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廢品  

戰廢品(War Trash)

 戰廢品個關於戰俘的小說,這些戰俘眼下只剩寥寥幾人,某小部分還住本市西南邊緣的山上,雖然是小說,故事如真反映這群人在戰俘營中的過往,他們是韓戰中被美軍俘虜的中國志願軍,一群活生生非虛擬的真人.對比前面的最寒冷的冬天與著朝鮮戰爭,小說從個人的視角,從第一人稱的戰俘角色來說這場戰爭故事,意義固然大不相同,視野也大異前二者,去掉國家,種族,階級,職業等束縛,說的是一個參戰者,作戰者,被俘者的精神心理與外在環境鬥爭,戰場上的敗兵,進入了戰俘營,也進入另一個戰場,在國共兩方隱匿於戰俘營勢力的鬥爭戰場,他們不斷的被甄別,被選擇,被放棄,同時也甄別,選擇,放棄別人,人人都被爭取,也都被放棄,一切只看需求者的動機是否改變,還是一變再變,戰俘不論官階高低都不過一個棋子而已,只不自知的在一個更高官階的棋盤上被棄子,一個令人放棄希望的故事,雖然一般人推崇哈金的等待,好兵或瘋狂,戰廢品這個故事是我個人喜歡的題材,主角俞元的疑問依然困擾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沒有選擇的自由,不論那是什麼束縛,宗教的,政治的,感情的,親情的還是其它,那怕是養一條狗,都沒得選,最恐怖的是還沒有不選的權利,你必須表態,被某種既定集體意識強迫你要選邊站,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即使是朋友也是隨時可以被放棄的朋友,猶記本書的最後一段話,"可不要把這本回憶錄當成"我們的故事",在我內心深處,我從來就不是他們中的一個,我只是寫下我的個人經歷",其中有相當的自由主義精神.

 俞元,一個在讀黃埔生,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仍被編入共軍,並被派往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不是共產黨員又有黃埔包伏在身,並非共軍部隊的核心軍官,卻因為通曉英文,能在戰俘營中與美國人溝通翻譯,因此被國共兩黨在戰俘營中的領導極力拉攏,也因此在遣返的路上一再交錯在回中國還是去台灣的選擇上被迫表態.我們知道在2萬多名的戰俘中,最後有14000多人來台,而6000多人選擇回中國,雖然過去的政治宣傳上都稱來台的為反共義士,但這故事透露著許多人是被迫選擇,連身上的殺豬拔毛,fuck Communism等刺青都是群體暴力下被強迫刺上的,讓人無法去到另一個選擇.故事的主軸說的就是俞元在戰俘營中的親歷,觀察與被支配,交叉著前段的戰場描述,並不以對話或血腥為主,總是在第一人稱平靜冷靜又太過清晰的腦袋中寫下戰俘營中的算計與殘酷,士兵正如主題戰廢品(War Trash),打殘了,傷了,壞了,成了廢品,到了戰俘營,其實連做個廢品都不應該,對於黨,對於國沒有戰死還苟活於世就是不忠,就是罪大惡極,但儘管如此,做個廢品仍有被遣返回中國的必要,那是面子問題,國格問題,是我們政黨比你們更具吸引力的問題,這是廢品的唯一價值,所以當廢品回國後就真的回到他廢品的地位,俞元就是這故事的見證人.

 這不是一本重心放在戰爭場面,那些眼見為憑的殺戮畫面,以視覺感官來描述韓戰的書,它表達的是一種無聲更懾人心的戰鬥.人們跋涉千里萬里,到一個陌生的地界,參與一場不知真實目的的戰爭,志願軍都被輸入了標準答案,對抗美帝國主義,比起最寒冷的冬天裡的美軍,看來比較有憑有理師出有名,或至少有個解嘲的理由,帶著這種信念,從戰場一路與美軍對抗到戰俘營裡,即使到了戰俘營,身體自由受到限制,但腦子裡受到灌輸的政治價值依然未受限制,一再見到的對抗場面,抗議,絕食,甚至綁架戰俘營的美軍將領,表面上是為著這些冠冕堂皇的口號,實際上不過就是為了少數人的私願,為了個人政治的利益,,為了避免回國後可能的懲罰,其實都是為自己而戰,抗爭,卻一直以為是為了一種抓不到,看不清,道不明的高調.對於暴力,那些一眼看穿,能令人感到驚懼,害怕的壓迫,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辨視,但是那些非透過暴力,而以一種近乎宗教式的手段,似乎再廣博的知識,偉大的人格,還是洞若觀火的智慧,在一個經過集體主義,或封建式,宗教式,洗腦式的傳播後,行成了一種大範圍無邊無際無鐵窗的牢籠,這種囚籠可以一種緩慢的方式罩住一塊大地,甚至可以延續經歷千年,讓人們很難擺脫,這不單單是共產黨,國民黨之類的政治選擇問題,一些制度,一些信仰,一些政治觀,品牌觀,品味喜好,藝術價值,都是這種觀念具體而微的表現.周星馳電影的台詞表達的最好"讀過書明事理的人,大都在清廷裏當官,所以如果我們要對付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決不能跟他們說真話,必須用宗教的形式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所以反清複明只不過是個口號,跟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這雖然只是句戲文,卻真實的寫出了世界運作的大半真理,即使到了自以為更文明,更民主的現代社會,這種宗教式催眠的手法還在不斷的侵嗜我們.

  小說裡那小群忠誠為共黨的戰俘,經過種種殘酷壓迫後回到中國,回國後卻反被共產黨開革,被社會唾棄,被親人藐視,成了社會邊緣人,有人甚至在文革時慘被批鬥,終其一生得不到幸福,一切只因為他們沒有殉國,因為個人偷生茍活玷辱了國家名譽.對比小說裡特意用1986回鄉的遣返台灣的俘擄獲得的好發展,"他們私下裡歎氣和後悔,當年九死一生地回到了祖國,結果追求和實現的是一個虛幻的忠誠",我不敢笑他們愚笨,因為這種愚蠢可能在我們身上或周邊隨時都能遇到,在電視看到的名嘴,還是書店中販賣的作家書籍,或是那些政治人物,宗教大師,他們中的部份仍在傳播這種慢性毒藥,讓人不知覺中就進入夢鄉,而作者可能不知,他筆下那些到台灣過的不錯,有升遷,創業的,甚至事業成功者,也只是少數,多數的仍在社會底層,甚至只有能力居住在一個官方提供固定的終老之所,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因為他們也會被甄別,懷疑,不被信任,這道理到哪都一樣.正如現在還有很多號稱推動民主的人還在不斷的甄別,選擇別人,按照他們自創的阿彌陀佛忙碌著.

  而關於朝鮮,做為志願軍與美軍腳下的棋盤,主角是這麼看的,"他覺得朝鮮百姓對待美軍比中國志願軍好,美軍帶來物資,軍隊撤離後還能留下殘存品給朝鮮百姓,而中國志願軍來朝除了小偷小摸外,在朝鮮人民看來,只是為了保衛中國利益,因此就不能不毀壞朝鮮人民的家園,莊稼,生計,站在朝鮮人的立場,要是中國軍隊不曾越過鴨綠江,數以百萬計的百姓就不會失去生命.中國人到這裡來,主要是為了讓戰火不要燒到自己的國土上.或者說,志願軍是給蘇聯人當了炮灰,做了政治利益下的犧牲品,雖然戰爭是朝鮮人自己挑起來的,可是像他們這樣的小國,最後只能淪為各個大國的戰場,不管誰打贏了這場戰爭,朝鮮都輸定了,而志願軍以為自己大老遠地跑來是幫助朝鮮人的,可也自覺不自覺地當了破壞者",這裡面沒有責問美軍半句,而是一個對應方的角色,寫下自己對於朝鮮戰爭的想法,我覺得很實在,比起前面的兩本書,又是另一種觀點,值的參考.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