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Annie Duke)
"對賭"是在"Harrington on hold'em"後的延伸閱讀.不過這本並不討論撲克技術,而在講述賭局決策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只是簡體版的書名偏離原文"Thinking in Bets"難免會有所誤導.
對於我們個人所知不多或完全不懂領域的問題,回答不知道絕對是個較好的答案.可是我們總是頻繁在媒體上看到某個專家或媒體人面對高不確定性事件的問題提出斬釘截鐵的答案.人們不願說不知道可能涉及社會,行為心理學或顏面等問題.但是明明不知道,不確定卻還要瞎掰一個答案或預測,應該是與預言行為的風險有關.若是回答的後果是個屬於塔雷伯所定義的"不對稱風險"事件,那人們自然願意多多預言,反正說錯了個人也不會有所損失,偶然說對了幾次就有機會成了大眾眼中的神預言.反之,如果預言預測行為屬於"風險共擔"事件,即預言錯了需要懲罰或賠償,且付出相當多的個人代價,那老謝將無法生存,因為承擔風險會令人謹言慎行,或使預測錯誤者墜入深淵.
"對賭"談的是決策行為,決策者處在與決策行為"風險共擔"的路上.因此這本書雖是以德州撲克的過程來形容決策,所謂的博奕論與決策,作者本身是職業撲克手出身,一位在"風險共擔"上有經驗的人,但那畢竟屬於他個人而與讀者無關.因此除非閱讀者自身有許多承擔風險的決策經驗,一般仍容易流於以為內文簡單但其實真相是難以體會.但也就是這一點最難,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會以為它簡單就知道了,事實上非如此.簡單博奕觀點的衍生,反而易讓人失之輕忽,看這類書最大的問題,其實都在閱讀者自身的身上,閱讀完後仍對不確定性輕忽,對無知,沒有任何改變.
這裡的分類欄目並沒有採用"決策行為"或"決策管理",而是標以"投機生涯"或"隨機生涯'來容納這類書籍.因為前面的名詞給人一種篤定感,像下棋,當李昌鎬,李世乭,柯潔為世界第一時,所有的比賽雖未必一定能奪冠,但進個前3,前5名應該是基本的,技術到家了給人必然性,因為贏棋靠的是更多的技術確定性,知道的更多觀察到更多更快於對手就立於不敗之地,是一種理性論點必勝論現象的延伸.撲克就不同了,那些撲克大神Phil Hellmuth,Phil Ivey,Daniel Negreanu,一年能拿一個大賽的就不錯了,常常還在某些錦標賽的前幾輪就出局了,輸給不知名的新手,技術再好架不住運氣不行,而這才是決策行為面臨的真實世界.當一手牌中我們算出A的勝算80%,B的勝算20%,不過最後卻出現B贏的該局,人們便會質疑那計算這些實際用以德州撲克的策略工具與做法,"你算錯了?","結果"的樣貌主宰了我們的感覺與思維,也影響了我們對於決策的定義.因為概略性或機率性的決策模式它不是非黑即白,它只能說明各自方式的勝算,但是結果就只有黑白兩種,因此在這個幾乎人人都唸過大學讀過統計的年代,卻依舊沒真的把機率與決策關係真實的意思搞清楚,結果論嘲弄大眾依舊是每日的常態.
"結果"主導人心之下會產生自利性偏誤.在心理上有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的人認為,如果我這些件事沒做好,失敗了,那肯定是因為不可控的,別人的或意外的緣故;而如果我做這件成功了,做得好,必然因為我功力好,技術佳,水準高,能力強.這種自利性偏誤會使人自我感覺良好,而且還有自我強化作用.他非但是不可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且總能找到理由把失敗歸於他因.更甚者,甚至認為別人的成功都是因為運氣,別人的失敗就是因為他功力不行,技術不到家,決策能力低弱.
書的原名是"Thinking in bets".就是賭局中的思維.如果把本書看成是一般博弈論的重述就中了認知的毒.雖然它也沒有脫離那範圍.但是作者的真實意圖與他原本提供這些內容的對象:一群金融機構投資操盤者有關.投機也好賭局也罷,都是一個人在為自己的信念下注,一旦下注了,就是讓自己與不確定下掛勾.這個下注行為便改變了個人認知與決策行為的關係.我們前面提到"不對稱風險",一個人若是要為自己的信念下注,通常一定沒有比他在不涉及風險時表現得更確定更篤定自在,因為如果他百分百確認自己的信念,他不但應該汲汲踴躍的投入賭局下注,甚至應該是All-in.風險共擔與不對稱風險本身會影響對信念的看法,從百分之百的若非黑就是白的絕對觀點,到從80%降為50%,或升為90%的機率升降觀點,這是賭局引入對於思維模式的一種改變,它會破壞那些信念僵固信仰者對思維,認知的堅定程度,為他打開更寬廣的視野的門戶與獲利機會,提供改正的機會與可能.而賭局帶來的另一種改變是可以讓人看清那些未下注專家或名人或代理人的問題,這些人會提供某些決策建議,或是就是透過代理角色進行決策,但因為他本身不下注,賭局的結果與他個人的利益無關,或相關性不高,會讓這些信念滿滿的人持續的堅持或推銷他信念下看法部會改變,從不質疑自己信念中存在錯誤的可能,正是因為他無法感受或遭受信念造成錯誤決策時所蒙受的損失的痛苦,所以根本沒有讓他改變的動機.因為無感,他永遠也不可能改變堅持的既定認知,也不會感到過往認知的東西可能是錯誤的,更可怕是若決策者是屬於代理人功能,他的決策又影響到許多人的性命與財產,這種極端不對稱風險的決策,一旦失之錯誤的認知與管理方式,就會造成無數人命與財產損失,表面上他沒有下注參與賭局,實際上他是拿別人的生命與財產下注,成功了必有他名利,失敗了犧牲的確都是別人,這便是風險共擔賭局帶給我們一種看透真實世界中的虛偽狀態的功能.
也就是說當我們參與賭局,實際上就是給我們信念一種考驗的機會,調整它或改變它,如此不斷的循環往復,就能把好的有利的認知留下,去掉那些不好的.而那些不下注,未涉及不確定性下風險損益的人根本不可能學習到甚麼,他們只會一路堅持一種恆定不變的信念,最終成了信仰.結果質量在參與賭局者的身上最終形成改變了他的決策質量.反之,則完全學不到東西,也自然不可能改變.但這裡會產生一個誤解,誤以為參與賭局增加的是經驗,因此有更多經驗就能改善決策結果,其實這裡頭真的意思是透過參與調整改變了對於新資訊的吸收與判斷力,就是賭局經驗改變對於訊息處理的方式與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經驗論,爛賭徒只可能抱著自利性偏誤來解釋一切,而讀者可能可以延伸出為何政治人物都喜歡把成功的事件原因歸功自己,錯誤的決策推到其它因素或人事干擾上,自利性偏誤固然是本質,但基本在於他總是一個代理人身分,他的決策經驗是只有經驗,學不到改善認知錯誤的可能,以至於絕對的自利性偏誤纏身.
書的後段則談如何取締自利性偏誤與動機推測以及發展良好決策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身習慣處於多樣性資訊的環境,避免認知單一化,因為思維單一的組織容易形成確定性思維,或是被一個思想獨裁者給壓制.畢竟這是一本用賭局思考投入決策思維,主要是攸關金融投資決策者的部分.不論是合夥組織討論撲克手牌結果的覆盤,或是關於組織決策的部分,作者都希望能夠組成一種異形體的組織,即其中的組成分子都不是同一種思維面向者的組合體,最吼能有許多不同觀點見解的人在一起,才能避免確定性思維,走向探索性思維,這樣才能在決策後透過回視檢驗找出決策問題,而不會陷入自利性偏誤的老路,而避免非理性決策則可以採取時光回溯旅行,將過去,現在,未來的自我需求與重點釐清,減少當下負面情緒或決策結果的連續親傾斜.這些都是依些投資書籍會重複談的,並不特別.其中唯有情景規劃或是決策樹模式值得拿來一探,其實就是我們寫程式中經常用到的if...then....elseif的這種方式,這在撲克手牌分析中常見,但也非只用在賭局,個人經歷過的比如媒體現場節目rundown的執行,其實經常不能順表操作,變數太多,負責實際操盤的人必須隨時收集當下資訊並有隨時改變計畫的準備,心中必須隨時機動調整備好幾套執行rundonn的準備,且可能隨時要自我推翻,還需要留給他執行者工作調整時間,這其中的困難只有實際做過的人才會理解瞬間要改變順序的難度與各種考量的艱困窘境,但我知道它也屬於是情境規劃的一種實戰.至於金融投機活動也有一樣的技術發展,只是這些都是屬於個別行業的手段,非臨場者不能得知,但它們根本上都屬於決策執行情景規劃的一種體現.
雖然這本書並沒有太多新意,主軸在決策背後的僵化心理認知,隨然旁枝談的不少,但核心只要理解自利性偏誤與固定模式是如何在傷害著決策及其結果即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