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詭計:了解社會遊戲的潛規則,讓你隨心所欲取得想要的排名!(Ranking: The Unwritten Rules of the Social Game We all Play,PÉTER ÉRDI)
這幾天有一則新聞雖然未必沸沸揚揚,但必然引人注目,就是國內醫學系的名額開放問題.因為突然有三個學校要增額錄取學士後醫,以至於有許多在線醫生及相關組織提出抗議,抗議的原因是這個增額超過醫學系名額的總量管制.本來這也就例行新聞一條,但卻是我首次看見在新聞下的留言板,普通人的留言中出現許多對"既得利益"質疑.以前關於總量管制,總是會有一種主流聲音,主張"你希望被那些成績不好,資質不行的人當醫生診治嗎?",這大約是我首次看到許多普通人終於看見"既得利益"大於"能力"對總量管制議題的影響,餅就那麼大,人多了,平均個人能分到的就少了.
但在這裡,我們還該問一個問題,如果要收1300人,那分數排序在1335的人,能算是成績不好資質不佳嗎?因此就沒能力讀醫學系,擔任醫生?或許有人會答,是的,沒錯,依據排名,他尚無能力.但是若考生是一個第一次參加考試就名列排序1335,另一位是第三次考試排序1200,這還能說排序在後的人資質能力不行嗎?還有,我們怎麼知道1300是個恰當區分擔任醫生能力的數字,也許真的能力擔任醫生就只是排序前500名,其他的並不合適怎麼辦?也有可能排名前2000的都有能力.顯然,排序及其名額只是一種基於醫療現況缺額需要衍生的數字,與能否擔任醫生其實未必有相關.只不過,人們歷來都以為只有智力相對靠前者才有能力在短期內專精需要大量記誦的學醫要求,所以依考驗智力相對排序這種做法,不過就是符合現實又較有效率的選材模式,也就是排名排序不過是人類社會自然形成的為了解決需要而設的制度而已,方便,快速,有效率但未必是最有效能,選出者未必是最佳,最合適.
這樣的情境正好是"排名詭計"一書裡要探討的問題.人類為何執著於排名?為何願意用數字將彼此區分,然後據以決定誰能進入醫學系,誰能當醫生,誰該坐前排,誰只能排在門外?作者 Péter Érdi並不單純把這種排序視為制度安排,而是從根本出發,揭示"排名"其實是人類演化本能,文化習俗與現代社會制度交織下的結果.我們之所以如此在意自己"第幾名",並非因為這個社會鼓吹競爭,而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十萬年前就已在小型群體中,為了資源與安全而不斷比較彼此的位置.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作為群居動物,一直仰賴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做決策.如果知道自己在群體中是強者,因此就可以主導狩獵,分配食物,甚至優先選擇配偶,任何個體都會敢用性命拼搏.這是因為若是在群體中落居後段,將成為群體中的邊緣者,便可能得學會服從,等待,甚至撤離,的境地.這種地位感知能力,是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與繁殖所發展出的本能.正如書中引述神經心理學研究,人腦會對"高排名"產生愉悅反應如多巴胺釋放,而對"被排擠"反映出壓力與痛苦的情緒.排名這種事,從來不只是制度設計,更是神經迴路中深植的偏好.
但排名不會停留在生物本能.人類進入文明後,把這種本能進一步文化化,制度化.在傳統部落中可能是依年齡或戰功排名,在現代社會中則換成了分數,收入,學歷,粉絲數.這些排名背後的判準雖然看似理性,客觀,但本質上仍只是各種社會選定的"代幣",目的都是在劃分誰比較"好",誰比較"應得".醫學系的錄取名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我們用考試來排序,然後設定一個看似客觀的界線,但這個界線與其說是反映能力,不如說是折衷政治壓力,社會預期與財政規模後的人為產物.更複雜的是,這些排序遊戲會逐漸被個體內化.人們不再只是被排隊,而是開始相信自己的價值就是"排第幾".書中特別指出,現代人所感受到的焦慮,不安,甚至憂鬱,往往來自於這種內化的排名體系.我們不再只是參與排名,而是把它變成了評價自我,決定人生價值的座標系統.排名愈具體,愈可見例如社群媒體的追蹤人數,按讚數,人們就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喪失對非量化價值的信任.比如暢銷書排行就深深影響了出版社的選書出書的順序與比例,某些書長期霸榜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想急著推出個人行為,心理,,愉悅與成就導向的書籍,於是某類書籍將會逐漸的往後排名,最終"被消失",而人們可能就會因此失掉了出版此類書籍的文化習慣,最終影響到多數人的閱讀範圍的可能,而形塑出與之前不一樣的社會,不一樣的社會組成心理,與文化.
更進一步,整個社會制度也開始強化這種偏好.教育制度以"前幾志願","頂尖科系"不斷分層.企業招募看學歷排名與績效指標.政府與媒體則用排名來衡量城市,學校,國家甚至幸福感,我自己參與過的千大企業,百大富豪計算排名與報導,都在使用與強化排名這事在社會影響的作用與角色.這本書的絕大多數內容都在表達一件事,就是大多數時候人們自以為以客觀理性的方式.來進行排名,進行區分,期盼因此找出一個好的群分與排名方式,能夠因此更客觀,公平作為某種分配,分發資源,職務,的方式.作者一方面列舉出在真實世界裡被實踐的排名計算模式,或數學規則,表現出排名方式呈現的理性面,但另一面作者也援引逐漸發展出來的行為經濟學,與解析數學模式的內容,來告訴我們這些使用於排名的規則,與算法可能隱藏的主觀,不客觀,或者謬誤的可能所在,也就是,任何的排名方式,多數都是主觀與客觀的融合體,很難有單純客觀的方式.換言之,排名從來不是絕對客觀的工程,而是主觀偏好與制度邏輯的一場聯合建構.考試法也好,面試法也罷,即使多元方式混種,不論哪種方式錄取進入頂尖大學科系的排名方式,都不會是絕對客觀無疑的,只是那裡面的主觀有沒有以人們一眼可見的方式呈現,被快速發現找到,若沒有,它可能就此隱身,讓我們誤以為客觀的絕對存在.然後讓人們以為自己找到了一些讓世界美好,公平的認識模式,並就此某些人為的排名為圭臬,爲必須,甚至成為某種追求幸福的標準,誤以為自己能夠進入排名,或者消費某種排名,就代表著某種社會地位與意義,而這正是原始人類純生物體在做的一模一樣行為的複製而已,只是沒有直接的打鬥流血場面,便以為裡頭沒有血腥,沒有不公.其中當下流行的演算法尤其將這一切推向極致.排名已不再只是描述,而是製造現實.被演算法推上前排的資訊與人,不只是"看起來比較好",而是"變得真的被看到".這種"可見性"也在強化既有的不平等.Netflix,YouTube,Spotify都在拼命地執行這樣的功能.你看到什麼,不是由你選擇,而是你在這個排序遊戲中被判定該看的東西.這正是本書的核心警語,我們以為自己在用排名理解世界,其實是被排名制度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與人生目標.
但這樣的社會真的健康嗎?人類的確天生就有比較,排序的傾向,就有限資源的分配來說,或許是人類不得不使用的一種模式,但是難道集體社會化,科技化的我們不是擁有體過去的人們更多的資源?難道還要每一個面向,每天接觸之物都要如此的進行一再排名,分配方式的治絲益棼?正如Érdi所指出的,這種本能若未經反思,最終將被制度與科技放大成一種無所不在的"數值化暴政".排名本該是理解現象的工具,如今卻成了評價人的唯一語言.於是我們漸漸忘了,有些能力是難以用一場考試評量的,有些價值是無法被量化衡量的,有些人即便不在前段班,也擁有不可取代的位置與貢獻.當我們把醫學系的入學名額,學校的聲望,工作的好壞,甚至人生是否成功,都綁在一條條看似中立卻極具殺傷力的排序機制上時,我們是否也在削弱多元社會的可能?這並不是反對一切競爭,而是提醒我們,排序本身也該被置入排序之中,不是每一場社會活動都該變成賽跑,不是每一項職業都該只有"前幾名"能被肯定.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看見多樣價值,不被單一尺度壓倒的社會想像.
"排名詭計"這本書或許不能提供真正公平排名,選擇分配的方式,但能讓我們看清,人類的焦慮,判斷,制度設計,其實都深陷在一場歷時千萬年的排名遊戲之中,以"被看見為榮,被喜歡為尊"的心理結構,排名成了一種自我認可的依據,而這恰恰讓人失去了對自身價值的主動定義能力.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點,也許,才真正有可能不再只是遊戲的玩家,而是能偶爾停下腳步,思索遊戲規則本身的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