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Philip E. Tetlock & Dan Gardner)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Superforecast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Philip E. Tetlock &  Dan Gardner)

   假設有三個城市裡的速食店都是獨佔的,東京是摩斯漢堡,香港是麥當勞,上海是德克士.有人分別針對當地來客做了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分別是30%,50%,90%,那是否可以推論德克士的滿意度領先其它速食店,並依此推論他的食物,服務,管理各項的優越性都高於其他?很明顯這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但若你把速食店改成市長,變成市長的滿意度調查,居然成了菁英份子閱讀的雜誌主題.且這種統計排名居然存在多年卻沒甚麼人質疑過.實際上這種排行只是顯出有數學未必表示就有科學,可能只是沒有意義的花俏玩意,不過能長期騙倒多數的菁英份子.

   "預測"這件事與"騙"的連結就更多了.比如與投機有關的金融風暴的發生,股市飆股到颱風路徑預測,地震發生時間,乃至各類的命理預測八卦星座易經塔羅不一而足.所以被重視被算計大概都是因為"利"與"名",預測神準的股市大師能招募一堆會員或客戶,預測準的氣象主播有收視率,預測地震的宮廟萬一正確可以贏得名聲,而算準名人成就的命理師更是受到追捧,這些被封為"神"者最終還是能以金錢形式回饋,所以世上充斥著以預測為名實際上是做銷售賣商品的大師,名嘴,或是半仙.超級預測這本書的目的,按作者的說法就是創造出一個能提升預測能力的方法,當然對從事投機活動的人而言有絕對的吸引力,相對的也會以嚴厲的角度來看看它是否具備詐騙性或為科學可行性,

   所以寫以上這些便是知道這本書從封面到封底背書叫好的名人很多,但究竟有沒有用還是須看實際的內容,千萬不要太過衝動.基本上書的內容是來自一個被取名做GJR(good judgement project)實驗的結果,兩位作者招募了一群人組成的團隊參加美國的情報先進研究計畫局(IARPA)的競賽,參賽者要在2011年到2015年內就500項的事件包括政治,經濟,金融等特定事件做預測,最終GJR的團隊與個人所得的正確率高於參加IARPA競賽的官方組與其他大學團隊,第一年GJR較其他團隊好了60%,第二年則比其他團隊更好了72%,其他的團隊更包括MIT,密西根大學,兩年之後因為GJP表現太好,主辦單位主動淘汰了其他參賽團隊.本書是以此勝果為基礎來分解JGP團隊與個人能夠大幅領先的原因所在.

   Tetlock與Gardner書中創造好成績的超級預測者的優勢行為主要幾點,首先預測者要能鑑別事件的可預測性,區分哪些是可以預測哪些不可預測,並能區分哪些是周期變化和線性變化,哪些是隨機事件.有針對性的區分後,才能集中精力處理難度適中的問題.其次要能將一個大問題費米化,將棘手的問題分解為容易處理的幾個子問題,將問題逐層分解為可知和不可知的部分,對未確定答案的部分提出假設與猜想並採行試誤法,從而提高最終預測結果的準確度.其三作者採用了Daniel Kahneman"外部觀點"和"內部觀點"的概念,運用內外視角,與其他視角相融合相平衡的複眼預測,達到提升預測的精確性.第四要能平衡對證據的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的心態.要根據即時或新發生的影響事件作相對應的預測調整,但又不宜過度反應.第五項則是尋找出每個問題中發生作用,相互衝突的因果各方.每個出色的預測論證通常伴隨著一個反面論證,將正反論證融合處理才能更好發揮預測效能.第六要能細分問題等級,按照問題特性盡可能分成多個不確定性等級,並根據證據的重要性,持續調整等級,更新預測,第七則是要正確平衡信心不足與過分自信,慎重與果斷.要做到長期預測準確,既需要具備出色的決斷力,又能夠對預測進行合理的校正,過於專斷自信並不是好事.第八項則是能檢討並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為失敗尋找藉口,要勇認錯,探尋錯誤背後的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供日後的調整.第九則要掌握團隊管理藝術,要能換位思考,準確提問和發揮建設性的對抗盡可能的激發團隊潛能.最後則是勤加練習.任何一種技能,只有勤加練習,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對於想藉這本書提升預測能力者,從上面的簡述中可以知道,因為沒有實際的可執行步驟與方法,只有概念式論述,基本上是沒有能讓讀者立即依樣畫葫蘆的解答,只能藉由自行體會後在遇到的實際預測問題上將概念分解成可處理的部分來嘗試錯誤,問題是讀者自行操作能否有GJP團隊所呈現的預測能力改善恐怕是個問題,時間成本也難估計.但這本書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此,畢竟學術論說多數都是如此,經營管理書上寫的也都只是觀念.真正的精隨還是來自於創業經營者的實務所得.這個GJP實驗最大的問題在於預測風險,預測率的提升可能是源自於此.

   假設有下列這樣的一條規定,氣象局預報員若錯誤預測降雨量,颱風登陸路徑,或連續幾次預報錯誤將罰俸一年,電視台的氣象主播若不採氣象局資料自行預測颱風威力與路徑登陸位置至錯誤者將入獄服刑一年,會發生甚麼事?那麼一定是禁聲的人變多了,因為預測錯誤的風險太高,會讓預測者望而卻步,不敢再隨便預測,正因為隨便預測的處罰很輕,所以宮廟主委才敢預測大地震要發生,反正錯了也沒甚麼.在GJP實驗中,受測者預測正確能得到100美元禮券,但是預測錯誤呢?沒有處罰,沒有損失,沒有任何風險.也就是若預測的問題是年底是否台股指數能上漲到10000點時,像我們這類的投機客是用自己的金錢財產去證明事件的對錯,風險報酬可能是1200/300,但到了GJP的手裡風險報酬是100/0,如果兩者皆預測錯誤,這兩種人最後的結果是甚麼?很明顯,投機客將有大量的金錢損失,GJP除了喪失一點勝率,是沒有任何損及個人的事發生,這也是其他受測團體都會出現的現象,因為IARPA並沒有給予這些受測者預測錯誤的風險要求.而這是否也是伊拉克出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訊息被情報單位提出給總統的原因呢?還是純粹只是為了迎合長官的需要!

   因為沒有懲罰,所以預測就變得大膽是壞事還是好事?.這裡就產生兩個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個人認為反而是這本書提供價值所在.就投機客而言,風險報酬的評估無時不在建立部位的考量中,因此預測能力也被它隱藏的能力所挾持,必然對不是採取完全機械化操作的人有所影響,這種影響是心理面的,但如果在操作時能把GJP的那種錯了也沒甚麼損失的心態建立起來,頂多時按停損砍掉,不讓賠錢的心理壓垮影響預測的心智,那也算是GJP有問題風險報酬比的正面影響與效益.其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大問題,所謂的預測雖然被歸類在一本書中,但內容所設的範圍政治,經濟,社會,集體,個體,決策者要考慮的層面很多,有時風險承擔者是決策者,有時是百姓.很難用一套絕對性的標準去做評估,有的風險報酬損失的估計相當大但涉及的是民眾個體的,而這些往往也是政治事件預測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這種預測的獲益者通常是尋求連任的政治人物,而非一般民眾,這種時候預測的執行者與決策的執行者恐怕不是站在同一立場,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未探討點,它強調了高預測力提升的可能,但高預測力換到高明的決策之間還是有一段相當的差距.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