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ZXM6OQFK.jpg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Roger Crowley)

    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前面讀完"海洋帝國"與"財富之城"後,終於到了第三本,1453.說過讀這三本並不按出版時間,而是以閱讀的渴望度決定順序.是以1453這個經常聽到的年分,就淪落到最末位置.

    1453年鄂圖曼攻打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三面環海僅西面連陸地的城市,5月29日,伊斯蘭的軍隊攻破城西面的陸牆,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被殺,君士坦丁堡被洗劫破壞,鄂圖曼帝國的君王穆罕默德二世將都城遷移至此,從此,這個在天主教統治下經歷過1100年的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蘭教統治的伊斯坦堡.以上應該都是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這本1453當然不是這麼的生硬,它述1453年5月間的戰事,也講1453當年的事情,更說1453年之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士如何一次次嘗試攻占這個他們心中的紅蘋果的歷程.從描述來看,作者對於攻守雙方鄂圖曼擴張的過程,繼承權力的轉移,主戰派與緩和派,到穆罕默德二世興起,或是對拜占庭與羅馬之間的恩怨,東西教廷聯合的爭論,還是雙方的戰場爭奪都有非常生動的描述.故事相當誘人,雖然作者說因為時間太遠,過往對這段城戰歷史記載不是付之闕如,就是有私心的偽造,揣摩,想像出來的真假各半的歷史論述,因此他僅能秉持著當時人會有的觀點與想法這個根本來寫這段.從這些角度,加上作者用鏡頭對剪穆罕默德二世宇君士坦丁十一世雙方陣營的實力差異與大臣群謀表現,整本書並無太多冷場,像本小說似的,翻譯的中文也是流暢的.從這些面向看,這本頗值得一般人閱讀

    但若只是就這些戰事談心得可能單調也老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這三部曲究竟是在寫甚麼?作者的企圖是甚麼?有甚麼事是單純陷在地中海海戰,威尼斯人財富聚歛,或是穆罕默德二世兇殘這些個別事件或人物上看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有甚麼特點?首先看到Holy war這個詞,本書的英文書名的部分.什麼是聖戰?.從當前的觀點,聖戰似乎是源於伊斯蘭教某些當代主張極端主義的組織.但事實上卻未必如此,早在西元七一七年,阿拉伯即開始西進垂涎君士坦丁堡.其次,自問一個問題,十字軍東征算不算聖戰?從西方,從天主教的立場,伊斯蘭的聖戰被西方長期塑造成野蠻民族不正常的侵略思維,但反過來說,十字軍東征又如何?從這樣一個簡單的名詞寫起,也就有了進一步的疑問?這三部曲有沒有隱藏的動機與目的?難免就讓人得從後911時期全球恐怖主義的興起,特別在賓拉登被拘斃,伊斯蘭國開始肆虐西亞到歐洲,然而事實上東西方最初的交戰並不是在這近代的兩個世紀,而是源自伊斯蘭教出現後,從最初的聖城耶路撒冷的民族雜處到宗教爭奪,逐步減變成今日的情勢.從最初的宗教之爭,到實際領土的爭奪,到現在還擴及到生活型態與信仰的對抗.我以為Crowley試圖構建一個從中世紀開始東西雙方宗教接觸產生的各種面向,包括衝突與融合來對照當前伊斯蘭極端組織普遍性的暴力讓西方人對於伊斯蘭教恐怖邪惡的對比,也就是這種暴力對抗,戰場殺伐絕非一廂情願,或單是某方的慾望,事實上他就是雙方共有的期望,只不過互為對方的鏡子而已,即在別人的暴力上也能反映出自己的殘忍與野蠻.

   除了宗教的虔信與戰爭暴力外.雙方都同時面臨著另一個威脅它們的現象,那就是世俗化,現代化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事物有二,一個就是商業利益,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資本主義.看看威尼斯,熱那亞在這三部曲所在時代的角色,他們一方面是羅馬教會的金主,一方面卻又是黎凡特地區與歐洲貿易間的大財閥,以國家之力首鼠兩端,或互通有無藉此套利.他們多數其實並沒有虔誠的信仰,也非絕對的自私無情,只是因為生活,或國力資源貧乏才不得不然,而這些在中世紀困擾歐洲的世俗主義,相對的也在今日伊斯蘭社會有相同的現象.

  在宗教與世俗的衝突之外.文明與野蠻的各種技術交流也是這東西對抗的結果,如果加上貿易的興起,就是一種全球化的表徵,一種文化技術移動均質化的結果.比如從阿拉伯到鄂圖曼,伊斯蘭的世界屢次嘗試西進,他們可以在陸上的戰爭以游牧民族特有的迅疾與快速打破西方部隊.但是他們缺乏海軍,戰艦乏力.因此並不能採取更多元的取勝方式.其次,面對西方的城牆城郭,馬背民族也缺少攻城的器具.於是當穆罕默德二世透過俘虜開始發建立出接近歐洲人的海上部隊時,他們不但有能力,進攻希臘,伯羅奔尼薩,甚至可以劍指羅馬,大有取代的可能.而他們透過烏爾班發展超大口徑的大砲,在君士坦丁堡戰役後200年間依然是對於巴爾幹城郭的大威,直到1683維也納之役,如此形成了一個當時全球最大的帝國.同樣的,在一戰之後世界大觀恰好反轉,鄂圖曼解體,西方從黎凡特到中東取得有用的能源,並透過輸入武器創造他們的內亂分歧與戰爭,而最諷刺的無過於今日使用土耳其一詞為國名的鄂圖曼後人,事實上土耳其一詞在中世紀時是西方對於鄂圖曼人汙衊性的稱呼.更為要緊的即使兇殘如穆罕默德二世在他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後,雖然將許多的教堂改成清真寺,但他並不強迫原來的天主教徒改變信仰,而這也是阿拉伯時期以來就有的一種現象.他們最多只會向他教信仰者徵收稅額,與今日不能見容大異其趣.

   本書戰役描寫精彩,除了君士坦丁堡是重要的軍事,商業,宗教中心外.交戰雙方都拼上了自己的全部資源,人力,物資,軍備.圍城期間雙方從智慧,心理到信仰都承受了極大考驗,雖然拜占庭明顯居於弱勢,但真正的對峙仍持續了近兩個月,5月29日最後攻城中,穆罕默德二世用上了他的精英禁衛軍,但仍險些被擊退,直到偶然的小門被打開未被關上,才讓禁衛軍有了蜂擁而入的機會.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城防將領朱斯蒂尼亞尼不知道自己曾經離勝利不遠.本書把這場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有影響的戰役描寫得有趣,節奏緊湊.既有雙方歷史背景敘述,也有各自的準備和意圖描述,又有豐富的戰爭場面描寫.那些攻城守城的肉搏,廝殺,衝鋒,乃至砲擊的場面宛如親臨.而最終日雙方的宗教祈禱,戰前宣言,鼓舞士氣的遊行或是等待上帝之劍的降臨的場景充分展現了中世紀戰場的風貌.是本接近小說卻又比小說更真實的多的作品.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