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拉伯的勞倫斯  

阿拉伯的勞倫斯: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Scott Anderson)

   黑色星期五,剛看完這本,還不知道該怎麼寫,新聞就在播放巴黎恐怖攻擊事件.依照歐美邏輯與價值,ISIS自然是罪魁禍首,即使不完全認同,100多人當場死亡,加上爆炸聲光經由媒體傳播都會引起人們的祈禱與同情加諸在那些法國民眾身上.在某報導的一角,一位親臨者轉述兇徒的部分話語"這件事情都要怪罪法國總統,誰叫他要介入敘利亞內戰".在事件尚未釐清前,不能確認這據轉述是否是事實,不過法國人介入敘利亞可不只在當下,遠自18世紀法國人就來到敘利亞,並宣稱此為其領地,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與法國簽訂瓜分奧斯曼帝國亞洲部分的秘密協定.俗稱賽克斯-皮科協定.1915年英國一面答應麥加謝里夫侯賽因戰後協助他在肥沃月灣和阿拉伯半島上建立獨立的大阿拉伯國家,另一面英國卻又與法國簽訂賽克斯-皮科協定.1916年 5月16日,協定在倫敦正式簽署.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由法國直接佔有,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由劃歸英國佔有,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這區塊內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阿拉伯邦聯國.這本書阿拉伯的勞倫斯所談就是有關於此,圍繞在賽克斯-皮科協定前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中東的時空背景,人物,國家,與各種不同的民族主義,國家利益勾勒出的大故事,因為英國與法國間的協定與英國對阿拉伯人的承諾兩者間是彼此衝突的,形成非常可笑的兩邊騙,這本書很重的一部份在揭露奸巧滑頭的殖民帝國所展現的奸詐手段,而以英國人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為切入破口.ISIS曾發布一段影片宣示伊斯蘭國的建國願景,其中聲言要終結英法兩國為瓜分中東地盤而達成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不僅要消除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邊界,還要消除約旦,黎巴嫩的邊境,並且要從猶太人手裡解放巴勒斯坦,站在ISIS的立場上,受到西方影響的現代中東歷史依然從屬宗教戰爭的範疇.

   Lawrence in Arabia翻成阿拉伯的勞倫斯算是有點勉強,就當成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手法吧,這本書的焦點與勞倫斯授權由Jeremy Wilson撰寫的傳記或是導演David Lean拍攝的經典電影完全不同,後面兩個阿拉伯的勞倫斯都是Lawrence of Aribia,表演的主角就是勞倫斯中校,可以浪漫,可以英雄甚至帶點造神.而由Scott Anderson所寫的Lawrence in Arabia,實際上可以說是在阿拉伯發展的殖民帝國主義,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活動的歐美間諜史,當初吸引我的內容正是它的副標題"戰爭、謊言、帝國愚行與現代中東的形成".從這個副標題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並不亞於前面讀過的夢醒者,若說夢醒者講述的是巴爾幹國家20世紀紛爭不斷的某些源頭,那這本書說明的就是今日中東的各種糾紛,地緣政治衝突,還是新起的各種暴力獨裁極端主義政權發展的濫觴,看完這本大約能知道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伊拉克乃至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是在怎樣的因緣下成立的.

   想看英雄勞倫斯事蹟的人可能不適合選這本,不如去看兩部Lawrence of Aribia或是勞倫自己寫的智慧的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雖然這還是一本以勞倫斯為開端的故事,實際上這本書是由四個被設定為間諜人物為軸,英國的勞倫斯,德國的普呂弗,美國的耶魯,與猶太人亞倫森,穿梭在英,法,美,漢志,奧斯曼土耳其,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為了各自的利益努力,各國也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努力.在英法德等國殖民帝國在中東的強勢經營下來看大阿拉伯國與猶太建國主義兩個民族自決的主張如何發展,又如何與這些殖民帝國貌合神離般的或勾串或交戰.

   我說是四個間諜可能與作者認定不同,書的一開始寫下了英國國王給勞倫斯授予爵士勛位的典禮,沒想到像電影劇本教科書所期望的一樣,在敘述開始的前幾分鐘就有了第一個轉折爆點,勞倫斯走到國王身邊表示要拒絕這個爵位,然後見到國王皇后臉色鐵青的離開會場.一個膽敢在國王面前說不拒絕授予爵位的人!Anderson沒有將勞倫斯算在間諜的這個角色,而是一個同情阿拉伯民族自決,支持費薩爾,侯賽因等阿拉伯領袖的人,因此不同於其他間諜.但從英國政府的角度,派勞倫斯上尉到內志接近侯賽因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潛伏在異族領袖身邊傳訊棋子,就是間諜,只不過這是枚不聽話的棋子,非但不尊政府的號令,還暗中協助阿拉伯人的民族自決運動,當然電影仍然可以把勞倫斯拍成是協助阿拉伯的大英雄,只是那恐怕是一種族歧視的視角,即強者協助弱者,開化者支持落後者的一種傲慢,而非絕對與本書作者的觀點一致的把勞倫斯寫成同情阿拉伯自決者.而恆亙在這本書中有幾個今日中東動亂的潛在因子的源頭,這些源頭從一戰起就是由帝國博弈,殖民思維與地緣利益等因素交錯而生,包括兩個基本的民族自決,猶太人,阿拉伯人各自建立民族國家的企圖;與英法德三國想在中東建立各自殖民區塊利益的企圖,加上歐美國家對中東新發現油源的爭奪,形成了民族衝突,利益衝突,在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沒有絕對一統勢力統治勢力區塊中的各種現象.

     正當協約國和同盟國在西線戰場形成殘酷消耗生命僵持時,英法兩國期望在其他地方打開一個突破僵局的缺口,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中東,開始宣稱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自覺運動,但這顯然不是出於對於自由平等民主的信仰,這樣做的目的除了可以打擊他們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外,他們更想在戰後瓜分中東,於是有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勞倫斯早就知道這個計劃,並深深為這個計劃感到不恥,也許是出於良心或人性.他支持阿拉伯人的獨立,希望幫助阿拉伯人建立一個阿拉伯國,於是在書中扮演著一直在秘密有計劃破壞這個協定的角色.他趁勢而起,在中東地區縱橫捭闔,憑借自己的智慧,信念,決心,機遇,輔以一些不光彩的小手段,改變了中東戰場格局,也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格局,成為了一個在中東舉足重輕的人物.

   Anderson這本書圍繞著四個間諜在同一時期的活動,四條線包括英國人勞倫斯(實際上也真的是阿拉伯的勞倫斯),猶太人亞倫森,德國人普呂弗和美國人耶魯.勞倫斯是這故事的主線.但實際上,這本書所涉及的部分比這四條還要多,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也佔有很大篇幅.只是無論所占的篇幅有多大,他們都是作為背景和客體出現的.他們是"戰爭,謊言和帝國愚行"的對象與目標,不是作為歷史和敘事的主體,儘管勞倫斯努力地想把把阿拉伯人提升為歷史的主體,但實際上直到今天,除了伴隨石油生帶來的經濟利益外,做為政治主體,阿拉伯人絕對不是國際社會的主體,除了像今天在巴黎發生那樣的事件,他們才有可能被一些人放在眼裡,但這是西方人想要的還是西方人欠他們的?尤其把猶太建國主義與美國人這兩條線加進來,就把問題指向了超越一次大戰那個時代,指向了後來不斷出現的重大國際問題,以阿衝突,中東興起的各類極端主義與政權,或是被阿拉伯國家統治者認為由西方國家煽動的阿拉伯之春,它不斷被重複在美國或西方國家中東政策中錯誤解讀,以至於我們有了今日的世界樣貌,逃離敘利亞內戰進入歐洲的難民或是街頭上各類突發的爆炸事件.

    引起我們反思的是我們需要避免用西方民族主義史觀來替阿拉伯人說歷史,一方面這是一個游牧部落為主的地區,二者缺乏現代世界的國家觀念,民族主義對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來說是新穎的事物.在奧圖曼統治阿拉伯人幾個世紀裡,儘管曾經出現了有實力的地方部族,但這還是一種鬆散中央和地方關係,奧圖曼帝國本不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雖然帝國晚期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它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而與地方有所齟齬,但這仍是不同地方的阿拉伯精英與奧圖曼政府間的關係,不是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關係.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出現主要還是來自基督徒為主體的黎巴嫩地區,由於宗教因素,當地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對近代歐洲的政治思潮更為熟悉,也更了解西方.因此,第一次大戰期間,中東戰場上那些慘絕人寰的殺戮,有多少是民族仇殺,又有多少是現代戰爭自身的邏輯?或者只是傳統的偷盜,劫掠,搶奪財物的私人目的? 

     若要就書的主題之一,"現代中東的形成",僅談阿拉伯人是不夠的.在中東,有波斯,阿拉伯,庫德,土耳其,猶太等多個民族.因為是以勞倫斯為主線,所以基本上是關於阿拉伯人的故事,順便把以色列的由來也講了,但沒有提到埃及,更沒有提到波斯,伊朗的故事,所以從中東形成的角度來說史有所缺憾的,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不能牽扯太遠失掉主軸.勞倫斯在中東的事蹟讓他成了家喻戶曉大英雄.但是,為了國家利益,英國政府讓他走離開中東事務,遠離阿拉伯的統治階級,所以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阿拉伯人被出賣,法國人得到了敘利亞,英國人得到了伊拉克,而猶太人得到了貝爾福宣言的承諾,有了在中東建立猶太人國家的名頭,也成了今日世界紛擾的因素之一.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