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Richard Hofstadter)
最近有幾本由不同出版集團出的新書議題看似不同,但個人以為它們彼此間具有內在的聯繫性.這幾本書分別是"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老師的謊言"(Lies My Teacher Told Me),以及這一本"美國的反智傳統".因為不可能每本都找來看,所以先選了這本,這幾本分別來聚焦於當前全球性的普遍社會現象,分別是反民主,反專業,反事實,與反智識,這些趨勢看似各不相關,但其實可能彼此互為因果,而這些現象也跟人類生活背景的轉變息息相關.
這一本書原文是1963年出版的.雖然說當前本地出版社可能是因為探索讓川普,杜特蒂與歐洲極右派政黨上位的民粹主義緣由來出中文版,不過與此刻相比,作者Hofstadter以美國殖民時期到1960年代為止的歷史發展來說明反智現象時,雖也擁有類似的政治民粹現象,基本上本書是反麥卡錫主義的產物.不過,書中並沒有探索民粹與反智兩者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個人就不該自以為地將它們掛上必然的連結.只把重心放在反智現象如何從美國發展的歷程中出現,以及反智現象下知識分子可能的幾種樣貌與他們可能的表現.
Hofstadter分別從幾個面向來呈現美國反智現象形成的過程.首先,這絕對不是透過某一場事件或某一種政策創造出來的社會現象.本書所探討的反智現象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由美國社會的不同層面,不同的群體所交互激盪作用產生的,所以才用"美國生活裡的反智主義",反智從生活而來.這裡的反智是指反智識,反理性,反科學,反知識分子.當然從以上反智的定義中可能會感到混淆,印象裡美國不該是一個擁有高度科學,理性,同時尊重知識分子的地方嗎?事實上這便是觀察謬誤的差異所在,一個擁有菁英主義的地方自然不可能出現反智,但是如果菁英代表的少數,那麼其他非菁英主義的人如何來面對生活裡智識該有的分量與角色舊式本書的重心.用最簡單核心的幾個概念來描述造成美國反智傳統的因素包括三項:生活裡的實用主義,人生目標的功利主義,民主裡的平等主義,這三項是個人對於本書的最終結論,但在這本書裡應該是找不到明白的字眼做這種分類.
Hofstadter從四個面向的歷史發展分別來看反智現象的產生.包括宗教,政治,社會,教育.每一個面向的篇章與份量都不少,主要是論述歷史事件或運動發展的過程與相關人物的言行及觀點.以宗教為例,為什麼會有反智現象產生?原因單純,就是實用主義被背後作用.大家都知道從五月花號起移民美國的人一方面是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另一方則是由於宗教原因.脫離了羅馬教會與英國國教的系統中心的掌控,來到一個新天地,幅員廣大,要如何讓這些新移民加入教會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從源頭上說,福音教派與天主教合力塑形了美國反智主義的意識根源.對於一群受教程度不高的開墾民眾,想要以講道講經的方式讓他們加入教會是有困難的,於是有人開始以激發民眾對於信仰的熱情替代講經傳播的方式來講道,牧師以平民的語言帶有煽動性能激起人們熱情的方式佐以詩歌吟唱來替代講解聖經.這裡面的實用主義很明顯,就是能讓最多人加入信仰基督宗教的方式就是好方式,至於這個方式是否合乎傳統的宗教禮儀典禮方式不在這群新移民的考量中,或至少放在較後面的位置,就這樣宗教傳播勝利之處,理性與智識開始衰退.而這些宗教上傳播的力量鑿成許多新加入的信徒都成為右翼政壇上的活躍主導力量.因此對知識的貶義與憎恨就這樣從宗教場所過渡到了政治領域.當然教義的傳播固然是影響了政治反智,但其實政治上反智成為主流的因素,還是"實用主義".如果說宗教上的實用主義是吸引更多人的來信仰,那麼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就是"取得政權".為了取得政權,透過指責舊政權是貴族的,守舊的,保守的,同時指責這些都保守傳統的貴族人物都是受過教育只會運用書本毫無改良生活能力的蠢蛋.而這種訴求的方式就是相對於大多數未受教育的農工階級,因為他們有選票,基於平等主義,這些壟斷的貴族應該讓位,讓從廣大土地上的農工出身的人取得政權,這便是利用平等主義下擁有多數選票的平民情緒與喜好來取得政權的基本模式,本書中作者用了太多的案例從傑克森主義一路到老羅斯福,艾森豪,甘迺迪利用民粹情緒,貶抑具有高度智識對手使其成為對實務無能,無戰鬥力的娘娘腔形象,創造自身源自生活,土地,戰鬥,男子氣概的形象來贏得多數選票,一方面是利用民眾的反智心理,一方面也因此創造了政治上反智的傳統.
至於社會面分成三項,商業,農業,工業來敘述.隨著政壇上的反智政策推動著對知識分子的各種憎恨.,使的人們視知識分子是不切實際的,不負責任,心懷不軌的惡人,而隨著商業現代企業的興起,受過教養擁有品味學識的傳統生意人漸漸的被白手起家新興的商業人士取代,這些新一代的企業家經營者的發跡總是與受教程度無關,他們鄙視那些傳統的貴族生意人.認為那些人虛榮又輕佻.而在農業與工業領域,反智的農工一方面擔心有智識的農工搶走了它們的生意或職務,但另一方面用有知識的人在這個領域顯得格格不如,比如知識分子在工會的運作上就是一例.他總想將工人運動視作達到什麽社會企圖,社會建構的運動,但最終不得不攀附於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他們在工人世界里受憎恨的程度之深,就如他們被需要的程度一樣.因此這兩個領域也成了反智的區域.
至於於教育領域也會出現反智?這也是實用主義的結果,原因是"平等主義".以上的論點可以簡述為因為要讓教育解放,一方面讓受教者不在是少數,為了讓多數人能受教,教授的內容必須平民化,讓所有願意接受教育的人都能理解,因此,所有困難的,艱深的,難以理解的內容都必須排除在教學之外.第二在於實用性,人們開始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活需要,而不是為了追求較高的心靈與智識狀態,所以除了傳統的智識教學外,一些生活性的內容或職業教育等被引進使得智識的價值被貶抑道教地的位置.而另外造成教育內容反智的因素在於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因它他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兒童自己的心靈,因此不需要傳授兒童不想要的內容,教育的目的只在引導它們發現自己的需要,並不需要成人價值的介入來指定,以至於那些屬於傳統的智識內容很容易便被新型的教育思想所排除,以至於形成反智的現象.
描述了歷史上的反智的四個領域後,作者用了大篇幅來寫知識分子在反智的社會裡的命運,只有兩種,"疏離"或"同化".所謂的同化就是隨波逐流,知識分子也加入了追求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平均主義的道路,在社會上求取功名,利益,權力,而丟掉了具有智識該有的建言角色.與同化相反的就是"疏離",則是指與這個反智的社會保持距離,繼續著自己的角色,但也因為疏離,不跟權力掛勾固然能保持自身的純潔性,但實際上也不能產生對於反智社會有任何影響力,也無法實現他個人的理想,於是作者提出了一些同時具備"前衛知識分子"與"入世知識分子"概念的混合型人物,既能與時代脈動同步作為帶領人,也能保持精采絕倫的創造力與原始動力,可以極端疏離但也能具備調處能力的知識分子才是可能的理想狀態.
就以上的論述美國出現反智傳統的過程,與它造成社會更層面的影響,與知識分子的角色.作者當時對於未來是抱持較悲觀的態度(1963),他認為反智將形成未來文化將由思想價值只具單一向度的人來掌控,雖然目前未必如此,但在本地顯然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平等主義還是主宰,還是造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新聞人,名嘴,教授等本該是疏離於權力的知識分子角色卻幾乎無一例外的擁抱權力,金錢,名利,與反智社會完全同化在一起,也是本地與其他社會的共有現象.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