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時間(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原來預計在4/22舉行的俄羅斯修憲公投,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延期,該修憲案若通過,普丁有資格再連任2次總統,直到2036年.
二手時間是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散文,對岸比較多俄文的中譯作品,這本雖有繁體中譯版,但實際上是簡體譯版的繁體化,所以個人就選擇直接看簡體版.基本上它是本沉重痛苦的生活紀錄,對那些經歷過蘇聯解體前後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進行探訪,阿列克謝耶維奇以20個案例說明解體後這些日子以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不同地區人們所經歷的混亂,紊亂,戰亂交錯的日常故事.
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裡的老布坐牢50年刑滿出獄,暫時住在中途旅館,但不久就上吊身亡.50年苦牢都能苟活,不料一夕自由卻反而選擇死亡?!因為他被監獄體制化了,習慣了一個指令一個動作,一個時段一種活動,已經不能適應外面生活,何況50年前的社會狀況與他出獄當時已經不同,他入獄時街上沒見過幾輛車,出獄時滿街上都是車子,他連馬路也不會過,自由對他而言竟是苦難.主角提姆羅賓斯則相反,他被冤獄,渴望自由,經常不由自主的要對抗一下監獄的體制壓制,曾偷放音樂,成立圖書館,雕刻棋子,購買豔星海報,到最後竟然把受賄典獄長給弄成階下囚,然後自己成功的逃獄了.記得很多年前看這部電影首輪時,看的人不多,個人也只當它是部逃獄情節的電影,自然寫不出前面的觀點,沒想到過了幾年後,這部竟被認為是影史上數一數二佳的電影.而電影所說的與這本"二手時間"竟然概念是相通或一致的,都以自由為主題.經過戈巴契夫的開放,當地人原以為從此會過如歐美國家那樣的日子,社會主義要轉為資本主義,但是政變,革命,葉爾欽上台,進入了一個更混亂的狀態,民主的混亂,自由的混亂,共和國解體的民族混戰,形成了前蘇聯人民新的痛苦,他們從期望到不解,從追求到放棄,從蘇聯人到俄羅斯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格魯吉亞人,到最後連自己是甚麼人都不知道,不清楚了,因為區分了你我,就有了新創的仇恨或是古老後恨的延續而起的屠殺與戰爭,恐怖活動,,以至於某些人有了自由等於混亂的感慨,而開始憶起了前蘇聯的生活,雖然那也是一種痛苦的生活型態,專制的恐怖與屠殺雖恐怖,但對這些人而言比起自由的混亂起碼還有蘇聯的偉大可以提供激勵,而這種現象直接造成了另一個新沙皇,新的史達林:普丁的出現與上位,於是再一段的專制而起.我們稱買別人看過的書來看是"二手書",而重新經歷別人曾經度過的時間,那就是"二手時間".
而二手時間與二手書不同,器物被用過可以看出使用過的痕跡,包括摺痕,髒汙,黃斑,乃至氣味.但是二手時間卻不一定能被看出甚麼.儘管有人願意說出經歷但前提是有人願意信任所言.但個人經歷影響差別很大,個體很難從少數人的閱歷聽聞拼出真相.因此這本20篇口述歷史的故事能否說明甚麼,看是需要個體的價值,認同,經歷,與體悟.畢竟這20篇的主角絕大多數都是小人物,每個人的身分,職業,性別,年代,各不相同,有前蘇聯的高級將領的部下,蘇共的地區幹部,勞改營的罪犯,流放西伯利亞的階級敵人,相互敵視兩個族群的通婚家庭夫妻,光榮從軍者,移民者,工廠的工人,退役的軍官,有的人從史達林時代一路過渡到戈巴契夫,葉爾欽時代,有的人出生在蘇聯末期,所以對共黨統治沒有印象,但他知道美國歐洲的資本社會是怎麼樣的,所以雖沒有包袱,但有了起碼的價值觀點,這些種種的差異雖然會讓口述激勵的價值立論未必相同,但是這20篇都表出絕對悲涼,絕望,或是不再去想的調子,對於後蘇聯初期的民主,與自由時期的失望,而這本書的紀錄終點是2012年,正是那年普丁由總理之姿再度競選總統當選,所以我們應該能夠多少猜出這本書可能的暗示....,.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這是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的觀點,也是個人以為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本散文想表現出的一種樣貌.整本書是以1991到2012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的不同個人為受訪對象,說出他們在蘇聯時期,與1991年後共產蘇聯瓦解進入資本主義後這兩段期間生活的差異與對社會變化的看法.隨後更將時間擴增到普丁上台後社會,做出三段不同生活的感受的差異.由專制蘇聯到混亂的加盟共和國的資本主義,到重新由回到獨裁普丁的寡頭主義.好不容易隨著蘇聯解體爭取到了自由,何以又要放棄自願讓新的強人統治!?這是這整本書想說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刻意隱藏了自身的角度,這整本書分以許多不同的受訪者分章,許多章又不只一位受訪者,因此整本書出現了許多的"我"的第一人稱,這個"我"看似都是該篇主述者的角度,表面上阿列克謝耶維奇似乎是一個記錄者,來稿原文刊登,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作者的觀點是隱藏且引導性的.正如本段開頭我們引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觀點,其實個人以為那句話本身就是說者自身觀點的悖論,我們若將整段話拆成兩部,分成"不帶評論的觀察","就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兩部,上半部不就是一種評論,而下半部即是言者的觀察結果.所以對於不過分信奉這些所謂心靈哲理的人而言,這段話充其量只是一種價值觀而已.因此散文中表面上作者隱藏了他的角色與觀點,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主動的論述,但其實這絕非一本單純的敘述記錄,它想表現那突然降臨的自由帶來的各種新奇有趣但又紊亂難以掌控,且在史無前例下,社會突然從專制變成毫無制度如何在社會生活與個人心靈產生巨大的衝擊,而適應不良的人越來越多時,偏頗的發展路線使得人們寧願自動獻上它們以為的自由回到熟悉的環境裡繼續享受悲哀,這種隱藏的作者觀點,是讀者必須自行發掘的.
但即使有這隱藏觀點,仍是孱弱片面模糊的.作者在開頭的"參與者筆記"明白寫下她對每一個受訪者都會提出的同一個問題"自由到底是甚麼?".生於蘇聯時代與後蘇聯時代的人們並沒有共同體驗.對長者而言自由可能是就是去除恐懼,能選購更多種商品,或是不被鞭笞,但是年長者可能也認為他們看不到不被鞭笞的後代,在他們生命中只看過暴力與殺害.年輕的一代可能認為自由就是愛,或者當人不擔心自己的慾望時,或有很多錢時,就是自由.而這整本散文,除了這些情節,我們可以從所有的人的敘述認知裡,發現其實前蘇聯人們是不太清楚自由的.它們有好的文化傳統,優秀的文學,小說,詩歌.甚至是各種音樂,美食,因為蘇聯是一個多種族的集合體.因此,即使一個小兵,攤販,女警,工人,在這20篇裡的人物,幾乎隨處可見他們引用詩人語言,詩歌來表達心情,表現價值,或以小說或傳說的橋段來呈現民族特色.至於歌劇,古典樂,民族音樂更是穿梭其間.唯獨,他們談起蘇聯就只有一個表達:偉大.特別是生活在或經歷過冷戰時期,以為國家在全球能夠昂然挺立受人恐懼或尊敬的時代的人們.除了後蘇聯時代充斥戰亂,恐怖主義,暗殺,爆炸,寡頭經濟造成大量個體淪落貧窮這些總和的不滿所產生的懷感,對於安定的懷念,對於沒有超級富豪大家都窮的懷念,對於國家擊敗德國對抗美國是個超級大國的懷念外.其實並不真的對於自由有所理解.這種理解是屬於在實體與意義上的,不是單純的生活經歷與感受.或與連作者都沒有發現,那些屬於西方社會政治學觀點或經驗的論述並不在後蘇聯的生活體制裡.這裡充斥著藝術家,文學寫作者,還有大量的技師,工程師.他們要不就是建設實體物質社會的雄兵螞蟻,要不就是滿足人們心靈安逸的美好創作人.但是這裡不談法律,不談法治,也沒有政治.除了那些工程師與藝術家外,最多的就是軍人.它們的教育了藝術文學工程與軍事醫藥,再來就沒有了.起碼我在這書裡看不到,或者懂我說這些事情的人都已經在當下的政府裏任職了,是個高官懂得玩弄,是與獨裁為友卻能假扮以民主自由的裝扮對外,這是政治宣傳的手段,但也需要專制壓制的社會才能安然自在.也就是說儘管革命之後迎來蘇聯解體,但實際上他們從未真的接受過西方思維的浸淫或洗禮,只是以本能的方式探知自己可能會有的未來,但是卻沒有任何實體的政治工程與教育內容加以誘導或是作為根本改變的基礎.這道理看來不難理解,但確實常人未曾深思的,一個過去200年都處在專制統治的國度裡,怎麼可能在5年要翻轉這種長期普遍思維為新的自由思潮,其實是根本沒有任何基礎的.那蘇聯有甚麼?
女工葉蓮娜與囚犯洛沃佳的紀錄片故事可以說明蘇聯有的傳統.葉蓮娜在夢中遇見了一位英俊男子,因此雖然他有一些追求者,但是他們的形象與夢中情人不同,所以她一直拒絕著他人,直到家裡的催促與年紀成長,他選擇了一位男子阿廖沙成婚,但是生下小孩後,原來的婚姻基礎突然從葉蓮娜的心理消失了.她選擇離婚,這時遭遇了一些困難,一位長期愛慕她也是他好朋友的的侏儒尤拉表達了對她的愛意,因為她知道尤拉是真的愛她對她好.所以她明白告訴他自己有一個夢中的愛人,她能與他結婚,但他卻不可能成為她的愛人.結婚後經過15年生了兩個小孩,葉蓮娜也與多數的蘇聯人一樣常試著與監獄的囚犯通信,在其中的一位囚犯洛沃佳寄出了自己的相片後,葉蓮娜發現他就是自己20多年前夢中所見之人.所以她與尤拉離婚,跑到極北的監獄去探訪洛沃佳,洛沃佳被判終身監禁,因為他年輕時被一個女孩所騙,洛沃佳愛那女孩願意為他做一切事情,但女孩卻叫他為她殺一個人.於是洛沃佳因此被判終身監禁,女孩根本沒再來看她.在監獄待了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個女孩葉蓮娜來找到表達感情.兩人從最初的懷疑到最後終於成婚,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從外人的角度,葉蓮娜拋棄了愛她的矮侏儒尤拉投入帥哥洛沃佳的懷抱,她是一種被情棄義的壞女人,是個現實無情者,只是為了貪求慾望.沒有一個人看好她的決定.這個拋夫棄子與囚犯結婚的故事成了紀錄片,原來想表現的是蘇聯傳統生活裡的真實得部分,那就是充滿浪漫與愛.雖然它是天真的,也殘忍的.這個故事表面上是說一段情感,實際上就是寫著俄國人對於夢想求棄而不捨的堅持.你可以說葉蓮娜的那個夢中情人是一種制度,一種烏托邦,一種滿足的夢想,或是對於資本主義的想像.而很不幸,雖然葉蓮娜與洛沃佳開始有段幸福的生活,但是洛沃佳似乎是想透過這段浪漫紀錄成為逃脫監獄的手段,失望的葉琳娜則逃避到修道院裡去.而這結局也隱隱的與後蘇聯人對於期待新生活的失望後所做的事情.透過這個故事作者要表達的是這20篇故事的基調,這根本不是甚麼戰鬥民族,它是一個充滿愛充滿浪漫愛意與善良的集體,他們對於自由有過期待,幻想,與行動,一如葉蓮娜,但他們不懂現實不懂方法沒有經驗,更沒有這種傳統,所以她們只能成為修道院裡的隱士..
至於其他,在其他的19個故事,所見便是現世.一個專制集中的力量固然創造了痛苦,也不經意的掩蓋了一些可能的更痛苦事件.車臣的原油屬於俄羅斯那不是問題,但是車臣一旦獨立,車臣的原油就是問題,因此兩國大戰,互相採取恐怖手段,為的是原油不是人,人不值錢,.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宗教與種族不同不是問題,因為他們都屬於蘇聯,同一個民族國家.但一旦雙方都脫離蘇聯.那種族的對立屠殺就開展了.金髮是蘇聯人,黑髮也是蘇聯人,大家是一個大家庭的一份子,那沒有問題.但是當金髮是俄羅斯人,黑髮叫做烏茲別克人,或格魯吉亞人時,黑髮的人竟出現在莫斯科這就成了問題.宗教,種族,然後是新貧階級.過去大家一樣窮,領導人的物質生活至少宣傳上看不到奢華,儘管那是假象,但大家不會覺得不平.但今日那些寡頭資本家的子女每天在電視上炫富,大多數人羨慕卻不知這些寡頭究竟是用甚麼手段奪取了國家能源,國營工廠,而他們這些其他人卻只有少少的股條,與患部瞭幾餐的退休金.不滿就大幅產生了.於是更進一步的衝突抗議出現.,20篇的最後一篇,作者以白俄羅斯人抗議盧卡申科不公平不公開的選舉所舉行的遊行被暴力消滅後,參與抗議被捕的學生塔尼亞遭退學被遣送回鄉卻遭到家人與鄉民的奚落,他們不知道盧卡申科將持續擔任總統,被譽為歐洲的最後獨裁者,他們只知道這些運動都是美國的陰謀,它們要的只是平靜與新的物質生活.而更甚者,在原蘇聯遠東地區不論莫斯科如何改變,它們始終過著與幾百年前並無差異的生活,這便是"二手時間",不斷的重複過著過去人的經歷與想像的一切..
這本散文值得細細地讀,它並沒有在字面上指責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或是政客,它只是描寫受訪者生活中經歷的一切深刻的過往,這其中或者有人因為失望而選擇移民到歐洲或美國.但是多數人都沒有能力移民,它們只能勉強地接受這種心理與身理艱困的生活並假裝樂觀地活下去.當然,盧卡申科絕對不會是歐洲最後獨裁者,顯然作者的文字與篇章安排是意有所指的.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