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Thumbnail (19).jpg

 

奧古斯都(Augustus,John Williams)

   "奧古斯都"是本歷史小說.這是小說無誤,但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以他為主角的小說自然不能任作者隨意想像,畢竟有史實擺在那裏對照,若純粹依據歷史來寫,又何必多此一舉,寫本傳記就是了,小說以此人為題的難度是可見的.目前存世關於奧古斯都或屋大維的故事,傳記或軼聞書寫的不知有多少.錦上添花,狗尾續貂似乎都沒有必要,因此想寫出意在言外的東西才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躬謙下士時,設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小說想說的是這個吧.當然美國人想法還是現代多元一些,沒有上面這首打油詩這麼黑白分明,只是被短期幻象虛掩,它想呈現的更進一步,就是善惡,好壞,單純詭詐,機敏愚笨這些狀態元素都是相互交錯彼此相容,既非絕對,也非全部一元化的在某個人或某件事上呈現,每個人都存在這些相互對立或衝突的性格元素中的部分.而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奧古斯都',要如何呈現他的多面?!.John Williams的做法是利用許多主角之外的"我"來敘述這個人物.在一篇長篇小說使用多個"我"的第一人稱看來玄奇,其實可以這樣設想,假設你想寫本關於"奧古斯都"的傳記或歷史小說,必然會蒐集許多文字資料,然後透過閱讀將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內化成自己所有後再動筆.Williams就是利用了這樣的機制,他假設自己蒐集許多有關奧古斯都的文字資料,包括他父母朋友與他之間的信件,他的部屬與朋友生前的日記,他的政敵之間彼此的書信,與他共同經歷政權爭奪過程的夥的回憶錄,元老院會議紀錄,"羅馬史"作者李維與回憶錄作者間的往來書信,甚至行政命令,財務資料,軍令,政令,這些信件,日記,回憶,會議記錄等都是第一人稱的文件.於是他巧妙的將這些假設性的文件依序排列,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關於敘述"奧古斯都"生平為主的歷史小說.也就是他假設這小說是建立將原材料拼貼而成,當然,這裡頭所謂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等原材料仍是作者自己杜撰出來的,作者揣摩了這些文件可能的呈現方式搭上了"它"門的主人公口吻與心理.但是寫出這些文字的"我",這些第一人稱都是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人物,歷史小說倚靠歷史人物的敘述語氣與角色心理,假托虛作的信函,日記,回憶錄,寫出另一種意象.

   這樣的形式並非單純的花架取巧,或做無聊之事.比如一封開篇寫著"馬克.安東尼致布魯斯圖"的信件,也許內文只是帶著試探意味的意見,或局勢分析上的建議溝通,但布魯圖斯涉嫌與元老院的人士共同謀劃暗殺凱薩,馬克.安東尼是在凱撒死後手握大權者欲與凱薩指定的繼承人屋大維一爭統治地位者,但一封私下往來的信件難道不能令人聯想他是否也參與了行刺凱薩的陰謀事件?!.這種本來在史冊的敘述中就不清楚的東西,雖依舊不可能在歷史小說裡改變,但藉由這樣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其間的複雜度,絕非黑白有無是非對錯這些二分法能說清,真相也許並非是誰與誰勾串或聯手,而是諸多的相互來往爾虞我詐間伴著隨機性而來.於是屋大維的母親,繼父與馬克安東尼,與西賽羅之間,或是屋大維自身最信任的部屬的回憶錄,其實都能勾勒出有趣的影射現象,說不清到不明,你懷疑它似真非真,這不才是真的歷史文獻存在的問題,而時間越是久遠越是如此,我們只能相信事後傳下來的最主要的一種.但很可能它就是錯的假的.而小說性質不單如此,小說的開端以回憶錄日記發起,在凱薩被刺殺身亡的消息從羅馬向外傳出,遠在馬其頓的屋大維得知了它,首先是與自己親近部屬,即日記或回憶錄的作者談及應對之法,與現況分析.呈現是當下的疑惑與迷茫,儘管屋大維已被宣告繼承了凱薩的遺產與名位,但他與周遭的人都知道許多人特別是以在羅馬享有權力者並不服氣於讓一個20歲的無功無勞無名位的小孩承繼大位,因此回羅馬之行必然充滿荊棘,甚至連自身當下所處的軍團都未必保證真的效忠自己,這幾人只能計畫暗自偷偷潛回羅馬的準備.隨即在中途接獲母親與繼父的來信,信中竟然告訴他最好不要繼承凱薩的名位,最好暫時別回羅馬,信中充滿對屋大維勸退與輕視的敘述.這樣就引起了讀者的興趣,連自家人都不希望自己回羅馬繼承凱薩的位置,甚至有落井下石與敵對勢力勾結的嫌疑,讓處在這種內外艱迫狀況下的屋大維更形躊躇.這種劇情化的處理,用不同的"我"呈現出來,雖然不是甚麼獨創,卻極有特色.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尤利烏斯.凱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隨後出現的是羅馬陷入了無政府狀態的可怕動亂.凱撒的老部下馬克.安東尼和雷必達趁機擁兵自重,以西塞羅為首的貴族元老們則試圖為刺殺者們正名,而凱撒遺囑指定的第一繼承人,他的養子也是甥外孫蓋烏斯.屋大維在當時人們眼裡還是個稚嫩才華不出眾的歲青年.沒人料到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瘦弱年輕人,徹底了改變了羅馬的命運.他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利用羅馬人民懷念凱撒的心理,利用元老院與安東尼的矛盾,組建起自己的軍團,隨後又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一年後,他聯手安東尼打敗了刺殺凱撒的主兇布魯圖斯等人.七年後,他兵不血刃地剝奪了雷必達的軍權,接著打敗了安東尼,徹底掌控了羅馬軍政大權. 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逐步將羅馬政體從元老院主導制改為元首制.34歲那年,他獲得了英白拉多稱號.一年後,元老院賜予他"奧古斯都"稱號.他在位長達43年,創造了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代,還為此後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公元14年8月去世,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奧古斯都給羅馬帝國帶來了秩序恢復與繁榮,凱薩雖然表現了羅馬的強大,但實際上那是一段戰禍頻仍的時代,凱撒的被刺殺其實隱藏的就是某些貴族對此的不滿.奧古斯都能夠平定各處的權力企圖與叛亂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當人們對太平盛世習以為常之後,奧古斯都所創造的秩序及其持續地鞏固,就漸漸成了令人厭惡的專制,而這是普羅大眾並不太知曉的.市面上關於奧古斯都的記載文獻,史料傳記雖不少,但多數是肯定其歷史功績,對集權過程中的冷酷,慘忍,虛偽,狡詐,締造獨裁政體,緊握兵權不放,還有粉飾自己的功績與強調個體的仁慈寬容,淡化那些無情甚至可以說簡直沒甚麼人性的一面卻選擇迴避,或乾脆不語.以致他屋大維就真正的成了逐漸神化的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一生謹慎,雖然生前始終牢牢掌控著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但他為人行事極為克制和低調,很多次拒絕了元老院給予他的各種榮譽.僅管他為羅馬做的一切足以令他在歷史有一席之名,但實際上的他根本不是史書中的那個人.面對這樣一位人物,小說能做些什麽?!是依托信史加以適當演繹,還是任取野史戲說之!?Willians讓奧古斯都從蓋棺定論式的歷史語境里解脫出來,小說的結構固然在交代一個完整的奧古斯都的人生故事,但他營造了一個由其好友,妻子情人們,女兒,女婿甚至對手等以攸關事件與時代相關人的視角勾勒出的多重形象.這裡沒有沒有光環,沒有神話,沒有傳奇,沒有對政治鬥爭的刻意渲染,他們的敘述就像來自歷史幕後深處的各種聲音,讓奧古斯都形象從那些人的嘴裡表現出來,如同形狀各異而又色澤斑駁的玻璃碎片,為你拼貼出一個與歷史傳記里不一樣的充滿現場感的屋大維形象,

    作者為這部小說設置了三部式的結構.第一部寫的是凱撒遇刺後,奧古斯都如何以一個微不足道的地位與身份,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及對手的弱點,有步驟地逐個擊破,登上羅馬權力之巔.第二部則寫處於權力巔峰期的奧古斯都不得不面對其家人圍繞權力展開的殘酷的明爭暗鬥,繼承者們的爭奪戰.他的女兒茱莉亞初次嫁人時起,就是他手中的一枚政治棋子,為了選擇繼承人,屋大維在已經沒有親生子能夠成大位的情況下,只能藉由女兒的婚姻,或是自己再娶來產生下任權力繼承者.茱莉亞的每次出嫁都是基於他權力平衡的需要,她則因逆反心理逐步放縱情欲,一步步走向了他的對立面,最後加入了企圖顛覆政權的反對派尤魯斯.安東尼後遭到揭發,為了挽救她可能因為叛國罪受審而一命嗚呼,屋大維乾脆揭發她犯了通姦罪,被他流放荒島.多年以後她的荒島手記這部分的主要內容寫的都是這段噁心且顯出屋大維無情的過往.當然,對於奧古斯都來說,失去是必須的,必然的.他的戰友先後去世,他最欣賞的文人朋友賀拉斯,李維也都陸續死了.他掌控著羅馬帝國,卻失去了所有應該是最在乎的人,成了孤獨之人,權力者必然的最終結局.在前兩部中,作者設置了兩條時間線,一條是事件正在進行時的,一條是多年以後當事人回憶錄與書信聯繫間構成.這種時間的錯落並置的好處,是使得那些多視角片斷式敘事的過程因時空交織重疊而產生了豐富的肌理效果.此外,作者在用那些私人文獻資料的形式講述奧古斯都的故事時極少濃墨渲染,而是盡可能保持著樸素日常的氣氛與基調,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在第三部裡釋放出被抑制的全部能量.這一部分應用了的"我"就是真的以第一人稱出現的屋大維,以他寫給傳記作者的書信,一方面交代他人生的的最後旅行,前往卡谷里島,一方面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旅行,因為他就病逝在那個他父親出生地島上,最後佐以他的醫生幾十年後回憶那段旅行的場景與後來的四王時代型另一種對比,這部分可稱之為徹悟或悔悟.奧古斯都人生的最後時刻給大馬士革的史學家尼古拉烏斯寫的長信,終於敞開了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內心世界.它作為屋大維.奧古斯都的精神世界.那封長信無異於最後的獨白,更多的是回味與沈思,參透人生的通達與面對生命終點時的坦然,不時隱含著沈郁而又超乎的深情,散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溫暖光芒,在不知不覺中為這本傳記式的歷史小說點亮了生命.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