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5).jpg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The Narrow Corridor: States, Societies, and the Fate of Liberty,Daron Acemoglu & James A. Robinson)

   西元1347到1352年間爆發黑死病,歐洲人口三分之一死亡,人口崩盤造成勞力短缺,原有的農奴勞動力拒絕再依照領主強制的條件工作,開始反對領主與傳統規範,反抗封建制度壓迫,在英國他們向亨利二世提出修改法令的要求,隨著這股勢力的發展一直到1400年左右,封建制度逐漸地在歐洲崩解,傳統社會規範的角色也陸續的被國家的法律取代,增強的社會的力量讓英國國家力量也有了向上發展的可能.但在東歐的阿爾巴尼亞,蒙特內哥羅卻沒有同樣的發展,對抗奧圖曼戰爭的需要,與部族間的攻伐,他們並沒有就此解放規範牢籠而形成強大的國家力量,而始終處於幾個部族不相服的混亂狀態.這便是國家的力量與社會力量間兩種力量的發展因為當下不同的狀態變化而有了不同的國家發展的路徑與結果,其中的差別是有的國家走向自由的窄廊,國家高度發展,有的沒有,依舊處於無國家狀態或專制狀態.這就是本書探索的重心,探索社會與國家兩種力量的關係,與影響這些力量關係的經濟,人口,政治,制度等因素.

   Leviathan,在這本書裡中翻成"巨靈",而17世紀霍布斯以此為名的書,中文版以音譯翻成"利維坦",這原是從聖經裡找來的字眼,象徵強大的怪獸,或海怪."利維坦"跟這本"自由的窄廊"都以此詞代表國家的力量."自由的窄廊"是以大歷史的角度來談國家的力量(巨靈,利維坦)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影響.缺乏巨靈保障,個人將受欺凌,隨時面對混亂暴力的侵擾,但毫無節制強大的巨靈,雖能提供保護卻也讓人民因高壓統治下鎮日惶惶不安.作者從大歷史中探索得出,一個合宜的受到制約的巨靈,能讓人民既受它保護又不致全然被它力量壓制的"自由通道"其實是非常狹窄(下圖向右上方發展的窄瓶區即是),這便是自由的窄廊,社會的力量與國家的力量既要共同發展,又要彼此牽制,才能停留在窄廊中,只要這層關係失衡,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就有遠離自由的可能.

   以大歷史結構來探索人類社會某個面向包括經濟,政治,生存上問題的書籍不少,甚麼大歷史,大命運是這兩年流行的排行榜書籍,這種書的優點是你能看到許多歷史上的例子與說法來導引思維,缺點是不精確無法驗證,只是某個模糊概念,是平常人都能有的模糊概念,論述也許犀利,但從觀點來看談不上特別.比如我認為傅柯從法國監獄的樣式就能看出未來人類社會處於某種全面性監控的聯想,比起看到到處林立的網路與監視器才能推出同等想像實在高明太多,後者就是我們這種平凡人思維,而大歷史推論偶爾還會被打臉.具代表性的有法蘭西斯.福山,個人之前已經看過了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那是一本他對於自己在1990寫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中大膽推論"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已經贏得人類社會制度戰爭的優勝,從此將定位於一尊.哪知道後來有中國崛起,他必須因此修正而有了大歷史敘述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而後又出現席捲各地的民粹主義,他又得再修正.不過這還算好的.起碼知道修正.讚嘆過哈拉瑞大罵宗教主義與國族主義愚蠢的讀者或文人可能闔上書本走到戶外反身就在推動國族主義與宗教主義者大有人在.

   因此,這本"自由的窄廊"雖是敘述了許多案例,從城邦的希臘,部落的非洲,跳島的夏威夷,到義大利城市,沙漠的中東,把各種曾出現過的統治決策與統治權力形式的興衰都拿來談論一番,目的是為了導出一個合宜的"自由窄廊"才是有利國家發展的方向的推論.但是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已經在"自由"這個主題,雖然都是瞄準"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書籍花上不少時間,所以可能還算清楚的知道作者每一個章節故事主題,不過是曾經閱讀過關於形成自由主義或自由主題的相關各種面向的發揮與故事化.雖然如此,但我以為作者提出這個"自由的窄廊"的觀點值得思考,特別是自以為已經是高人一等開放民主的國家,其實可能沒發覺自身還處在走廊之外,而且可能是處於下圖中往左上的那條路徑中,只不過因為專制中國走得更上方,而你在此條路徑上比較下方的位置而已,或是正由自由的窄廊往外走出,因為要長期保持在窄廊中不易,所以才有了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但其實都正往遠離"自由窄廊"的路徑上不自知.或者當前雖處於自由的窄廊,但只要有些許的對天災應付不當或人禍戰爭發生便有可能離開這道窄廊,往毫無約制的巨靈或往全無巨靈的區塊移動,這樣的推測,非我直覺性的猜測,在書的中後段便以瑞士,普魯士,蒙特內哥羅為例,說明了這種歷史變化與國家進入或遠離窄廊的各種力量事件造成的結果.

   除此之外,本書前面有三篇學者導讀,第三篇陳嘉銘老師提出的疑問觀點一擊而中,非常值得深思.因為是談自由,對此主題有些許認知的我知道這本書沒有單獨談"個體"的力量,而是將它籠統放進了社會的力量中,這其實與過往談自由主義或自由主題的書籍是不同的,陳嘉銘提出"資本主義激勵各種階段變化,其中經濟精英一直扮演關鍵的角色,它們和自由制度的關係,有時親合,有時競爭對抗.他們持續和國家合作,但是國家有時也必需和它們對抗,以免他們完全宰制國家,形成另一種專制","不受宰制的自由和渴求創造性毀滅的經濟精英,常常有高度緊張關係","經濟精英在高壓,殘酷,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實驗,失敗,和再起,它們對員工,對手和民主政治有高度宰制的慾望,它們崇慕的自由是實驗,混亂,抗拒規則,破壞規則和創新的自由,和這種創造性毀滅自由最相合的是政府低度管制的洛克式不受干預自由,而不是人人有不受宰制的自由,不受宰制的自由需要國家去限制這些經濟精英和他們的企業,可是依據作者的理論,這樣也就限制了創造財富的條件,魚與熊掌顯然不像作者們想得這麼容易兼得.用最簡易的說法,將下圖原有的兩軸分別當成x,y,可以增加一個新變數菁英或個體的力量,放在z軸,那摩這些變數間關係會是如何?圖型或窄廊應該不再是一個向外發散的狀態,而應該是另一種樣子,也許是某種循環或是凸性狀態,同樣的疑問回到本書主題的兩個力量,他們真的呈現這個無止盡向外發散的應對關係嗎?這其實並沒有在書裡進行探索.或者你也可以想出其他的外生變數,而這便是這本書隨後的各種可能所在.

1.jpg

主張沿著自由的窄廊發展是這本書的核心,但只有維持國家的力量與社會的力量兼續發展,並互為制約,才能向上,這兩種力道發展拉扯的過程稱為"紅皇后效應".自由取決不同型態的國家巨靈及其演變,社會是安於一個沒有效率的國家?或締造專制的國家,還是設法打造權力均衡,催生受到制約的國家巨靈和日漸繁榮發展的自由?接靠著這個紅皇后效應.因此作者將影響不同型態國家演變的力量簡化成兩個變數.一個變數是社會規範或稱社會的力量,另一個變數就是國家的力量.大多數的前現代政體一開始時都是從左下方的地方,是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與社會政體.圖中主要有三條路線,一條是社會比國家有力量,能夠阻礙強而有力的中央國家機構出現,這就造成了巨靈不存在的狀況.原因在於一開始時,跟社會中反對政治階級的規範相比,國家與菁英的力量都太薄弱,對權力滑坡表示恐懼.,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會試圖削弱菁英的權力,進而削弱政治階級,類似國家氣氣的實體權力也會被削弱.社會的權力會比國家大,規範的牢籠宰制一切.對應的另一種是國家與菁英權力高於社會力量的初步水準,開始朝著較高的國家權力水準前進,但社會力量無法並進甚至逐步遭到侵蝕,久而久之,專制國家的權力會大到壓倒柔弱的社會,最終導致國家巨靈無法受到約束.而走在窄廊中央的便是受到制約的國家巨靈,只有在其間紅皇后效應才會發動作用,國家和社會間的鬥爭會使雙方力量強化,同時協助雙方為平衡.但是紅皇后效應本質上是危險的,在雙方所有的反應中,一方可能超前,以至於把雙方都拉到走廊之外,力量之間固然需要競爭才能向上,但是雙方都不能試圖互相摧毀或互相驅逐.必須存在妥協空間,對於每一力量的反應都會出現逆反應效應有所理解與諒解,才不至讓紅皇后效應成了零和遊戲陷入失控.因此關於這個自由的窄廊理論作者提出了它的五種內涵.

  1.不能假設所有的國家都會或都能走向同一條路徑.不該預期萬法歸一,即不是所有國家都會進入自由窄廊.

  2.歷史將反映出多變性,過去如此不代表未來如此,即使已經走在自由的窄廊中,卻很容易因一種力量的一時突出而破壞了紅皇后效應,造成退出自由窄廊,所以已在此窄廊中的國家必須隨時對於失衡保持警覺

  3.自由是從一種不能輕易設計的過程中出現的,自由不能事先設計,自由的命運不能靠著巧妙的制衡制度確保,自由窄廊必需依靠社會的動員,警覺與自信心,才能運作成功.

  4.為自由創造條件是一種多面向的過程,涉及衝突與暴力的控制,規範牢籠的破壞,以及國家制度權力與專制的約束.因此一開始即便出現在自由窄廊,也不會立刻獲得自由,一定需要長時間醞釀.

  5.走在自由窄廊內的國家,它的國家能力的發展程度最終會超越專制國家,這是因為在國家與社會的競爭中,會為國家發展提供更多向上的支持,沒有紅皇后效應的專制國家,它的國家發展可能到某個程度就會停滯不再成長向上,但巨靈受制約走在窄廊的國家發展將會持續向上.

    作者在開篇的前兩章便提出了這個"自由窄廊"的內涵,並非全無意義.因為在這本份量十足,有許多的歷史橋段與故事的描寫,目的都在說明政治權力.國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如何消長,演變,或彼此相和對立扞格,除了點出自由的窄廊的條件外,基本上就是這五點內涵與紅皇后效應作用的反覆論述,對我個人而言,許多的國家地區歷史或事件可能很早就熟悉了,因此會覺得這本"巨"著有些太囉嗦,可是想想若沒有那些內容,可能其他讀者缺乏帶入性,這其實是必不可可缺的部分.內文敘述以上圖為準的政治大歷史中,以圖上被分割的區塊中為基準,找到相應地區或國家的歷史發展與政治權力結構間的關係來開展的,等進入每一章後,就會記起開頭所書的五點內涵,只是作者沒像我這樣將它個別列出成條列化,但這五點應該就是這些內容的核心.而"權力意志"放在正式論述的開頭,固然是為了講述巨靈不存在的國家可能存在的不穩定與混亂,在面對某些人可望重新塑造社會,聚積更大政經勢力的權力意志時,巨靈不存在的國家會向政治積極低頭.這種權力意志帶來的轉型,一方面會帶來秩序.但也會引進不受拘束的專制暴政,這是一體兩面.也正是"利維坦"的本質.我個人以為"權力意志"這個詞用的極好,它固然代表者有這個力量才有機會形成一個"利維坦",即國家的力量,但也暗示過度的權力意志不是好事,特別是當權力意志只屬於某個小集團某些少數菁英擁有的狀態下更是危險,爾後雖然不再能見到此詞,卻很清楚知道它在國家權力中的隱藏作用.

2.jpg3.jpg4.jpg

 

   

接著作者便以權力意志為起點開始形成國家力量的例子說起,因為權力意志造成了某種政治階級的傾斜,使得超越部族或部落的權力的國家力量政了檯面,雖然形成了國家力量,卻不意味著處在自由窄廊,特別是剛剛建立的國度更不可能一步踏入.位在走廊之下是豪無巨靈的國度,如印度,位在走廊之上的無節制的巨靈國度,如中國.於是,開始分析這三種國家,當然這是本建築在大歷史敘述下的書籍,以圖上自由窄廊中的歐洲為起點,探索這裡為什麼會出現首先出現讓國家走進自由窄廊的"紅皇后效應".我們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歐洲的自由主義是啟蒙時代甚至到工業革命後才出現的觀念.本書的啜者卻提出了歐洲某些國家之所以能產生紅皇后效應是源於兩大歷史條件處成了.一個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權威與制度,一個是源於北方日耳曼蠻族南下所帶來的部落議政與民主制度.一個因素讓法國英國等留下了專制統治權力下所構築的統治結構與行政制度,形成了構築國家力量的基礎,而由蠻族帶來的部落合議與決策粗略民主習俗則建立制約國家力量的另一端力量,書將這兩種力量合併稱為剪刀的兩端,當它們一起發揮作時,才能產生國家向前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但是紅皇后效應並不是立即性的效果,它在一段長時間的作用下才能浸入到政體或社會的內裡,這便是前面所說的自由窄廊的5個內涵.在敘述上這裡有兩個彎,一個是歐洲境內的比較,形成因素的不同.一個是歐洲與其他地區的比較,在這裡主要是中國與印度.只有那兩把形勢看似粗略的剪刀外,當然還要需要有其他輔佐.在義大利的城市新興的商業力量,銀行,商人的作用是創造這裡開放,較其他地區更為興盛繁榮自由的背景,這種效應擴散至法國,英國,不但使得商業興盛,也因此強化了統治政府的財政結構,減少了橫徵暴斂施加於民的可能,同時加強了社會的力量與國家的力量這雙重的效果.

    這裡有趣的的地方是除了義大利法國外,作者在歐洲商業經濟發展上著墨的不多.但是當他們探索中國歷史從春秋戰國一路講到清朝時,發現除了法家的主張貫穿掌控了整個中國歷史儒家爭槍地位外,酸然傳統上中國統治者喜歡自稱是儒家的信仰者,但是反映到實際的統治作為上,嚴刑立法的控制手段仍不可免,同時因為缺乏科學,管理的思維,科舉取士的人才並不能勝任需要專業的官僚與制度設計,因此往往形成兩種經濟財政上的循環,因為大量的官營與特許權經營,一方面造成財政與經濟效率效能不彰,又容易形成賄絡貪腐.以至於經濟發展上始終不能達到一個高水準,科技的應用通常只是為了探索性的嘗試,並沒有能落實或應用到生活與進一步發展,以致在北宋達到頂峰後就逐步沒落.沒有了歐洲那種經濟的資本主義與缺少科技誘發的工業革命,因此中國始終沒卻少社會的力量而因此從未進入自由的窄廊.而印度就不同了,宗教的影響始終纏著它,種性制度產生了僵化的階級關係,不論事就是國家的力量,乃至社會的力量都受到削弱,但它們還經過英國的殖民,所以雖然這兩種力量的薄弱可能讓它們陷入"紙糊的國家"型態,但是殖民者帶進的官僚體制與經濟尚能在基本的運作中被承襲,而反殖民者菁英統治者也沒有採取專制或獨裁性的手段.因此雖然它也沒有進入自由的窄廊,也沒有落入紙糊的國家型態,但卻是一個弱化國家下受到強烈傳統社會規範的國度,這是一種關於"紅皇后毀壞"的狀態,因為國家與社會二種力量不能發揮向上互相刺激增進發展的力量,而相對於紅皇后毀壞,還另有一種"紅皇后失控"的國家狀態,這事後話.作者在歐洲透過剪刀力量可能進入窄廊德國度裡,仍然找到了許多因為外在因素的變動而有了不同結果的巨靈狀態,比如以戰爭為主導,在瑞士為了脫離周邊國家的挾制,而走向了"自由的窄廊",但是普魯士是戰爭控制了國家,而形成專制的巨靈,而蒙特內哥羅則奏向了無巨靈的國度.而在中南美洲也摻生了哥斯大黎加與瓜地馬拉的不同,前者曾經邁入自由的窄廊,後者則是一個無巨靈的鶻度.這些ㄉ是各國所在的地理環境與它對區域性關係的互動或對抗而產生的.

   雖然無巨靈國家,受制約巨靈國家,於毫無制約存在的巨靈國家是最常見的三種型態,其中只有受到制約的巨靈國度有可能走進自由的窄廊,但這三種之外,這本書另有寫著從這三種型態中稍微些許條件改變而形成了特殊的國家型態.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紙糊國家",或稱紙老虎巨靈.另外一種是由下而上的專制巨靈.個人反而覺得這兩種國家才是今日世界必須關注的重點,因為民粹主義興起,造成很多國家正往由下往上的專制國家的路徑前進.

   紙糊的國家是以過去歐洲國家殖民地轉獨立後的中美洲,非洲等國家為大宗.與印度這種受制於傳統規範的殖民新興國度不同,印度起碼還能維持一個基本的國家運作體制,與社會的規範力量運作,只是因為傳統的力量太強壓制了國家力量的發展,紙糊的國家以阿根廷為例,作者形容這類國家"穿著西裝的猩猩".它有一個表面能運作的國家體制,但無效率,政府機構冗員充斥,而這些冗員都是用來贈與或賄絡統治者的近親或鐵桿者支持者的工具.因此國家財政養著大批近親,國營機構也被主政者的親信或親族把持,但這些國家並非不民主,起碼表面上有著普選制度,但它其實仍是屬於一個半專制的國度,除了統治近親佔有了大多數資源外,其他的人民與政府似乎並不生活在同一空間中,統治者害怕國家力量的過於強化會引來群眾效應的爆發,因此寧可讓國家擺爛,這樣自己的權力沒有受威脅的可能,國家基礎建設差以致人民不容易串連成通氣而成為強大的社會力量,更遑論反對統治者,所以弱勢的社會力量與弱勢的國家力量自然讓國家發展停滯不前,阿根廷,委內瑞拉,瓜地馬拉都是這一類的代表.而紙糊的國家之外,還有另一種型態的國家,這種國家的出現是基於紅皇后效應的失效.做者直到了這部分才首次的談到了紅皇后作用除了國家社會兩個力量互相追逐又彼此扶助向上的可能外的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兩種力量互不相讓,互相毀滅,以至於造成紅皇后作用的失效.在書中用了三個例子,威瑪共和國變成納粹法西斯,智利的皮諾契特,與中世紀義大利自治市的毀壞.這類國家的形成有表面現象,那就是"民粹主義",當然它也有深層面的原因,那就是榨取式經濟體制,與全球化作用的結果,而這又回到了自由主義常談也常被批評的部分,就是關於經濟的發展與分配的問題,這其實才是本書作者最後結論所探索的,也是前面陳嘉銘老師提出疑問的深層內涵.就是魚與熊掌真的能如民主式經濟主張者說的那麼容易嗎?.

5.jpg6.jpg

   以中世紀的義大利自治市為例,剛開始的民主式發展似乎能帶起商業的興盛,但是城市裡的統治階層菁英仍擁有他們屬於地方的領主的封建勢力,隨著商業力量帶來的壓力,地主與農奴間的對抗加深,無法取得權利的底層人就會擁護一個敢於聲稱能維護他們權利的人,於是一個有心思的獨裁者就能藉此上位,他使用讓這些底層人認同的語言與價值觀念,來挑戰自治市既有統治者的權力,等到領主或統治菁英的權力被消滅,自治市崩解,這個獨裁者就回過頭來對付他原先的支持者,剝奪它們原先預期可能取得的權利.以上的場景極度熟悉,納粹在爭取青年人與中產階級持時用過,我們近年看到的在南美在西歐等少數政黨所興起的民粹主義取得政權用的就是類似模式.這種種由下而上成形成的專制國家,首先會創造出兩極化的對抗,通常就是以統治菁英與底層人士間的對立,他們喜好採用極端式的宣傳方式或語言,甚至可以將左右兩派政治觀點的對抗轉化為式"愛國"與"全球化"的對抗,這樣便能將階級與分配問題變成"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問題,把哪一個主張某種經濟觀點的人轉化成"不愛國"的人,而已他們自己主張的政治經濟觀點來代表"愛國",這便創造了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倆著的對抗,形成"零和紅皇后"效應.就是書中所說的紅皇后失效的國家,也自然成為一個新的專制國家,或是從自由的窄廊離開.

   關於紙糊國家與紅皇后失效的國家間存在著一個共同元素,那就是社會的"動員效應".在紙糊的國家中,那些終身總統或執政最怕的就是社會的動員效應,所以他們任國家力量呈現弱勢,基礎設施殘破,大多數都得不到國家的照拂,只有執政者的擁護人才能在政府機構裡掛一個領薪水卻不做事的職務.而紅皇后失效產生的由下而上形成的專制國家,靠的就是動員效用上位,讓社會的底層或中產為其所用來對抗菁英執政.沒了紅皇后效應,國家自然就離開自由的窄廊.而前面提過兩種巨靈國家,分別位在自由窄廊之外,不存在巨靈的國家只要能擴張他的國家力量,而未受制約巨靈的國家則要發展他的社會力量,紙糊的國家則要同時加強國家的力量與發展社會的力量,則三者皆能有機進入自由的窄廊.但是紅皇后失效的國家該如何做呢?這是一個艱深的問題,書裡在最終段的部分才指出窄廊是可以放寬的,也就是透過自由窄廊的放寬讓已在其間的國家不會被推離.而放寬自由窄廊的方式包刮降低減少強制性勞動者,全球化,與加強深度的國際關係,透過經濟結構與勞動環境改變,或是透過國際機構的監督來讓自由的窄廊變寬,這樣紅皇后效應的衝突就有比較寬的容忍空間與時間來形成正向發展而非零和抵銷.而這裡也終於引出了關於自由論點的主軸核心,經濟發展,個人權利,與國家力量間的關係.

   於是關於自由論點最常被人引述的人物,海耶克,終於上場了.作者引述他的論點表面上是要同意他多數對於自由的觀點,對專制的警戒,所謂的"到奴役之路",但我個人認為實際上是為了推出瑞典這個答案,主要是關於強大的國家力量可能對於個人權利與社會力量的限制,以至於國家涉入個人生活需要什麼程度,海耶克一向是趨於保守謹慎的論點.但作者以重大事件為主題切入,比如全球金融風暴,或是911的國際恐怖活動來提出國家的力量與權力必需介入比過去更多,更加以"保護"個人與社會,或是從公平的觀點來切入如財富分破問題需要由國家介入,由此得出過張國家力量的必要性,然後為了管制這種可能之惡,他提出只要能擴張自由的窄廊,透過加強社會力量監控的紅皇后效應,這樣就能既滿足人民的安全保障,財富均等,公平發展,人生目標下,又能讓國家始終處於自由的窄廊中,所以書以瑞典,北歐等國家模式做為標竿,認為這是走入自由窄廊中的國家未來應該能夠達到的目標..

   這本書內容繁多,但是原則探討巨靈的兩種力量關係就在那張自由的窄廊圖中做各種位置變化與力度調整.敘述的國家歷史不少,對我來說有些內容是重複的,我基本上認為是本簡化論述的書籍,畢竟關於於自由的定義,甚至對自由窄廊裡的自由究竟是否等同於"個人取得自由"抱著疑問.但原則上還算認同這透過兩種力度的說明方式,起碼一般的讀者能夠就此理解產生更進一步的思考.至於瑞典,北歐就是理想的型態,個人是持以懷疑的.過於簡化的均等主義與菁英主義的對立並不是這個世界運作的真相,所以我前面才說陳嘉銘老師導讀中的那些話是一擊而中,創新這種東西有創造性,但明顯也有殘酷性.從事投資或投機可能贏者全拿,但是輸家往往就此沉淪輸掉一生,這便是明顯的殘酷性.顯然創新與均等主義間有明顯的扞格,而這已經有好多人寫過好多書籍一再辯論而不得的答案.所以只能說贊同這本書的論述粗論語自由窄廊的觀點.但是,這也僅是一種面向,可能並非是終極的答案.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