"成了最早成立的歐洲統合機構,其後由能源統合,經濟統合,到貨幣統合,而未來看看有沒有機會進入政治統合,就是這些歐洲統合主張者的夢想,與期待過程.

                  在Gaton Ash的書寫中,他認為這個歐洲煤鋼統合一開始就淪為法德操控的機構,故意排除了英國的加入,是戴高樂與艾德諾排除了英美勢力介入下的畸形統合,他認為德法兩國的目標就是想主導未來的歐洲,讓英國成為歐洲的英國,而非創造出英國的歐洲這種狀態,作者認為這是後來造成英國在歐盟統合上一直搖擺不定的主因.但是,對於歐洲統合這主張的反應,英國的早期左派工黨可是與作者的主張大不相同,因為他們希望的是一個社會主義的歐洲統合,而不是自由經濟,資本主義式,甚至不是一體政治的統合,因此歐洲統合的大敵,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其實一開始就在英國生根,只是因為有保守黨柴契爾阻擋才不能發揮力量,但到了近代影響越來越大,即使工黨,保守黨後來居然互變親歐,疑歐立場,但它就此埋下了一個英國脫歐隱患.隨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濟的成長,冷戰對抗的最終,由西方勝出,柏林圍牆被拆除.這一場自由之爭似乎暫時劃下句點,鐵幕內的國家開始逐一的走向民主制,自由經濟.但同時,原先在某種強制性愛國主義壓制下的民族主義死忽復燃,導致了原先部分東,中歐國家的再分裂,開啟了民族戰爭,也開啟了許多新的民族移民之路,20世紀最終的10年就在一面民族屠殺的環境中,一面讓許多原鐵幕國家經濟起飛,甚至為了自身的未來,尋求往西結盟的可能,這就是歐盟東擴.這也使得作者期盼的歐洲國有了一種真正擴大範圍的可能.

                   "失去民主,失去自由,害怕均等,失去國家",這是我總結這本書關於歐州統合,歐洲國在作者眼中或許將逐漸破碎的一個理由,也就是本書的第二部分歐洲國的演進,.對於歐洲民主失去來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國家層面,一個是個體層面.國家層面民主的失卻,在歐債危機中即已顯現,北方財政自律的國家必須遷就南方財政高度赤字,被自律性差國家的宰制,然後為了控制可能的災難損害,透過無民主過程的手段強制南方國家依特定作為行事.因為歐洲實際尚沒有統合性的政治體制,這些行政上所謂的的政策,其實都非透過民選體制而為,是一些非民選的歐盟執委會技術官僚在掌控,主張樽節,收縮,未顧及當地實質人民的現況,也就是從宏觀面,從整體性來看可能無疑慮的事情,其實隱藏大量傷害個體的可能,這就是失卻民主的國家層面.就個體層面來說,那些新加入歐盟的新會員國,透過該國的選舉掌控歐洲議會,新的會員國如匈牙利,波蘭能夠影響老牌會員國個體原先的權利,而那些國家的個體並沒有反對的權利,這又在形式上創造了個體失卻自身民主權力的現象.而新到的移民,是上層資產階級歡迎的勞動力,卻是平民階層相互競爭工作機會選擇的敵手,它一方面減少了原先公民選擇上的多樣性,一方面造成了願先公民福利的銳減,使得原先的公民既失卻自由,又擔心要被均等主義傷害,而均等的社會主張原先是他自身的偏愛,這就造成了種怪奇的矛盾現象.而原先不在作者考慮範圍的宗教竟然也成了統合上困難的大敵,歐洲是基督信仰的歐洲,但是現在卻來了一堆伊斯蘭信仰者進入歐洲,這是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的韋伯沒想過到的狀態吧.一個處處有穆斯林出入的地方,這還能是歐洲嗎?有這種疑慮的人,自然也會隨著與以上若干現象的結合感覺出一個新的統合的歐洲,歐洲國可能帶來的生活不確定性,或者在他人宣傳中,還可能變得極危險的狀態給制約,而逐步的走向反對統合之路.

                   其實個人的底層思維與作者是類似的,作為人類終極的社會結構,最好的理想狀態便是一群全以自由主義自我主張的地球人身份組成,除了地球人外,再無民族,國族,國家的任意人為定義去區分彼此.可惜,我也知道這只能在烏托邦思想的極端邊緣夢想,連思想傳播的可能性都很低,人以群分,自古如此,至今無解,當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大量烏克蘭人離散進入西歐,讓Gaton Ash看到了一種逆向奇景,就是歐洲人竟然比較歡迎這樣的移民,也讓他真正體會,歐洲社會長存的種族歧視始終未曾消減,當大量新移民是白種人時,他們無所謂,不排斥,但是若新移民來自中東,西亞,那些膚色與他們不同,或是從名字看來就是來自伊斯蘭,是東亞世界時,他們就只能表現受現代世界多元價值觀統治制約,以一種壓抑自身歧視與不滿的態度出現,表現一種假意的禮敬與冷淡,而並非真正的對於因為族群群分差異,對身份不平等而導致的一切有什麼醒悟.再來就是一開始說的在國家,民族之外的體制分野.俄烏戰爭中展現出某些俄羅斯人感受到的威脅,除了狹隘的民族觀外,也表現出他們未必真的對於自由民主體制有什麼深刻的喜好認同,自由主義想成為普世價值的思維可能需要再花很久的時間,也未必能實現,畢竟現實政治權力的不等與資源的不等本來就是某些地方長期以來的相現況,所以與俄羅斯高層與寡頭抱有相類似政治觀點的人其實不少,整個中東,甚至是非洲,再加上那些自加入歐盟後的東歐國家在經濟效益逐年遞減後,一些底層人士又淪落到新貧狀態,使得當地的民粹主張上揚,更加容易拋棄他們已經走了30多年的西歐道路的可能,這就在幾天前,波蘭的極右翼又重新贏回政權,這可能因此削弱了之前波蘭對於烏克蘭的援助,甚至助長反移民,邊界封禁,軍事化的疑慮,這些都是歐洲一體化,自由化可能衰弱的一些進行式事件.而這些作者應該是已經完全看在眼裡,且已經有所體悟了,就是不知道他有沒有因此改變他對歐洲未來前景的夢想.

                  基本上這是一本建立在作者個人私人觀點與立場為基礎的後二戰歷史書寫,比起那些宏大事件場景的描寫,更多的重心是在許多時代經歷者親身體驗描寫,與後續的感想體悟,雖然可能會讓行文變得有些瑣碎,但都是實在的"個人歷史",與對真實歷史的小現場報導,不是那種流水帳的歷史事件簿,而是個人感受的集合,所以可以有著不同的聲音與方向,包括作者贊成與反對的聲音,或是反對與贊成作者的聲音,雖然作者一體化與自由化同步的認識可能存在著矛盾,但未始不是人類減除群分分層差異價值觀的小步的起點.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