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備及其影響(Arms and influence,Thomas Schelling)
軍備及其影響,從書名看,列入經濟觀點的分類似乎是怪異的,這種書名不是列在國際關係就是地緣政治類的書籍.有這種錯覺的可能因素有二.首先,書的作者Thomas Schelling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似乎不太可能寫出離經濟議題太遠的題材.其次,從書名看,讀者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從軍備數量,質量來看軍備效果的書籍,但這真不是本書的主題,本書完全沒有關於軍備質量,競賽的內容,而是從賽局觀點出發對於軍備在外交,與地緣政治競爭功能上的分析性書籍.
Schelling這位經濟學家的專長領域是博弈,賽局理論.他認為從博弈論進入能夠重新產生研究人類行為交互作用的分析模式,並發現從不合作賽局的模式分析上可以得到許多關於社會行為的解釋,並進一步推演個體面對這種總體狀態變動時可以有的思考路徑.而將這樣的概念引入許多領域,比如商場議價,地緣衝突,以致它能在企業競爭,與政治角力決策上產生輔助的作用.這本軍備及其影響在1966年出版,冷戰的時代背景,核武器的出現,美蘇競爭,這些條件恰就陷入不合作賽局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以軍事力量的功能或作用為發想,寫出美蘇或東方西方,鐵幕與自由,等對立的個體在面對可能因為突發性地域性衝突進一步衍生成全球大戰,或是轉而平息無事風平浪靜的這寫可能結果前該有的態度,思考,與各種思考路徑提供一些觀點,作為個體選擇上的參考依據.,同時,書也進一步闡述"軍備"這事在國際關係,地緣外交上的功能與利害關係.
簡單說,Schelling的書寫的就是一個大主題"選擇與結果".搭上賽局就是幾個參與賽局的人各自的選擇,將產生怎麼樣的競爭結果.用在這本書上可能就是美蘇兩大強權在全球各地盟國中軍備布局是和是戰是僵持等可能結果的各種抉擇考量範圍與條件.Schelling首先以軍備是一種另類的外交開始,這種另類外交與一般外交有著相同的功能就是"討價還價",但是這另類討價還價也存在一個異質的功能,那就是"暴力",簡單說軍備就是一種暴力外交.他以為這種軍事的暴力有兩個主要的目的,一是削弱對方的軍事力量,一則是讓對方產生痛苦.而能夠產生討價還價的效用的功能主要是軍備可能產生的"痛苦"的部分,雖然削弱對手軍事力量也能夠擁有討價還價的效用,但在戰場外對平民或對非戰鬥人員產生痛苦的軍備功能,才是造成敵對雙方在交戰選擇戰或不戰時,考量的重要因素,因為重大的痛苦可以阻遏可能交戰的雙方彼此顧忌,而走向和解或僵持,特別是新型態毀滅性武器核彈的出現,因為它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帶給對手"超級痛苦",而隨著核武單極,雙極,到多極的出現,核武器讓軍備在國際關係與外交上的功能與影響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比如最近幾年的北韓的核試與遠程飛彈的一再表態,就有著它在外交關係上的實質功能,簡單說軍備的"痛苦"功能就是透過武力來震攝對方,達到某種自己的企圖,這種企圖包括一是讓對方不能做某種特定的外交或軍事選擇,二則是企圖讓對手方只能做某統特定政治軍事的選擇,當然此兩種目的都是讓自己能夠得到較多的利益,至於對方可能因此也能獲取某些利益,而選擇合作,所以說此書是談藉著軍備來達到影響外交,國際關係目的的功能.而以上這種不合作賽局最中不願碰到的狀態就是我方最大的快樂就是對方最大的痛苦,而當反過來也是如此時,那麼雙方除了戰場廝殺外,就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然而軍備強大的國家早已發現,靠戰場決戰消滅對手勢力固然快又直接,但殺敵一百,自損三千,決戰未必是划算的,所以軍備作用的最高目的轉而放在威攝對方,靠著自身少量的損失或完全沒有損失,就能達成讓對方行為控制在自己期望的道路上.
想要達到軍備上的威攝目的,必須先理解兩個表現因素,一是意圖,二是承諾.這裡的意圖就是指"暴力外交"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而承諾則是為了實踐或表達"意圖"對外界所使用的"語言","語言'包括了文字或行為.本書的第二章"承諾的藝術'就是花了大篇幅來討論這兩件事,作者從非理性,瘋狂,甚至不合常態的歷史事件說起,比如赫魯雪夫瘋狂的言詞,在聯合國拿鞋敲桌發言,或是古巴飛彈事件中甘迺迪暗示將有不理性的行為,表面上是虛張聲勢,無非是想提出一個重要卻隱而不顯的關鍵,那就"模糊".模糊的意圖,模糊的承諾,讓對手不知道紅線就在腳下,還是一公尺外的地方,不知道此刻繼續行動會不會遭到攻擊或反擊.就是因為一切模糊.因此習慣於正常現象的人,常會以為在地緣政治衝突上出現的衝動,非理性,與自動機制是無意義的,甚至以為某些狂人歇斯底里不自量力的顏行好笑,但在Schelling眼中那些都可能是有意義'表演',虛張聲勢或是假意示弱都可能只是一種障眼法則,創造模糊,一則是讓對手不易猜測,再則可讓運作的空間增加,於己也有利.不論是被動或假意被動,Schelling指出在可能的衝突中,如果雙方都厭惡發生衝突,那個擁有"最後明顯機會"常被認為有負擔避免衝突的責任,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擁有優勢的一方,將"最後明顯機會"留給對方.而這可以透過trip wire 或是plate glass window,就是設置一條紅線,然後發出"承諾".如果對方越過紅線,"我方將如何..".但即使如此設置紅線的行為,或承諾也未必然是真實的.前面說過模糊的好處,一則因為如果承諾的界定是模糊的,對手可能會預期我們會因為強烈的誘因做出體面的撤退,而不採取行動.或是雖然設了紅線看似把承諾界定清楚,但實際上承諾的內容卻不確定,以至於對手無法清楚的判斷.為了加強自身承諾表面的可靠性,可以透過大國政治力的介入或宣示加強,反過來也可透過"切義大利香腸"式的漸進策略逐步破壞對手的承諾,漸進策略包括了臨界點短線的騷擾,破壞,或是偷襲,還可以在防禦性的威攝性威脅外再加上進攻性的脅迫性威脅.雖然威攝性的威脅常是被動的,防禦的,而脅迫性威脅是攻擊的,主動的.但是戰爭本身就包括攝止與脅迫的意圖,有進攻與防禦的功能,一場雙方都可以彼此傷害,但任何一方都無法強行達成目的的戰爭,可以對一方是脅迫的而對另一方是威攝的,但一旦交戰開始,威攝與脅迫之間的區別就消失了,且當威攝性威脅失敗後,改採痛苦力大的脅迫性威脅甚至可以扭轉形勢,此時脅迫性威脅也會有威攝性威脅的某些靜態特質,因此連最終的"行動"都可能存在模糊,可攻可守,那麼之前的承諾也就沒有必要清楚的鐵板一塊,而這才是"承諾'裡高明不變的原則.
該如何管理因脅迫性威脅而造成戰爭的可能呢?答案在於風險控管.在雙方的邊緣管理上可能是設置紅線,將雙方可能發生衝突的所有地界,行為舉措等都規定出明顯的界線與方式,仍然可能因為某種意外而擦槍走火,意外可能只是某個邊界的瘋子士兵突發行為,加上所謂的紅線也不可能完全清楚界定所有狀態,所以小規模或區域性的衝突會因此發生.所以一方面脅迫性的威脅可能有助於威攝性的目標達成.但是,同樣基於風險,區域性小規模的衝突,也可能轉身成為全面性的大戰,所以脅迫性的威脅是兩面刃,特別是當核武器作為一種戰場可能時,即使是所謂戰術性的核武,只要當它被使用,即使原本只是區域性的小規模衝突,都會被當成嚴重的全面大戰的一種訊號,因為核武本身就超過了戰術用途,是創造恐怖痛苦的心理利器.所以邊緣管理的風險控管是行走在產生大戰與謀求己利的一種艱難藝術.而脅迫性的威脅就如同在玩兩車對衝誰先讓開的"懦夫遊戲",這種遊戲有兩種特徵,一是當對方邀請你參加懦夫遊戲時,只要你拒絕,就算是一種參加了.特徵之二懦夫遊戲關注的不是當下,而是對於參與者為來行為的預期.表面上遊戲是一種勇氣的檢驗.但是這裡的'勇氣",包含著兩種元素,對立與合作,所以參與者該把對方解讀為有共同利益的對手還是單純懷有欺騙邪惡的夥伴就相當重要.這可不是單純的勇氣或面子問題.即使懦夫遊戲的考驗能代表所謂的面子,但Schelling以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很多國家常把錯誤的自尊當做面子,因此選擇參與遊戲以證明非懦夫,但他以為有一種更嚴肅的"面子",就是其他對自己國家的信任,也就是關係到國家行為的聲譽,因此在面臨決策時,除了迫不得已的考量因素外,看的就是國家軍備的主導人想要選擇對立或是合作而已,而若雙方有智慧,可能一開始就不會讓懦夫遊戲有機會發生,而選擇合作.
那麼當雙方互不相讓,使得邊緣挑釁轉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個時候也有一些慣例與門檻讓戰事不致超越限制,當軍事與危機擴大到一方決定越過門檻,另一方可以有兩種影響因素決定是否要隨之擴張.一是戰術影響,二是外交影響.前者純粹是一種軍事成果的考量,主在壓制傷害.對手,因此可能因此擴大戰事,而外交因素則是另有利益所圖,所以可以對戰事的規模形成某種約制.但是不論如何約制,存在一種門檻稱為最後限制門檻,只要越過此限就是難以再煞車的大戰.,當然大戰也不意外是全為威嚇的,而可能是為了生存的最終外交手段,本書的後半部的主旨就在於新武器,主要是核武器,火箭,衛星等出現對於最後限制門檻產生的效果.首先,這些武器提高的使用提高的一場邊緣的糾紛轉成大戰的可能,因此使得衝突的雙方將更為謹慎的判斷,主要是以美蘇雙方在朝鮮與東歐,古巴,金門等地因為衝突而產生危機時,雙方高層的主要考量,真正意圖與承諾間的差異與模糊.而隨著這種大型殺傷武器的發展,它的影響力最終不需要佈署到特定的臨戰區或紅線區,因為核武器的傷害當量之大或是威攝範圍之遠,使得只要它被製造出來,就是另類的最後限制門檻.因此在這種競相發展核武的軍備競賽上,為了避免形成憾事,就有了雙方約定限制核武裁減軍備,或是核武檢查的產生,然而,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種基於對對方軍備狀態毫無所知的前提下所展開的限制,裁減,檢查,其實根本無意義.過去很間單的就能夠過隱密,移轉來避開.以至於它的效果最終無效.不過作者以為雖然如此,但是美蘇雙方基於防範意外的觸發而設立的熱線是個很好的開始.因為對話比對立要有助於安全,而傾聽比述說更有助於了解對方的需要.
這本書內容雖然不錯,但Schelling的文字未免太過囉嗦,我看的簡體譯本翻譯的問題不小.國內其實也有繁體版"武備及其影響",出版的單位竟是國防部,翻譯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測國內的某些將領應該讀過吧.所以,從書上的內容來看.儘管書出版之後的50年國際局勢已大不同,美國也經過越戰與911的挫敗,本書所述的觀點已不一定能完全適用現在,但其中根本的觀點與方向應該還是值得參照的.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