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共識【媒體政治經濟學】:政府、傳媒與廣告商,如何把偏見灌進「你」的腦裡,打造「他們」要的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Edward S. Herman & Noam Chomsky)
關於"製造共識"的語意在今年剛剛讀過的"幻影公眾"裡,作者李普曼(Walter Lipmann)曾說過"製造共識可做為在民主實踐中的重大變革,那相當於是一種控制技術,因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普遍關心的事務並不為公眾所知,公眾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它們,這些事務只好交予一個特殊階層來管理",而另一位道德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則更進一步地說出"理性只屬於冷靜的觀察者,普通人則由於愚蠢,他們只會遵從信仰而非理智,而這樣的信仰需要必要的幻象,以及情感上強力又過分簡化的說明,這些可由神話編造者提供,以便使芸芸眾生有事可做.",這便是製造共識的最終目的,製造者是由媒體,及其背後相關的政經力量所共同構築而成.
"製造共識"的中文版雖是最近才出現,但其實並不是甚麼新書,原文本在1988年就有了.作者之一的杭士基(Noam Chomsky)名氣不小,他作品的中譯本不少,這本遲至今日才出現應該還是跟當前時事與社會的狀態有關,這次應該是用2002年修訂後的版本翻譯的,但基本上與今日相隔也近20年了.2002雖是網路股泡沫破滅的時期,但那只是股價,網路的功能從那時到今日,已經從有趣玩具轉成了深入人類生活的重要工具,對各種產業都發生了影響,有的增加效能,也有淘汰舊技術,知識,與思維的.而媒體絕對是屬於受網路影響產生改變形式與內涵較多的產業之一.所以,或許這本的內容有值得參考處,但未來應該會因應改變有可能增加新的內容,畢竟媒體型態仍然在變化,一個萬人在線的直播主講政經議題的youtuber都已經能被視為有影響力的媒體了,而這些個人又是可以為政黨與其相關的支持者收買,而這絕對超過了杭士基當年可想像的範圍了.就單一本書而言,實在話是,本書的重點都在第一章說盡,其他的部分就是以實際例子來配合前頭的概念說明,硬貨沒有太多,這也是杭士基所有書籍的特點,我猜他並非故意灌水,而是想讓讀物通俗化讓一般人也能看得下去,不致因為學術語言棄書.
闡述觀點前,或是閱讀本書前,個人以為該先理解一下杭士基這個人的基本立場與相關的政治經濟主張,因為這可能才是理解本書論述發想的根本所在.杭士基本身是位主張無政府主義者的學者,但是這位無政府主義者並不傾向於我們自主主義的這方,相對他是一個支持社會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投票的傾向是民主黨.所以他固然質疑政府的功能與角色,卻又同樣警覺資本主義的力量.不論是由政府主導或是大型企業主導,在媒體這個議題上,他必然是以防範"操控"的態度來視之,不論是國家權力操控或資本商業利益操控都在警戒範圍,因此"創造共識"會出現不意外,加上他一向反戰,所以本書的書名例子都是以美國對外的戰事形成的共識為例,就不難理解了.書的內核由兩個杭士基關心的兩種問題發想,這兩種問題被他稱為"柏拉圖問題",與"歐威爾問題",在杭士基的定義裡所謂的柏拉圖問題是指:為什麼即使我們得到的證據如此少,我們卻能知道如此之多?而歐威爾問題則相反:即使證據如此之多,為什麼我們知道的卻這麼少?這兩個問題的現象,大概每天看政論節目都能看到,只是以不同人不同議題不同立場展現出這兩個問題的結果樣貌,"創造共識"也基本運用了這兩個問題交互作用來形成,造成閱聽者的選擇性摘採,或是自行腦補想像來應對問題..
極權世界需要利用媒體創造共識嗎?當然!只不過因為是極權社會,對於那些不同意的人不贊同共識的施以棒子即可,畢竟決定真理的權力掌握在統治者手裡,怎麼揉捏玩弄任憑他們的意志,不服從者,殺之即可,媒體在此只是支援配合而已,不是甚麼重要的角色.那麼在民主自由,號稱資訊流通的社會呢?"真相是真理"依舊掌握在少數的擁有話語權的人手裡,然後以特定的概念與方法來"製造共識"',只是多數人以為自己有自由意識能夠思考,並決定自我選擇,實際上只是高估了個人的智力與判斷不自知而以.本書概述了理解民主社會中主流媒體的宣傳模式.即使在沒有官方審查制度的國家,新聞依舊被五種過濾機制進行隱形審查,去掉那些擁有話語全不喜,與不願為人所見的部分,這些過濾機制極大的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內容和呈現方式.杭士基提出了這些宣傳模式以實際例子呈現的樣子,而後他指出一個穩健的民主制度需要公民對試圖控制他們的媒體和精英知識文化進行知識自我防衛.那麼這五種過濾機制又是如何形成呢?要在民主制度的社會中來控制媒體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尤其是在所有權分散且審查制度不流行的市場經濟中,但最終,金錢和權力透過"過濾"掉適合做為出版,印刷,播放的媒體內容,設法完成這一使命.首先,現在的主流媒體都是由富人掌握的大媒體企業,或媒體集團,他們的利益與其他商業企業和政府權力是綁在一起的,因為利益,不得不在運作上彼此掛勾,結果就是犧牲了新聞選擇的獨立性.第二個過濾器則是廣告.在媒體和廣告商之間的共生關係中,廣告商獲得了事實上的許可權,使得媒體傾向以傳播消費娛樂強調購買力為主體的資訊來吸引了觀眾,勞動或底層階級的相關事務與支持他們的媒體則被邊緣化,因為他們被視為主流意識的敵人並損害廣告商的利益.第三個過濾方式則透過或掌握媒體訊息來源的管道,因為資訊來源的限制使得媒體不可能完全沒有偏見,甚是從源頭就被餵養了有偏見的訊息,加上媒體因為採訪議題的需要,他們經常必須依賴政府的官方信息,或大企業的主要掌權階層,只能從官員或企業主獲取訊息,以至於易於被誤導或取得遭遮蓋與修正的部分資訊而被操控.第四,媒體生存的經濟需要,使得它們在進行批評與糾舉弊端時會影響了自己的經濟來源,所以可能因為這樣的考量而避免製作抨擊企業和政府弊端的內容.第五個過濾機制則是運用當時的反共理念,冷戰時期反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控制機制,可以用來對付共產主義惡魔的新聞更有可能通過這種過濾器,相反的則被隱藏或版面排序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這些過濾器使得媒體對確鑿證據需要的暫停,而騙子假新聞反成為主要的訊息來源.
以上的簡述已把杭士基於本書的觀點大致說完.書的絕大部分都是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以上種種的過濾器對新聞的作用與媒體呈現結果.綜合來說,消費,娛樂,休閒等內容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下媒體內容的主體,權力與商業利益固然可以透過從掌握媒體結構的根本與所有權,控制權來展開對媒體的控制,但倒不如運用這些主體內容來掩蓋與愚化一般民眾對於重要議題的認識,即經濟學家席勒所寫的釣愚那類狀態,這才是製造共識更厲害的手段.比如背後的強大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出一個從影片上看起來完全是無資本主義污染的農村社會,然後一個女子完全以手工自給自足,創造出一個烏托邦一個人心響往之的人物角色,但閱聽者若不將自己的佔位拉高俯視是不可能太容易識破資本所設計的情境,一個由錢坑打造的前工業社會的假象,而目的只是為了你的流量與自身的收益.同理,杭士基自身都明白現代民主社會中資本與政治相互配合勾串的力量,卻希望更多的獨立媒體或公共媒體來達成去化那五種過濾器的可能,但其實從這些年網路勃興的自媒體與政治極端化下的公共媒體現象,應該可以發覺杭士基對破解製造共識解決之道的想法應該不太可能有成功的可能,這是因為過去人將脫離大資本企業的獨立媒體,獨立製片想得太過美好,實際上它們並非無物之需求,拍片或製作媒體內容都有基本的成本,仍要受制於大小不同的資本,仍要屈從於政治力,尤其是可能為了尋求苟存而搭上某種同溫層的收視閱讀需求,反而更易走向極端化,走向依附權力,或為用情感訴求意識形態創造普羅大眾的共識而脫離基本理性科學思維的道路,以上現狀可套句隔壁首都市長的話:不是喊台獨就可以貪汙,但實際媒體幾乎都在做這件事,這些小型化,個別化的獨立媒體尚且如此了,依舊是要為了金錢利益受自我控制,且比傳統媒體更糟的是自媒體還是自己主動願意如此,並沒有任何的棒子逼迫它,就更別談當有權力棒子在後面虎視眈眈時會如何.至於新媒體,看近年出現的凡是名字取一個字叫 x媒體等的新媒體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在玩同溫層中整天搞偏頗的新聞內容與議論,可笑至極.可見自媒體,新媒體不但沒有如杭士基那樣脫離五層濾網,反而更為加劇這種現象,至於傳統媒體更別說了,完全糜爛已無改革的可能,至於公共媒體,官方媒體,我一向反對,這種東西根本不該存在,那不算是媒體,只是宣傳工具,近年又加上偏誤生產器的作用而已.
本書看起來些份量,但實質內容不多,要了解不難,佐以大量的例證說明,是本能讓多數人看懂又輕鬆的讀物.作者明瞭資本與權力結合夏對於媒體內容的影響,但他思維無法跳脫這個環境,以為只要存在更多獨立媒體,或公共媒體便能改善這種現象,這一點就不如我們以前讀過的布赫迪厄,或傅柯,,布赫迪厄筆下資本力量的無所不在,傅柯指出權力產生人們對於自我規訓的節制,都告訴我們的媒體難以脫離這種權力利益結合的結構.即使布赫迪厄提出的"以火攻火",要開放讓所有的聲音出現,那也需要有夠多的個體閱聽人,夠多的機構,夠多的媒體人能夠理解這種現象,理解自我,理解限制,理解不足才能惶恐以對,否則就是這樣的一直在資本與權力結合的架構下繼續自愚自欺下去而已.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