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遊者  

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一戰 (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Christopher Clark)

    正如英文書名所示,這是一本談歐洲為何在1914年發生大戰的書,重點不在描述戰事或歷史,而從當時歐洲主要國家間的外交,民族,內政,經濟各種利益面向或角度來看是什麼因素引爆一場大戰.如果不是因為平庸的譯文與明顯懶散編輯態度毀掉閱讀的愉悅感,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看的翻譯書.雖然它也有繁體版,但不幸的,本地書商採用了轉碼簡體版,也就是兩本的內容應該是幾乎一致的,就看讀者要不要付雙倍的錢買一樣的出版品.

     基本上這本不算是太輕鬆的歷史讀物,作者Christopher Clark反覆梳理了那個年代的諸大國間的外交,軍事,內外擴張間彼此的衝突,與各國不同體制對於政府決策時造成的影響,並及於巴爾幹半島上的民族問題,區域間國家恩怨,利害,大國發展博弈,歷史古國的衰亡等,並細細描述了不同國家內主政者,掌權者面對可能引發全面戰爭時所有的心態,思想,與各種考量所產生的可能狀況與後續發展,從國際關係,外交等面向來看是比單純就歷史事件論述更能深入事件的核心.比起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或哈布斯堡的滅亡,這本書的視野高了許多,除了最末的段落略為平民去赴一場不知所謂的戰爭而有些許哀鳴外,整本書都是在上層階級的智慧與愚蠢,貪婪與無知,盲動與奸滑不斷來回,簡言之,這是一本告訴大眾,上面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在思考國家利益,國際關係,以至於非要促成這樣一場戰爭,即使知道戰爭的結果是驚人的死亡數字還是願意輕冒風險而不知民之所在,書中之人若非國王,首相,總理,總統,就是參謀長,將軍,外長,大使全無無明之輩,在一場牽動全歐死亡千萬人的事件上,平民的死活真的不在在政治人物的考量中,起碼不是第一考量,這一點至今未變,也是閱讀這樣書籍最大的感想,一戰時如奧匈,德國,俄羅斯等仍屬於君主制較為集權的國家是如此思考,而即使如當時最重視民意與輿論的英國,法國也不能例外,在國家間博弈的棋盤上,只有政治人物自己的理想,或私利,沒有普羅大眾的生活與性命.

     Clark對事件敘述簡單但能將重點呈現的非常清楚,書本的開端的兩章,能夠讓能粗略了解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的歷史發展與他們在19世紀中以來的遭遇,透過這兩章的敘述,讀者很容易地進入巴爾幹的問題核心,多元民族與地緣政治的交錯,單一民族國家的企圖如何一再的在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再加上一個俄羅斯彼此間的交戰,對抗,挑唆中分分合合,也能約略明白為何二戰以後出現的南斯拉夫可能最後的命運就是再分裂,因為這是長久以來當地的民族對抗問題,至今仍然沒有改變,單純的大塞爾維亞不是巴爾幹的最終選擇,當然大斯拉夫或是馬札兒人獨大也不是問題的答案,個人認位作者以這種簡單的敘述史開場是非常聰明也容易將問題的帶入現場,直接以為暗殺引發大戰確實不切實際.而歷史上的塞爾維亞王國就是一個偶爾會出現暗殺國王的國家,當權者本身的掌控力不足,在兩個家族間的仇恨中政權屢次交替,雖然讀者不見得能真的通曉這個國家歷史,但已然能對暗殺這種手法在這裡的角色,斐迪南大公的死亡不過是那些長期仇恨中的小引信或只能說是藉口而已,奧匈帝國要恢復榮光,塞爾維亞要收復故土,俄羅斯要向達達尼爾海峽尋找出路,奧斯曼要避免王國的衰弱,而英國則要考量他在全球的殖民利益與地緣政治主導角色,德國人要擺脫被孤立的狀態,法國人則希望亞爾薩斯洛林能回到祖國.每一個主要國家都有國家期望,起碼是當政者希望的國家出路與期許,應許之地,應許的時代,應許的帝國等不一而足,雖然並不真的能知道當時民眾真實的看法,但在民智尚未能全部開展的時代裡,民族主義是極端好用的統治手法,某些悲劇就不得不必然會產生,而這些正是戰前時代生活裡的某些價值焦點所在,儘管這些在當時普民的生活中為必然是絕對重要的,但當關鍵事件引發關鍵衝突時,民眾就自然會依照著被教育的觀點有著當政者要的答案與行動,這種現象在當時的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保加利亞,俄羅斯,德國都曾出現.

     書中敘述最多的是大國間的外交角力與內政中主戰主和派的對抗,光是引用的資料與不同政治人物間的書信,電報,對談,面會,會議記錄,與對話雖然頗為繁瑣,作者處理的卻相當清楚,但可惜譯文有時錯置主詞,糟蹋了這些精采的部分,從2張1887年歐洲體系到1907同盟體系的關係對照圖,可以看出大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轉變,以至於形成2個必然會有衝突的集團,也構成了一次大戰的主要交戰國,雖然是由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兩國間的衝突引發戰爭,卻最後成了三國同盟與協約國家之爭,書中釐清這些關係彼此的變化消長,不須特別記憶便能理解,簡單的圖表說明一切.而佔據主軸的就是以第四章與第十二章為主的各國主政人物如何對內對外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觀點.以第四章為例,Clark在說明政體對於政府決策影響力與主導權時,在各節用的小標題分別是誰在統治聖彼得堡?誰在統治柏林?誰在統治巴黎?但在講述英國時,小標卻用了高處不勝寒的格雷,他用這種方式來說明君主制國家在時代遭遇的問題與權力掣肘來源等問題,當時歐洲只有英國的權力政治最為民主,執政者必需較大的尊重國會與反對黨的主張而不能一昧的專任行事,以至在面對這種國際紛爭可能引爆大戰的關鍵時刻時不能如其他國家那樣一意孤行,甚至在討論問題時也不能無視是輿論媒體的主張,顯得較為緩慢與遲疑外,作者想顯示的就是那場戰爭雖然有些必然性,也在冥冥中在那個時刻各國的鷹派都主掌著政權,也掌控著國王或皇帝的思想心態,以至於完全沒有迴旋的機會.

     Clark以夢遊者一詞來形容這些決定必須要進行一場戰爭的所有政治人物,要知道奧匈帝國王儲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引發的可能不過就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即一場簡單的地緣政治民族問題的區域局部性戰爭,但為什麼最終會成為一場牽涉到全歐陸的大戰?難道就憑2顆子彈?作者的結論是各國主政者在期望一場速戰速決迅速獲取成果的戰役與對一場長期消耗毀滅戰的恐懼心理彼此抵消,以至於猶如夢遊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在這之前沒有任何相等傷亡規模的戰爭能讓人們警惕,所以他們才甘願冒險.但真是如此嗎?過了100年後,現在的我們已經看過這麼多戰爭所造成了傷亡,有了這些警惕,政體也較百年前更為民主,無人能做專斷的決策,但我們的政治人物就比較明智不獨裁嗎,不愚笨?,沒有夢遊者現象嗎?這其實是一個頗值得觀察與思考的問題!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