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3354023.jpg

徬徨少年時(Demian: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Hermann Hesse)

    "我只是嘗試著過自己要的生活而已.為何如此艱難呢".小說開頭的第一句,是真正的核心,但艱難遠超想像.

    基本上大家都把這本當成青少年成長小說,但是,個人其實中段以後就發現一些異樣,似乎刻意的脫離主軸,並不符合他前頭寫實的風貌,直到看到最後一篇結尾,主角人物談到"夢"這個現象時,才約略想到小說中裡的一些情節如對友人母親的應對似乎有戀母情結暗示,或是青少年性慾暗示,才突然想到這小說似乎與作者的生平有關,雖然未必能到完全投射成作者自傳式的描述,但絕對與他的經歷有關,個人以為這是以自身的意識與潛意識間的對抗歷程來做為主角的小說.

    赫塞在寫出這本小說當時正面臨著高度精神打擊壓力,精神崩潰,以現代的說法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在1916年關於當代精神病學的研究已經有所進展開創,於是赫塞便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同時閱讀佛洛依德與榮格等人的作品.當時的赫塞因為鄉愁等作品出版早有文名在外,但這本"少年徬徨時"卻未以本名,而以辛克萊(sinclairs)的筆名出版.而這本小說裡的主角就叫辛克萊,但德文書名翻成中文便是"德米安:辛克萊的青少年時光".也就是德米安才應該是本書的主述,但是書中的第一人稱卻是辛克萊,德米安在小說中只是辛克萊年少時遇到的一個啟發他的人,而後兩人分別多年後又重逢.但我們在文本中發現德米安曾經不只一次暗示辛克萊,雖然兩人未必能時時相見,只要辛克萊專心致力的冥想到他,他便會知道,也會自動的來找他,另外的夏娃夫人也有類似的語言,而後都果然實踐.這裡沒有鬼魅,更不是現實魔幻文學(寫作當時1916年應該還沒這種作品),我唯一能合理解釋的就是辛克萊其實就是德米安,德米安是辛克萊潛意識中的一部分,而夏娃夫人則是潛意識的另一部分,而夏娃夫人是德米安的母親,則是潛意識裡根據生命年齡成長需求的不同階段而來的潛意識.這樣或許就能解釋這本小說了.也符合作者生平遭遇,意識與潛意識的對抗,若就外顯來看,我們看到精神病患的自言自語便是這種徵象,加上讀者應該能從結尾敘述第一次大戰發生,德米安與辛克萊都因在戰地受傷進了同一家醫院,來想到戰爭對於人類精神的摧殘與肉體的傷害的聯想,既然受肉體傷害要進醫院,精神傷害業也當如此,更反映德米安與辛克萊的物理上的一體性,與生活中的同一性,所以我這個想法雖然是大膽獨特,應該再無其他人會如此猜想,但個人並不會自覺有任何不妥.

     故事結構簡單,辛克萊是一個幸福家庭孩子,父母事業有成家庭和睦,但有一天辛克萊跟著同儕正在比賽吹年唬爛,辛克萊吹噓自己如何偷了果園上好的蘋果.但這個吹噓被一個叫法蘭茲.克洛莫的大孩子當成把柄威脅他,要辛克萊必須給他錢,否則要去告發他.從此後,辛克萊就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他一方面要在家中隨時留心蒐集有沒有父母不小心遺留落下的錢幣,一方面還擔心克洛莫需索無度經常不經意地出現帶來的壓力.這樣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 有一天出現了一位叫特米安的人,他發現了辛克萊的不安與秘密,於是他動手他幫助辛克萊,從此克洛莫沒有再出現了.而德米安鈽彈救了辛克萊的日子,還開導了他的生活,要他認識生活裡除了家庭外的其他許多面向,除了善良外的其他許多現實殘酷與罪惡.透過聖經,該隱的故事,認識到兩個世界,雖然多數的人都以為兩個世界是善惡二元論,或是物質與精神二元論,但我以為所謂的兩個世界正是我前面說的"意識"與"潛意識"兩個世界,而唯有這樣才能解釋本書裡所有的可能.由於特米安的出現,辛克來回歸了過往得正常生活,也開始了對兩個世界的探索,逐漸的他自覺與外在環境的世界,或者集體行動的團體格格不如,不能融入.慢慢地它越來越孤獨,特別是到了外地就讀大學之後,這種格格不入非但未曾稍退,甚至更為加深,因為深層的慾念不段的來試探他,外在的環境不停瘩引誘他,比如夏娃夫人,'夏娃"不就代表著誘惑,能夠引起慾念,同時她的年紀與朋友母親的角色,不亦隱藏著亂論,戀母,與最終情慾的內涵,而這個孤獨的辛克來便是逐漸地由意識轉為潛意識的自我,並在兩種力量的拉扯下不斷了遊走於兩邊,.

     如果"鄉愁"是赫塞來探索"我是誰"這個問哉.我們能從行文中看出這個"我"是相對於世間,相對於社會,家庭,家族,村落,相對於山川風月.相對於自身以外的一切,這個我是從外觀之的"我".而"徬徨少年時"所試圖發掘的仍是"我".它試圖以問"我'究竟是哪個"我",而這正是整篇的關竅.他的探索是從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而起,所謂的有意識是被家庭社會學校等外環境,在那樣的環境裡,他看似如此幸福,但是這種有意識的我只是尚未嚐到開啟,克洛莫的出現是一把鑰匙,讓辛克來的潛意識活動外顯了,懼怕,吹噓,偷盜,種種行為上的我,與那個在家庭中扮演的好兒子的意識我首次出現了對決.這並不是甚麼一般以為的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它只是在呈現,那個我,才是真我,我必須是哪個"我"?!是以才回連結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或榮格的心理學,才會有本我,自我.超我那些區分的可能,所以"徬徨少年時"就是潛意識的覺醒與意識我的對抗,戰鬥,互相消滅,到最終學到這個我彼此接納,衝突卻又和平共處,形成一個完整的"我",但是這種我之間的戰鬥或和平並非一片坦途,人們可能終生都處在這兩個我彼此對立扞格完全不容協調的時間裡.而這裡頭越是潛意識覺醒的人,越能感到另一個"我"存在的人,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將越是困難與多苦痛.因為兩個我不能併融,或並容,結果就是"病容',將會有嚴重的身心問題,就是所謂的精神病患者,也就是赫塞自身的遭遇,潛意識完全佔據了身體,相對的完全由意識控制的身體,猶如社會中的一部人體機器,根本連"我"都不存在,只是當事人往往不自覺,因為它的潛意識已經完全遭社會化給征服了,是以小說是要找到那個潛意識裡的我將它安放在意識裡的我中,自然路途遠比作者想像的要困難多了.正如小說開頭所說"我只是嘗試著過自己要的生活而已.為何如此艱難呢".正是因為辛克來的天性敏感,內向,它才能深刻的輩自我的潛意識所操控,他自覺的要試圖對抗它,從在家鄉時期遭克洛莫的威脅覺醒,甚至到外地求學發現知識社會對自己的困境無協助做用,小說裡的性慾覺醒,戀母情結暗示都正是榮格或佛洛伊德探索精神分析課題的內容.佛洛伊德以為潛意識的大部分內容是性慾,特別是不見容於世的性慾,如亂倫,而亂倫禁忌是人異於禽獸,而建立社會倫常的前提,因此,理性與文化的發展注定壓抑亂倫衝動,但佛洛伊德認為亂倫禁忌是文明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原型,從這裡赫塞藉著管風琴音樂,藉著圖騰,藉著女性畫像的方式來開啟辛克來的這些潛意識行為,只是不知是不是礙於其他原因,寫得其實相對隱晦,因此我並太不認同外界普遍的以通俗化的"尋找自我"來為小說作解,因為一般人口頭上表示的"尋找自我"的裡"自我"其實一種社會化的,理性的,有意識的那個"自我",而不是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上用的那個"自我",那個反而接近於潛意識裡的自我.它們根本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若說這裡有相關的便是,赫塞期待辛克來能與德米安真正的彼此認識與互相理解,長期共處,而非只有打坐,冥想時刻才能互相感應,彼此找到.這便是榮格所稱自我的同一性.

    探索通向自我之路,平和內心的碰撞和力量,最終實現超然物外般的精神頓悟是似乎才是赫塞小說的主軸.,但思索自我時難免會經歷自我同一性危機.我是誰?在他人眼中我又是誰?在整個世界的眼中我又是誰?何處是我的價值坐標,是什麽令我與眾不同,又有什麽地方與他人相同?已然過去的時光中成就了怎樣的一個我?我又想成為怎樣的人?未來何去何從,我的內心對哪個群體懷有歸屬感?我有自我同一感嗎?何時又在困惑,所有這一切,都源於個體對自我同一性的設想和體驗.人在自己的一生當中,可以改變很多,然而卻永遠還是原來的自己,隨著時間與環境改變自我同一性會不斷更新變化,在各種領域不斷拓展,其實榮格在研究自我同一性時發現人類很多問題的解決,是通過激發人的自然發展趨勢,以使其成長並獲得駕駛問題的能力.然後他就可以從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種自然發展趨勢最終成為一種持續終身的人格磨練,目的就在於一步步演繹真實的自我,越來越率真,越來越自我,情感與行動上越來越協調一致.個體在這過程中越來越有自我和自主權.當遇到問題時,個體會先有意識地對權威,規範,角色以及集體意識做出反思,這便是辛克來遭遇克洛莫這個問題人物時的所有表現.而後就是擺囉意識我的糾纏,因為正是這些這些理性規範,意識我之間的衝突使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一直重複這樣的過程,堅持不懈地叩問自己與潛意識,他人,周圍環境的關係.因而想要成為一個完全的我,和諧的將意識潛意識將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而最理想的狀況是正走向通向這樣和諧的道路上.即便我們知道已經踏上這條路,但還會時不時停下腳步.但這一過程會使生命變得有意義,它充滿了意識與潛意識的持續交鋒,而這種交鋒在人際交往的模式與張力中體現出來.人們必須承受這種對立. 

    自我同一性在漫長人生中的形成與發展,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遲早面對的問題.所有人都經歷過自我感知,而且每當感受不到自我的時候就會陷入痛苦和迷茫,這也意味著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為我們證實這些獨特的感受.辛克萊在10來歲左右覺醒的潛意識,年紀太小又不成熟,加上這種潛意識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直到德米安的出現,進入他的生活,辛克萊才開始走上了思索自我同一性的道路,進而引出了一次次關於自我同一性的困惑,經歷了一次次自我同一性危機.直到辛克萊注意到自己從一個孩子變成了有鬍子的成年人,意識到自己的個子雖長了不少.意識到自己身形變了,但其實又沒變;既有延續相承的地方,也有脫胎換骨的痕跡,這時自我的感覺便凸顯出來,我們仍是我們,但跟以前相比已經不一樣了."我"的疊加雖然仍是"我",但卻離那個"我"越來越遠.直到辛克來遠離了人群聽從了他的"我", 當自我與他人,自我與周遭世界的差異赫然顯現時,自我的本質就會被突然照亮,那個獨一無二的自我會變得清晰,讓我看到它,感受它,瞥見自己的真實面貌.同時,那些不屬於我的,我們一度“拿來當作自我的,被外界強加於自我的東西也會顯露無疑.於是我們知道"我"和別人擁有部分共同的立場和情感,但我也是永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本"徬徨徬徨時"固然可依那些名人推薦所寫的是"世俗理性"的"自我"成長故事來看,但是我以為這裡的"自我",並不是通俗認為的那個,而是深受精神病困擾,那個可能精神分裂中的作者所發掘的另一個"自我",透過這個自我也能回饋到前一個自我,而有了這本玄幻,又似任性的人物與故事,但它說的騎士自我的"韌性"戰鬥帶來的苦痛,但我們無從逃避,只有亮劍.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