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殺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Marlon James)
"七殺簡史"是以1976年在比鄰海地的牙買加發生的一樁歌手槍擊事件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小說,這事件因為無人死亡所以並不廣為人知,但不了解這件槍擊始末,對於閱讀"七殺簡史"可能會有進入的困難,因為作者採用了特殊的敘事手法,可能會令不熟悉事件的人有不知所云之感.而這槍擊或許跟海地總統被暗殺背後的那些見不得光的組織與人物如出一轍.近期有趣的國際事件就是海地總統遭闖入官邸的歹徒槍殺,歹徒行兇後竟然跑到我國駐海地代表處躲藏.雖說中南美加勒比海國家頻發暗殺,政變,致社會,國家動盪,不過原則上都能找到做這些事的元兇或組織.海地總統被暗殺的黑手至今並不清楚,有趣的是我國角色的詭異,真相當然不會像官方宣稱的歹徒是順道來代表處撈錢這類有點瞎的理由.但可以肯定因為現任總統被殺,我國之前貸付給海地1.5億美元將失去它的作用,隨著海地新任領導人上台,必定還要再給上另一筆新的賄款,且該國將有一段社會混亂時期也是必然的."七殺簡史"就是描寫這種社會,政治的混亂下,暴力橫行的殘酷樣貌,可以說讀者一方面在認識表面的歷史事件,實際上卻是在欣賞一本大長篇的暴力史,政局不穩混亂社會下的街頭暴力學.
這樁槍擊是歷史上真實事件,對象是牙買加歌手Bob Marley,他是成功的將雷鬼音樂(Reggay)由牙買加帶到美國,歐洲的音樂人,對當時的流行音樂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雷鬼之名源自牙買加的街道,意思是日常生活上一些瑣事.Bob Marley在傳播發揚雷鬼音樂上的重要地位,後世稱他為"雷鬼之父".他在牙買加更是一位受歡迎具高度社會影響力的藝人.當然,如果只是這樣一個音樂人被槍擊,我大可不必以海地事件開頭,這相關性看完整個故事便能有連結.在牙買加,Reggay的興起與一種被稱為拉斯塔里法的宗教運動(Rastafari movement)相伴,它是1930年代牙買加興起的一個黑人基督教宗教運動與社會運動,該運動宣揚"非洲中心主義",關注受到西方社會或"巴比倫"壓迫的非裔群體,這裡的"巴比倫"指的是政府體制.因此,這種宗教主張不會單純的只與與宗教有關,必定會與政治有所牽連,甚至還有點大黑人主義的種族觀點潛藏其間,而Marley是個拉斯塔里法的篤信者與強力宣傳者,對於牙買加社會相當有影響力,加上此宗教運動的信仰者都是底層社會的民眾,能夠控制運動,便能控制底層人民意向.牙買加自建國獨立後政局並不安定,政黨傾軋對抗暴力橫生,1976年時牙買加執政黨是人民民族黨(People's National Party),它是一個主張社會主義的政黨,總理也是該黨黨魁是Michael Manley,他在1972年上台,個人與古巴卡斯楚交好.而與其對抗的則是牙買加勞動黨(Jamaica Labour Party),當時的黨魁是Edward Seaga.兩黨多年來輪流執政,彼此對抗,後因為對抗升級為街頭暴力,兩黨又各自扶持吸收地方黑道做為對抗支持的基礎,這形成了牙買加社會動亂的主要原因.因為出生地的原因,Maley在政治上被認為是支持人民民族黨,儘管他宣稱從未支持過任何政黨,厭惡政客,但因為他的社會影響力,兩黨都想拉攏他成為自己的支持者,不過面對紊亂的社會,Marley長期主張以和平和解代替對抗與暴力,唯有如此牙買加才會有穩定與出路.1976年12月社會暴亂升級,Marley試圖想以音樂來化解兩黨的對立,以及因為這種對抗所產生的紊亂,因此宣布將在12/5舉辦一場"微笑牙買加"的演唱會.當時街頭暴力升級,首都隨時都有街頭槍戰發生,交戰雙方不互相讓且手段殘忍血腥恐怖,與此同時美國CIA一直都在交戰雙方中扮演著怪異的角色,表面上主張維護牙買加穩定,但私下裡卻又提供武器給勞動黨的黑道,槍支在社會流竄,槍擊事件屢見不鮮,但更突然的是當Marley宣布要舉辦演唱會不久,總理Michael Manley則宣布要在12/16舉行新的大選.在演唱會舉行前兩天的晚上,Marley和他的樂隊正在進行最後的練習,幾名槍手闖入他家肆意射擊,Marley與許多樂團的人員受了槍傷.致使其後Marley雖然仍開了演唱會,但隔日隨即離開牙買加達2年之久,隨著演唱會落幕後舉行的大選則由人民民族黨大獲全勝,Michael Manley繼續連任總理.雖然很久以後再度查明的種種跡象表明槍擊可能是勞動黨所為,但因中情局在當地的人員也有介入現象,加上官方未對此事件給出任何調查回應,所以儘管民眾懷疑襲擊事件背後有政治力量推動,但因種種猜測使得一切仍舊像是個謎團,才開始有了對此槍擊事件的各種異想,而"七殺簡史"正是由對此謎團的各種可能猜測所發展出來的.
謎團有許多路徑.首先槍擊可能是Michael Manley做的.他是總理,又在Marley宣布舉行演唱會後,突擊式的宣告了新的大選,這就創造了一種假象,讓人以為Marley是支持他的,演唱會就是他大選連任的序曲,因此,他以現代網路"反串"的概念,派人去槍擊Marley,讓民眾以為是勞動黨不滿Marley的政治傾向而槍擊,如此選票自然就會流向人民民族黨,這樣的猜測是因為槍擊事件當下原先被Manley派去保護Marley的人突然都不見了.其次,槍擊可能是勞動黨派人做的,這原因更直接,因為2年後Marley結束流放回到牙買加,這事在政府的保證加上兩大黑幫頭目倡議和解和平親到倫敦邀請Marley回到了牙買加,而黑幫頭目之一屬於勞動黨的Cloudia自幼即與Marley住同一街區因而相熟,他因為信任Cloudia而回國,在此又舉辦了一場演場會名為"One Love Peace",這場演唱會極具象徵性意義,當演唱會進行到凌晨兩點時,Marley邊唱邊跳,在閃電中喊出邀請總理Michael Manley與反對黨黨魁Edward Seaga兩人上台,配合著Marley唱出團結一致的歌詞,兩名政敵竟在台上握手表達和解,簡直就是一場天象創造的和平景象.然而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幾天後黑幫的Jim Brown來送演唱會的門票收入時,Marley認出了他在槍擊當晚曾在現場出現,儘管他不確定Brown是不槍手之一,而這名黑幫分子Brown支持的是勞動黨,因此懷疑槍擊是勞動黨做的也很合理,就是不要讓Marley成為總理的支持者.事實上雖然名為"One Love Peace"演場會,這是伴隨著演唱會器材從美國運來的,還有許多武器,槍枝被送到了勞動黨所屬的黑幫手中,暴力並沒有因此暫停,先是Cloudia與他所屬支持人民民族黨的黑幫被暗殺,然後支持勞動黨的黑幫則由警察來處理,雙方的衝突來越激烈,和平對某些人來說是沒有好處的,而CIA被認為在其間扮演著要角,這是因為Michael Manley的社會主義主張,他與卡斯楚的交情,美國不可能容許牙買加再成為共黨集團的成員,所以必須要推翻他,在1980年的大選勞動黨主張保守主義資本制度的的Edward Seaga當選為總理,完全合乎這樣的結果,所以CIA被懷疑是槍擊的策劃者也有其可能性,Marley的存在阻礙了美國利益,當時的和平也不利於Seaga,所以Seaga接受CIA的合作,萬全是可能的.除了這三種路徑之外,解開謎團的唯一的社會因素路徑就是Marley有一位騎師好友,因為接受賄賂詐賭故意輸掉賽馬比賽,但卻黑吃黑吞掉了所有的錢跑路消失,跟他串謀的黑道因為找不到人討錢,便找上了Marley,而他不願一直當付錢的冤大頭,於是便遭到這幫人的槍擊.因為至少有這些可能的兇手存在,便形成了各種可能假想來解開謎團,或建構更大的一個謎團故事.
這本60萬字超過700頁的大長篇,我大概看到200頁左右才真的有暢快的感覺.首先這是一本多線第一人稱的小說,小說裡分篇章的方式不是第一章,第二章這種,而是直接以某個人名代表新的一個篇章,顧名思義該篇章就是以該人名為第一人稱作為敘述者.敘述的事情自然是以他們個別的角度來寫12/3日之他們在牙買加首都京斯頓日常的所見所聞所知,當然這裡的人物都不是隨便虛擬的.每一個都可以在真實歷史中招到原形人物.比如貫穿小說的焦點"歌手"指的就是Marley,"羅爸爸'是Claudia,"喬西.威爾斯'就是Jim Brown,"彼得.納薩爾"可能是Edward Seaga,總理Manley不需要改變以原形登場,自然還有許多來自美國的CIA人員,與媒體人穿插其間.這許多第一人稱的敘述在閱讀剛開始時有些紊亂,隨著角色的背後所代表的團體或勢力越發清楚,理解上的困難排出.接著就是文字帶來的絕對吸引力,可千萬別誤會,這種故事絕無甚麼優美用詞,從開頭到結尾,運用粗俗的街頭語言,髒話,加上這個時空,由紊亂的政治,暴力的街頭,黑道的猖獗,雷鬼音樂與拉斯塔里法宗教運動下所帶來各種次文化,吸大麻嗑藥,性濫交,種族歧視,美國夢的發酵,各種各樣的能想到的黃紅黑,色情,流血,暗殺,爆炸,勾引,利用,賄賂事件在政治詭譎變化的氣氛下形成一種特別壓抑又潛藏危機的氛圍,但是卻用大量的街頭語言,與雷鬼音樂直白的歌詞交互的來呈現,呈現我前面所說的那四種可能的原因路徑.讓槍擊事件錯綜複雜,卻又沒有一絲的被隱藏被消失被遺忘.因為真正的原因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也許只是剛好許多人都又恨Marley或是想讓它消失的種種理由就是了.而用字的粗俗,下流其實正好符合這本小說的主題與調性,一如蒙馬特遺書的吶喊式的文字也完全的符合作者的情緒一樣,這些都不是走文字美化那種路徑,是以文本所想表達的意境為它的核心.
小說一如英文書名"brief history"所示,在史實的牽絆敘述上相當短暫,畢竟他不是來呈現歷史觀點的歷史小說,頂多能說有些粗鄙史詩的感覺隱藏期間,它聚焦於一起歌手的遇襲事件,但在時間,空間上卻全然打開,讓讀者從小人物與大人物間的嚴刑互動了解牙買加獨立後恰逢冷戰時期背景下的各種艱難,從社會秩序紊亂到政治詭譎的一種狀態.正是這種放棄了政大恢弘的史實敘事的方式,改以黑街暗巷不為人知的祕情,使得德者看到的是運用更生動個體敘事的呈現方式,讓生命與生活更赤裸裸的呈現出來,這正是本書的最大特點,數不清的幾個人的第一人稱的群體性敘事,這裡的第一人稱不是單純的選擇要角的一個或兩個,而是從歌手,經紀人,地痞,黑道,中情局間諜,到中情局高官,媒體特派員,政府官員,一系列的第一人稱,來了個交錯雜燴的方式呈現一個彼此可能知道或僅部分理解,聽聞的故事,或是社會事件.幾十個角色,分別進行第一人稱敘事,這種結構會令初次接觸的讀者感到混亂,人物混淆,滿滿的“我”,而讀者需要從不同的“我”中去留意當前這個“我”是甚麼角色,他在整個故事中的位置於影響是甚麼,除此之外,每一個我的社交關係都代表了他在這整段簡史的地位與代表意義.單獨拆開看都是第一人稱,只能根據"我"描述他人的相對角色,敘事特點,語言風格,慢慢將一個個“我”變成鮮活的人物.所以,這是一本需要專注去讀的小說.因此這本小說若沒有理解我前面根據史實整理出來整個事件發展的過程前後,其實是不容易從文本中看出來這名歌手被槍擊讓讀者所知曉的究竟是甚麼事情.絕對會有讀不懂的感受.但這種寫法的代入感頗強,伴隨不同人物,從黑幫老大到殺手,小流氓,中情局特工到美國記者,從失業女孩到失意情婦,什麽人都有,什麽樣的生活都在這裡呈現,你被第一人稱敘述拉得更近,可以解此感受到作者的功力.整體來看,你可以感受到一個看似表面有序卻混亂的世界,有序在於在牙買加,從統治階層到民間,從白道到黑道,都有一套自成體系的運行規則,一旦進入就成為系統的一部分,只能按照自己的身分行事,僵化,沒有改變的可能.但同時,牙買加又是混亂的,所有人都在為生存和利益自相殘殺,沒有一方能一直權勢喧天,或是屹立不倒,一個成功者可能就是下一個犧牲品.這樣的世界是讓人感到絕望的,無論黑幫,平民,還是看似進退自如的美國人,都只能活著當下,等待者不知名的災難降臨.
個人以為Marlon James在這小說所想探索的範圍與企圖新都相當大,打破了所謂的歷史小說的敘述方式,實際上它也不是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它像拼圖一樣,每一個單篇都是一個獨立成塊的圖畫,但拼湊成如何就是功力所在.故事的發展當然不僅止於1978年歌手應兩位黑幫教父所請回國這麼簡單的完結,它還兼蓄了這些時間中不同身分的人各自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從中情局官員,當初的槍擊者,採訪記者,黑道自己的遭遇與隨後的醒悟,政權與政治的依然如舊,人民的困苦與社會的紊亂不辨,即是後來Seaga果然如願在1980成為海地總理,但社會的紊亂依然,而且飛鳥進良弓藏,小說中無論是八條城或是哥本哈哥城的黑道大哥都被軍方或警方暗中給殺害了,這完全與牙買加歷史事件一致,當政客的走狗,最後只能被殺,即使還有利用價值但你有洩密的可能就沒又存在的理由.甚至於歌手死後的世界,作者依舊將這種改變與影響跟著敘述下去.除了敘述的多線第一人稱,在中段後也出現類意識流或現實魔幻主義這些類手法,當然手法自身不太重要,我們能看成是一種即將面臨死亡或吸毒者處在一種似真似幻境界的聯想,畢竟這本小說裡都沒有吃乾飯的道德主義人物,不是貪圖財勢權力,便是營營苟苟的地層人物,槍擊,謀殺,嗑藥,賣淫,所以那些類意識流的內容並不會妨害閱讀,即使不理解也不是問題.整本書仿佛一片散亂的拼圖片,讀者必須清楚的分辨出細小而略帶規則的脈絡,開動想象力,調動各種連結的可能才能一點點還原出故事的模樣.這也是為何我會以海地事件為此篇開頭,因為連這種單純的歌手槍擊事件都能牽連到中情局與美國外交的各種意圖可能,更何況是一國元首不明理由的被殺,更值得玩味.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