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33298252.jpg

新城市危機:不平等與正在消失的中產階級(The New Urban Crisis: How Our Cities Are Increasing Inequality, Deepening Segregation, and Failing the Middle Class—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Richard Florida)

   這本是談城市化的發展與危機.1800年全球只有一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北京,但是今天全球有超過500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城市,1960年超過1000萬人口城市只有東京與紐約,今天則有28個,預計到了2030年將有40個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而有人預估到世紀末地球上會出現10個人口超過5000萬到1億的超級都市.全球化與現代化讓世界人口的發展逐步朝向都市集中.這便是本書要談的事情,人口都市化帶來的危機.本書所談的新城市危機有兩種,一種是像紐約,東京這種已開發國家商業工業型態的變遷帶來城市人口職業階級移動聚集的不公平狀態,一種是以新興發展中國家如東亞地區等國所發生的農村人往都市集中帶來的經濟無成長的新城市危機.部過這本書在兩個主題上分布並不均勻,九成的內容都在談美國的狀況,即以其主談已開發國家的都市化危機,只有最終留下一章談發展中國家的都市危機,實在有點可惜.

  新城市危機究竟是甚麼?本書以城市不平等的範圍與根源,經濟隔離的程度,紳士化的成因與規模,超級富豪居住的城市與社區,初創科技公司聚集給城市帶來的挑戰,以及城市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對於藝術與音樂創造力的壓抑,各種因素結合了社會學家對於集中貧困的腐蝕效用的觀點結合起來,劃出了社區與階層的分化地圖,探索貧困郊區與經濟危機的發展.這邊的新城市危機不同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發生的舊城市危機.舊城市危機被定義為城市喪失經濟職能,城市經濟被架空的危機.這是因為去工業化與白人帶量遷徙的影響,使得城市中心逐漸被掏空,城市學家以"甜甜圈中間的洞"來形容舊城市危機.因為核心產業的遷出,籌城市成了長期的貧困聚集地,住宅區逐漸衰弱,暴力犯罪事件攀升,毒品氾濫,青少年懷孕與嬰兒早夭等問題激增,城市陷入經濟衰退,稅收不斷減少,越來越依賴於國家經濟資助.相比之下新城市危機的影響範圍更廣,貧富差距擴大與房價飆升等典型問題其實只存在如紐約,倫敦,究竟山等大城市,而一些因為工業衰弱退出的鐵鏽地帶城市如底特律,匹茲堡與一些依靠旅遊地產而沒有其他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的戴陽地帶城市休士頓,聖安東尼等也深受其害,新城市危機的的其他主要問題包括,經濟與種族分化,空間不平等與長期貧困等,而且不僅在城市本身,與其相鄰的郊區也同樣受到影響,因五新城市危機不單是城市危機,也是郊區危機,是整個資本主義的危機,反過來說它也是經濟部均衡下的一種實體城市樣貌的改變與呈現..

   新城市危機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少數的超級城市,紐約,香港,倫敦,洛杉磯及高科技與知識中心如舊金山灣區,華盛頓,波士頓與世界其他地方城市之間不斷擴大的經濟差距.超級城市和地區坐擁全球絕大多數高價值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初創公司與人才.並吸引了多數的高科技風險投資者.贏者全拿的狀態藉由城市化在不同城市之間創造了不平等.,相對於這些超級城市,其他城市在去工業化的衝擊下桑失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於是便與超級城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其次是超級城市成功給自身帶來的危機,使它們普遍面臨房價不段攀高,以及不平等不斷升級的問題,在這樣的城市裡紳士化已經演變成一種富豪統治主義,他們購置高端房產是為了投資而非居住,使得社區變得死氣沉沉,因此最有活力與創造力的城市社區成了專供富豪彰顯身分的工具.而被迫離開城市的可能是不得志的音樂人,畫家等創意人才,而即使條件良好的知識型工作者也發現高昂的房價將耗盡他們所有的積蓄,也需擔心後代買不起房子.而直接承擔這種經濟後果的是藍領與服務業工作者,這些人會被直接趕出超級城市,而一些從事公共服務為主的人如教師,護士,警察,消防員則會被迫將居住地遷離市中心,因為他們無力支撐居聚在工作地附近的生活成本.而這也直接造成了第三種現象,就是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社會與階級分化,我們前面說過舊城市危機是"甜甜圈中的洞",那新城市危機的特徵呢?就是"消失的中產階級",從經做為美國實體化生的中產階級與社會都不段在萎縮.,由1970年代的65%降到2012年的40%,新世紀以來90%的都市中產階級人口都出現衰退,"窮城市富郊區"的社會階層劃分已經過時,取而代之是一種"拼布城市",極小片富人社區與大片貧困區交織,同時存在於城市與郊區中.隨著以上這種拼布城市得出現,造成的是日益惡化的郊區問題.貧窮,高攀的犯罪率,帶來越演越烈的財富分化與種族隔離,新世紀以來的郊區貧困人口增加66%,但是同樣的貧困人口在城裡增加29%,除了少數是由城中遷入者外,大多數郊區的貧困人口都是原來居住於當地的在地人,由於失業或房價上漲使得原本的中產跌落到貧困階層.第五個現象則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因為他們透過這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現象樂觀的相信城市化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與壯大中產階級,於是政府鼓勵或民眾自發的往城市移動,但是隨著城市經濟進程發展,城市化與生活水準的關聯被割裂了,當經濟發展持續成長轉緩後,生活的擁擠與空間不足等就會浮現出來,甚至於出現無經濟成長的城市化危機.

    而要解決城市化危機,作者提出了七個方向.而這七個方向的主要目在創造聚集力的良性發展,讓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與公共設施的利用率上升.這其中包括改革區域法規,建築規範以及稅收政策,讓人口聚集的效應惠及所有人.同時加大基建投資,提高人口密度並強化聚類作用,限制昂貴且低效的城市無計畫擴張.在城市中心地區建造更多廉租房.將低收入的服務業做轉換為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崗位,擴大中產階級群體.通過對人和地區的投資集中貧困問題.幫助發展中國家中城市化高速度發展地區購艦更繁榮的城市.授權社區和當地官員發展本地經濟,應對新城市危機.作者Florida這七個建議雖然很美好,但根本上仍是一個根本問題下所衍生的來的,,那就是"經濟",畢竟不論是"甜甜圈中的洞"或是"拼布城市"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中產階級的退出或遷移,而要讓中產階級能夠在原來地方的居住生活,單靠土地發展區分與法規是不夠的,因為根本問題沒有獲得改善解決,新城市的危機就只會惡化.但是全球化產生的工作替代性並不可能單靠政治人物試圖以強制性來取代市場性耨購改變的.所以對於作者的樂觀,個人還是相對抱持懷疑.但是,對於城市的改造讓更多的廉租房與聚落效應,卻是地方政府能夠做的,比如舊物舊聚落與社區的改建,過去是由政府徵收土地後與建商合作,往往有剝奪平民資產轉予資本家的嫌疑,也無意間將中產階級趕出市中心的一種不佳的策略,若政府能改變思維,與其為了省錢而有圖利建商土地開法者的嫌疑,還不如出錢變成另一個投資資金者與原住戶合作改建開發成新屋,這樣主原住戶能夠因為環境改變而有了新房,新環境,政府也可以透過出錢的比例獲得新房屋的分配,這些政府獲得的部分可以出租成公宅或出售給一般民眾,且若能透過獎勵容積與建蔽率來提高政府所分成的屋舍,這樣便能讓都市更新化中產生的新屋社區聚集度提高,也才能達到解決危機的可能,至於改善經濟結構,其實連作者也知道Larry summers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說法,顯然他對於來全球經濟的發展類似於前面辜朝明書中所提出的看法,這樣一來對於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危機就很難有解,但是對於開發中國家的新城市而言,卻反而是一個機會,因為低成長或停滯對於勞力成本低的國家影響較不明顯,仍有許多改善的生活與成績機能的可能,逐漸進入城市中的農村人仍然對進入城市改善生活的可能抱著希望.

  這一本表面上是談新城市危機,實際上反映的也是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只是這裡不全將這種負面影響的改善責任全放在中央政府,而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對於美國的問題談了許多,但是關於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卻只有一章,顯然書籍在此有缺憾,加上個人以為書籍論述過度樂觀,期許與論點顯然與現實的城市發展方向或政治勢力起伏並不相同.這是值得更近一步探討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