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記(Записки из Мёртвого дома,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繼上次的赫塞,再次找作家作品連看.明年是2021年,杜斯妥也夫斯基誕生200年.所以就找了他幾本作品,依完成出版時間來閱讀是"死屋手記","地下室手記","罪與罰",時間允許再加上"白癡","群魔".加上以前已經讀過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應該算是把他主要的作品都看過一次.
" "死屋",我一邊對著自己說著,一邊在黃昏時分的門廊裡,觀察著我們的牢房,看著放工回來的犯人,他們無所事事的在院子裡到處遊蕩,從廚房到牢房,從牢房到廚房.我觀察他們的面孔和動作,試圖猜測他們是誰?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性格?".小說分兩卷,每卷各10章,以上引用的是在第一卷第6章的開頭,直到了這個時候,文本才姍姍來遲的明確指出'死屋"就是監獄,是牢房.儘管我們從前面的文字中也能猜中.這本"死屋手記"是一位因為殺妻流放下獄的俄國前貴族亞歷山大.彼得洛維奇.戈里昂奇可夫的獄中手記,他被判10年徒刑,那麼獄中手記裡寫的是些甚麼呢?其實正是"我觀察他們的面孔和動作,試圖猜測他們是誰?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性格?"寫的正是彼得洛維奇在獄中所遇所見的人物與所思所想的情境.刑滿後依規定彼得洛維奇不能回到俄國本土須流放西伯利亞,他在當地的小鎮居住,並不與人來往,手記在他死後被房東從租屋處找到的.
沒錯,這是一本寫獄中生活的手記,吃喝拉撒,鞭笞勞役就醫,遇見的人做過的事,單就內容實如流水,初看是乏味的.但是若將監獄與牢房看成非單純實體之物,這本的意義就不一樣,這裡的非實體之物有兩種層面,一種是關於個體的,一種是關於集體的.我以為的個體性是一種傅柯式懲罰與規訓的影響.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帝俄統治下封建農奴的專制社會.以前在規訓與懲罰中看到傅柯以獄中高塔瞭望,中央監控的形式直接反射到現代政府的統治型態,反射出專制型態統治者居高臨下箝制個人自由,控制身體,閉塞眼耳達到控制的隱喻,在規範一致的控制下,個體形成的各種異變,而非實體性的一面則是把當時的帝俄統治視為是監獄的管控型態,一個監獄國,那呈現出來的國家影像又該是如何?即使沒有後來的專政獨裁,王權下的西伯利亞棄民,流民,一個廣闊無邊的無形監獄,囚困著早該返鄉的許多士兵與罪犯,而人臉上標記著的服刑的印記,更是將這種高塔式監控的意涵表現到了最極致.服刑完畢出獄的囚犯並沒有獲得真正的釋放,一則不能返回西方的家庭,而帶著刺印記號的臉彷彿不斷告訴囚犯自己仍然沒有出獄,更是警告他人一個危險人物的接近,或是一個不該犯罪的流動人形禁止標誌,時刻警惕著路上無關行人,不能犯罪,否則下場就是迎面走來那個人的現況.因此,這小說若只是表面看到的內容,儘管有各色人種,各種犯罪理由的罪犯,但它其實在個別的人物描述上並不突出,也沒有驚人的情節或出乎意外的結局.
既然它寫的是一個人的監獄手記,一個與其他囚犯不同的貴族囚犯的手記,首先就該是如此,疏離,彼得洛維奇並不可能真實極盡描寫出每一個囚犯的狀態,因為他與他們不同.其他的人也會自動的區分與貴族的差異,不可能像個熱絡的穿梭蝴蝶,也該有他貴族的矜持.所以他的手記只能照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的來記錄,因此不可能是人物透析,而只是生活流水,若有奸惡狡詐那多半也是聽聞來的,所以就把重心放在小說的弦外之音,或者從彼得洛維奇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下衍生的意見來帶起,所以當我們看到他突然理性的將監獄生活看穿寫成一種類似於俄國生活的投射時,便能在其中找出口.手記中彼得洛維奇認為暴政一開始只是個習慣,但如果任其發展,最後就會成為疾病.最好的人可以因為性習慣而變得像野獸一樣粗暴,遲鈍.血和權力會使人醇醉中毒,發展成為無情和放蕩,心靈和感官會變得能接受最變態的殘暴,並反而把它當成是一種樂趣.一旦人和公民被暴政吞噬,想回復人的尊嚴,懺悔和道德復興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這樣的自我意志行為可能傳染到全社會,這種權力具有誘惑性.一個對這種現象冷漠看待的社會已經被感染到它的骨髓裡了,對他人的肉體施行暴力的權力是社會的毒瘤,是嘗試湮滅民主的強暴手段,是社會必將腐敗下去的根源."社會是不屑於創子手的,但對於紳士模樣的創子手卻不盡然"."我談到了創子手.幾乎每一個現代人在他體內都有這種創子手屬性的胚胎.但是這種獸性在每個人身上的發展是不均等的.如果它在某人身上發展得壓倒所有其它人性的時候,這樣的人,勢必會變得非常可怕","創子手有兩種:一種是自願選擇的,另一種是由於他們的職業責任被勉強的.前者更加卑鄙惡劣,但是人們對後者更加厭惡.在各個方面痛恨他,躲避他,出自一種躲避恐怖,厭惡屠夫的本能.這種恐懼幾乎達到神秘的近乎迷信的程度.而對前者,人們卻表現出一種冷漠,甚至幾乎到了一種放縱的地步?"從這些衍生的描寫中,我們約略知道這並不是寫那些與彼得洛維奇同在一監獄的獄友,而是存在著大量的話外音,就是我說的那把整個國家體制對於人民的態度,彷彿正如他所在的西伯利亞監獄,國王一如監獄的上校,殘酷的執行每一件他認為有利於封閉禁錮制下的每一名住民,不論住民原本的年齡,性格,經歷,階級,專長,在監獄的條框中,每一個人都是一樣,起碼對於監獄最高權力的完全臣服,只要能符合這一點,便能擁有破碎自己為的個人權利與自由...
簡單說來,
這小說的特點是它幾乎沒有文辭修飾,不刻意去描述放大一個衝突場景,它不是雕琢之作,簡單平直的把一個個遇到的囚犯,資深獄友,新進同伴描寫使用一致性語彙,單調平直,沒有爆裂點,沒有大起伏.,也不那麽在意一個故事的細節講述,
除了迷醉金錢,讓犯人充滿希望的是期待美好的聖誕節,這節日的各種規劃讓他們感到自己並非真的被世界拋棄,節慶當下
在服刑的最後一段時期內,彼得洛維奇獲得大家喜愛和信任的不再覺得生活那麽難捱,但貴族身份還是在他與一般犯人間形成了一道隱形屏障,出獄的前夕,回顧在監獄裡的見聞,讓他悟到監獄中的人絕非平庸之輩.或許還是國家中最有才華,最堅強的一群人.可是這些力量白白地遭到不正常且無可挽回的毀滅,那這是誰的過錯? 苦役生活讓他覺察到了過去對社會底層生活認識的淺薄和無知,作者表達了自己對這段生活的理解和控訴,與對社會的深刻反思,
這本小說是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在西伯利亞流刑10年後返回聖彼得堡後的首部長篇,顯然應該能夠令人連想這是代替本色出演的一部作品.作者沒有刻意描繪和誇大囚犯遭遇的悲戚或故意放大情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