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33444360.jpg

人類網絡:社會位置決定命運(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Matthew O. Jackson)

   這本最先是做為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學術人"的延伸閱讀,從副標"社會位置決定命運"應該能猜想到選擇它的思維連結.它從人類社會關係網路的角度探討造成個人命運僵固性的可能原因.不過實際看下來,除以上這面向外,書從網路的角度來分析小集體的從眾現象時,正如英文副標"社會位置決定權力,信仰,與行為"所顯露出訊息一致性現象,某種程度與"後真相時代"裡所討論的"信念"形成的群體觀相連結,所以對於解釋或解決行銷,宣傳等爭奪市場占有率或政治選票份額的手段上也能提供有用的路徑啟發思考,所以關於金融風暴,流感傳染,流行風潮的社會現象都與人類網路有關而加以探索,當前人類網路由傳統的個體人際網路連結轉變為小群體人際網路,網際網路,運輸網路結合的新型網路體,因此加重了個體行為受所處網路位置的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一如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歐洲死了5000萬到一億人口,但它持續的期間是1918~1919年,原因是一戰結束後大批的軍隊轉運回鄉,但當時的運輸極慢,又沒有固定的路線,所以它的爆發與傳染方式是緩和漸進的,與當前這個幾乎是瞬間爆發快速傳染到全球的武漢肺炎發展大不相同,這正是因為兩個時期的交通網絡與人際網路已經大不相同.

   若用簡化降階的說法,個人以為這書所談的主要觀點可以濃縮成"同溫層窄化意識形態,同質性固化社會階級",同質性高的群體或社會網絡是社會不公平與階級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居於同質性高群體中的個體容易產生長期接收同一資訊欠缺同溫層外資訊考驗的封閉性,因為無法吸取新知與新資訊以至於無法改變個體現處的社會位置,而使得未來發展受到限制與固化,這是不公平的主因.

   書中更一步指出取消私有制或提倡基本收入等方式並無法真正改變社會間階級不流動的固化性.作者Jackson提到該如何克制同質性的效應時指出,想要從根本上改變社交網路可能會失敗,這是因為它屬於社會工程術,一如取消私有制的共產思維,這種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通常無法達成他的烏托邦效果還經常造成悲劇,而比較可行的路徑是提醒大家關注同質性的問題,引導社交網路往良性的方向發展.比如通過短期的遷移來建立更多人際關係可能會是個較有效的方式.但比起改變,另一種做法的思維是用某些行動來抵銷同質性產生的作用,比如給予缺乏信息與機遇的地方提供這些資源.信息成本很低,可以發揮部分的效用,且能節省後期巨大的成本.幫助人們了解某些行動的重要性,並不時提供有力的助推,可能帶來驚人的成果,信息越多,越容易擴散.則越有效果.其次如消除低收入家庭父母花時間懷還子女的障礙,平價托兒或課後後輔導服務,或是提升高等教育與職業發展的機遇.而隨著網路效應,這些個別的幫助若能造成小群體改變行為模式就能產生較大的槓桿作用.而由此帶來的社會流動性提高不僅能夠建立公平競爭環境,還能促進生產效率.

   這本書以探索人類網路為主.人類階級的固化只是其中議題之一.構成網路圖的元素主要有二.一是節點,二是連結線.就人類網路來說.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個體.連結線則表示為兩節點間有關係.所以探討網路要討論的主角有二.一是中心度,即每個點所擁有的力量特色,通常能連通最多節點的特定點就有最大力量,二是感染與傳播度,就是由一個節點向另一個節點連通傳輸的力量特色.某些節點擁有最強的中心度.而某些節點間的關係連通方式能夠創造最大影響力的網路效果.表面上看任何一個節點都能彼此相連,但實際上卻非如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某些節點能彼此相連形成一個緊密關係,某些節點則不行.山區圈定的豪宅區,城郊自然成形的貧民窟,都能解釋這樣觀點的實際現象.所以透過節點與連結的關係作者發展出四個不同的中心度觀點,每一個中心度有它自己的感染與傳播力度.一是中心度,二世特徵向量中心度,三是傳播中心度,四是中介中心度.中心度是指一個節點能夠連接最多的節點數,它可以代表一個人認識多少人,是一種人氣現象,表示一個節點的連接數量.而特徵向量中心度則是與一個節點連接的其他傑都擁有相對較高的影響力,所以它探測一個節點的連結品質.傳播中心度是指一個節點能在最短的時間把訊息傳播給網路內最多的節點,這是一個節點的傳播品質.而中介中心度代表的是該節點具有最大協調不連通的網路節點間的力量,它具有節點間最大協調力的衡量點.透過中心度與節點傳播的綜效達成人類網路的功能,而一個人身居於此網絡中的位置將會對於這個個體在社會上的發展,生活,思維,個發現產生影響,而這網路結構在不同的個體間,產業間,或是國家間會因為相互的關係而產生不同的結果,甚至個人的命運都會因為處於網路所在的位置點而有必然的某種結果.

  常言道"臭味相投",不論人類關係網路的原始分布如何,人們本身就具有尋找或親近與自己在某些方面相近的人.這便是同質性出現的可能最初的原因.不過觀察世間,為了提神,辦公室裏是喝"咖啡",建築工地裡則是喝"保力達+米酒".這很明顯發現兩個特點,一世辦公室裡的工作者與建築工地裡工作者的個人社會條件的差異,與他們各自族群裡的一致性.另一個特點就類似他們喝的提神飲料因為所在地或社會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但是各自族群裡仍然是一致性.畢竟我沒看在辦公室裡喝保力達的例子.而即使特定的個體初始並不在同一個群體或空間中,也有經濟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提出搬家效應,會讓排斥處於與個體特質不同的群題中的人搬離該地,向屬於與他特性接近的族群或居住地移動,因此會由異質化專為同質化.正所謂"物以類聚".除了以上條件,城市化,傳統婚姻與親族觀念,權力階級的自我認同都會讓社會人類網路中產生同質化的現象.

   這種同質化最受探討的一個主題.就是社會階級的固化與收入的不公平.這裡作者引用了一個新的衡量指標叫了不起的蓋茲比曲線(greatest gatsby curve)由縱軸的基尼係數,與橫軸的代際收入比(兩代之間收入的比率之比)構成,發現固化型的社會與收入不公平呈現正向關係,而造成固化的因素包刮教育的限制,人際網路的分化現象以至於在獲得工作機會與社會資本上的機會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便是同質性所造成的社會固化.而這種同質性所產生的固化除了教育,收入,職業,階級等缺手流動性的階級代際固化外.這本書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網路效應稱為德格魯特模型(Morris Degroot)是指在人類網路中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或受到與他接進節點個體行為的影響,於是在同質化的貧窮或低層階級的網路連結中,會產生一種退出效應,比如一個人不選擇就讀大學,那麼同網路中的其他節點就會受到影響.於是形成了整個族群網路的教育,收入,職業狀況呈現普遍的一致性.而因違沒有與其他族群網路的聯通.於是產生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在固化與不平等上就是貧窮效應呃世襲,而其他社會面上呈現的一是極端化的現象與程度越發明顯,一是在封閉的網路環境中讓傳統的傳播型體失效崩解,而小規模立場特定極端的媒體容易以低成本鎖定特定客群的立場出現,且具長期佔有小市場的僵固性.而這在現實的社會裡造成了,政治的極端化盛行,兩級化對抗盛行,以至於加大了社會中不同立場人群網路中的對抗性,破壞性,暴力性.特別是當這兩種所屬的各自網路都是不平衡系統時這種情況會更嚴重,所位的不平衡系統是指除了中心節點外,其他節點之間彼此無連結,這造成了一個極端化的政治人物或媒體只要能掌控該子網絡的中心度,就能掌控該自網路所有節點的行為,思想,與為所欲為.而子網路節點間因為德格魯特模式會產生兩種傳播效應,一是自我回聲的影響,回聲就是透過旁人節點加強自己原有觀點意識形態的力量,另外一個就是集體係數,就是整個子網路都是具有同溫層思想的人,以至於別人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加強自我原有的觀點,這就是同溫層同質化所造成的完全將僵固思維的個體節點.

    而加劇人類網路同質化,極端化,對抗化,僵固化的一種因子就是新出現的網際網路.不論是社群軟體,或是新的自媒體.或是任何一種你能使用到的軟體.它的網路節購自始就屬於不平衡網路.以臉書為例,一個人能夠很直觀的看出的某人的網路節點上每一個朋友的同質化,與他們所接收的某個中心度媒體或政黨或來自朋友的同溫層觀點,德格魯特效應傳播.這種新的技術加劇了世界的分裂與對抗,民粹,脫歐,上街抗議,比起那些冠冕堂皇的編輯或名人,媒體效應,同質性與同溫層才是實際運作達成分化的根本原因.身在其中的人,特別是已經深入某子網路的人,容易收羊群效應的影響,形成有聚集的網路,而產生集體迷失,集體行動,集體思維的可能.相對的離開這種聚集網路的人則相比較為獨立,思想不受他人影響,沒有跟隨大眾喜好的特色.集體性的網路可以創造彼此間的信任,對於個人來說可以在職涯生活面有所加持,但也因為關係太近,容易產生惰性,與貪腐的可能.就世界來說,技術進步將持續地改造我們的社會,也改造人類網路,網際網路並不是第一次,只是它的效果是最突出的.在社會的演變中,更稠密的網路,更多的同質性,更強的兩極化,更快的訊息擴散與傳染,因此即使是結構相同,人際網路的改變也可能給傳染,社會固化,極端化帶來深遠影響.

   一如貿易網路能夠讓過去70年的戰爭大幅降低,比起而戰之前的少數國家的聯盟關係帶來和平的不確定感,其實是一種進步.所以作者在最終強調要與同質性帶來副作用做對抗,強化蒐集傳播準確而深入信息的激勵,借助更好的聯通性來改善集體智慧與生產力,而不是讓社會更加分裂,不該讓它一直在集體愚蠢的基礎下執行這德格魯特式的循環.因為,那最終只會造成對抗,暴力,裂解與災難.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