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者(The Sympathizer,Viet Thanh Nguyen阮越清)
接著看的這幾本都與上世紀共產革命或冷戰有連結,乾脆就一起看下來,這事只是恰好手邊有這些書形成,事前並沒有這樣的計畫,.分別是越南裔美國人阮越清的"同情者":關於越戰的一段故事,美國Adam Johnson的小說"沒有名字的人":一本關於北韓的故事.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寫的散文"二手時間":小人物在蘇聯解體前後日常生活改變於自身影響對照的寫作,對岸閻連科寫的小說"受活":一個對革命的反諷的故事.若這幾本看得夠快,有多餘時間可能在後面再接讀一本老牌的反烏托邦小說"我們".
"同情者"以第一人稱敘述,但是這個以"我"為主角的小說,自始至終並沒有透露出姓名.這位"我"是南越政府所屬特殊部隊的一位幕僚士官,這支特殊部隊主要任務是從事政治偵防的秘密警察,也就是試圖找出潛伏在南越的北越間諜,而"我"在部隊中是專為將軍提供情報的.但其實"我"有另一個身分,是北越潛伏在南越軍中的間諜.故事開始於西貢淪陷前夕,因為前線潰敗,美軍已經逐步撤出越南,軍心人心渙散,將軍知毫無挽回頹勢希望,透過賄絡取得能帶著全家與若干親信搭機逃出越南的機位,"我"就是幫將軍執行挑選進入名單的人,他趁機在名單中寫下自己的好友阿邦全家,而他倆還有另一個好兄弟阿敏,也是一位北越潛伏者則選擇留下來等待共黨進入西貢贏得革命勝利.搭機逃亡起飛前,因為機場附近兩軍砲擊,造成阿邦的妻子兒子喪生,阿邦與"我"等倖存者好不容易搭上飛機,逃出越南後先在難民營中轉最後落腳在洛杉磯."我"之所以沒有留下來迎接勝,是因為他有重要的任務,將以間諜的身分繼續潛伏在這些出逃的南越軍人間,,刺探他們可的動向然後將情報藉由巴黎傳回給阿敏與新政府,在這段期間"我"為了生存求取將軍信任,殺害了"少校"與小山兩位越南人,又參與一部美國導演拍攝關於越戰的電影"小村莊"的顧問指導.提供越南的風土人情與越南人性格塑造的表現等建議.隨後將軍與美國政界募集了資金想要送回一些南越的軍人偷偷藉由泰國回到越南進行游擊戰,以期逐退共黨恢復國家的可能.阿邦與"我"都參與了這項任務,當然,"我"事先就將這樣的情報傳給阿敏.果然,游擊隊剛剛潛進越南就遭到伏擊,阿邦與"我"皆被逮捕.被關押在改造營,"我"因此受盡各種洗腦改造的特殊刑罰,要他交代自己的犯行罪過,事實上這個戰犯改造營的領導政委正是阿敏,他早就警告"我"不要回國.因為他知道"我"已在美國多年,早就經歷了美國文化與資本主義的洗禮,這樣的人即使是革命人士是不見容於當下越南的共黨政府的,而上級知道阿敏與"我"的關係,因此改造營的司令一邊強迫阿邦必須讓"我"招認罪責,又擔心阿敏因為私情縱放"我".此時的阿敏因為終戰前的燒夷彈造成面目全毀,所以"我"並沒有認出他,直到一年後,阿敏用了最極端的酷刑手段讓"我"產生了自我人格的分裂,同時又以金錢賄絡司令,而讓"我"與阿邦能得到私下縱放,他們倆離開改造營,在阿敏給的黃金的幫助下找到偷渡漁船界際此偷偷逃離越南,而小說正以這樣的場景,讓漁船滑出岸邊,邁向未知可能的光明或災難做終.
個人以為這是一本戲劇性與娛樂性較高的作品.首先,小說中的"我"並沒有被交代姓名,但卻有明顯的身分特徵,他是一個法籍傳教士與越南女子生下的後代,但是他的父親一生都沒有在大眾面前有"我"這個兒子,因此"混血","雜種"這樣端觀念與嘲諷充斥了整本小說.而這兩個名詞除了歧視,表示看不上與自己不同的人外,也表徵一種對於純粹化的迷信..在越南,混血暗示著法國殖民者的欺凌的結果,一個怪胎,一種奇異的地區.表示越南人對於這個西方統治者的反對,讓原來快樂純粹的淨土成為一片招招致剝削搶劫的匪地,早已失去了越南的原貌.而"我"的角色就是這樣的反射.同時這也表示著南越與北越不能夠混合,雜交,只能選擇其一,不是你消滅我就是我消滅你,否則便不是正統的越南,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也只能二選一,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而到了美國,這些難民即使如將軍,"我"與美國高層有所交往,他們也仍然不是美國人.在美國人眼中,他們不是美國人,即使"我'的英語能說得比多數美國人還要好,他也是個亞洲人,是個外蕃.但是在"我的眼中,那些跟他同機逃離西貢已經習慣美式生活的人也已經不是越南人了,因為他們都交雜自己本身以外的其他文化,思想,生活,觀點,價值觀.他們都不純粹了,早已忘了越南.而為了脫離這樣的自我困擾,"我"一方面比其他人更深入的理解與實踐美國生活,包括與森小姐,與蘭姆的性愛關係,偏好飲酒,爵士樂鄉村樂,但同時他又時不時在將軍同袍面前假扮成是原來那位越南的"我",遵從指令的殺了少校與小山博取信任,但也因此遭致鬼魂纏身的自我認知分裂.從西貢撤離的場景,到洛杉磯的美式糜爛,或是暗殺的橋段,鬼魂的想像現身,在在顯出小說的好萊塢戲劇性.
而這種好萊塢的特色也被拿來反諷整個事件,就是暗指由美國主導的越戰彷彿就是一個爛編劇加上花把式偶像演員演出的通俗大戲.在小說裡,"我"在洛杉磯的生活裡曾被介紹到一位好萊塢導演指導的電影"小村莊"擔任顧問,這是一部講述越戰的電影,"我"的工作主要是提供關於越南的風俗,地理環境,人文,語言給予導演與演員,與布景建議,但是這位白人導演其實根本不在意真實的越南,越戰該是如何,他只是要拍一部有屠殺,虐待,大爆炸戰爭場景的電影.因此根本不把"我"的建議看在眼裡,只當他是一個黃種人自大的猴子,而我們擴大這樣的戲劇橋段,不是正暗指一整場越戰就是由美國導演,美軍演出,而越南軍人就像是"我"的角色,只是場景中的臨演,沒有台詞,只有隨著爆炸同時帶群眾演員的吶喊"阿...."然後,無臉孔的群眾演員就任由導演的安排死在這邊那邊任由倒塌的布景,倒木,雜草,飛塵所覆蓋,一如真實的越南戰場,所有的越南人都是無名無臉無聲.而最後"我"不但被導演有意無意的失控爆破中受傷,還在電影上映的演職員表中被除了名,連臨演都比他好.因此,這場參與電影孤做的部份看似突兀,其實正是以小場景來諷刺大世界,越南人的聲音消失在越戰裡..
沒有什麼比獨立與自由更可貴的."沒有什麼"比獨立與自由更可貴的.以上這兩段話看似相同,其實意義大不相同.原來"沒有什麼"竟然才是重點.這樣的對比是由阿敏傳遞給"我"的.經過了燒夷彈的毀容,與親眼目睹了新政府成立,阿敏清楚的知道新政府統治的狀態是怎樣的.而這與他跟"我"從年輕時代就信仰共黨加入組織爭取越南的革命所期待的結果根本不一樣.他們當初就是迷戀"自由與獨立".結果卻是"什麼都沒有".於是阿敏隱隱地知道了自由與獨立不過是革命惡性統治傷害的假外衣,他的一生已經因為外貌的毀壞不可能回復,不再能回到過去的生活與妻子女兒安樂度日,只能在這個整肅人的改造營執行恐怖行刑者的任務.想著年輕時自由與獨立的理想時,感到十分的悔恨,還不如當初"什麼都沒有想過",因此這個"沒有什麼"的意思有勸人不要被革命宣傳理想外衣所騙的味道,告誡世人,不如當初只求生活度日心裡"沒有什麼"做著他人夫人父的角色,也自然就不會有當下改造營中這種既是人又像鬼的恐怖身分.而他在改造營中刑求逼迫"我"的真正目的,並不在讓"我"招供違背組織與革命的自白,而是想要把這個"沒有什麼"的自身感悟讓"我"能體會出來,而他最終達到了這個目的..
個人以為這是一本戲劇性高且通俗的作品,但可惜現在這個時代對越戰早已不存任何遐想與思念了,如果是出現在上個世紀,受注目的程度應該會比較高,只能說是時代的眼淚吧,可惜.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