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Malcolm Gladwell)
本來準備了Gladwell的三本書,"異數","決斷2秒間","解密陌生人".但看完本書,因為很快讀完,決定另外兩本先擱,原因後述.
"Outliers"這個單字,記憶中就叫"離群值",畢竟修過的統計類課程不少,翻成"異數"大概就是為了賣書.這本書談什麼呢?"成功者".常見描述成功者的傳記,側寫總是充斥著對於個體的吹捧,從天縱英才,堅毅果敢到努力不懈.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仰賴的是屬於個體自身的條件,先天的,後天的,與旁人無關.這本"異數"試圖蒐集許多個案,來說明除了個體自身外,圍繞在個體周圍的社會文化,地理位置,家庭環境,出身背景,或其他各種好運氣等條件都會對成功與失敗有著重大影響.
以個案故事來說明觀點是常見的寫書模式,但對我來說,個案就是可以歸納卻無法演繹,是充分卻非充要,也就是這些個案抽離出的因素與成功者之間是具備相關性,但你無法解釋兩者的因果關係,因此你無法複製,也無法驗證的一種研究方式,常見於某些MBA的學程中.這本書雖然看得快,也看似知道了許多案例,好吧,比爾蓋茲因為家庭出身所以很小就有了常人無法擁有的10000小時上機的經驗,同樣的經歷在比爾.喬伊,The Beatles的生涯中都有過,書籍推論因此他們的成功非天縱英才而已,10000小時的訓練可能也是關鍵因素.但,然後呢?!所以我們想成功就應該努力找尋能讓自己願意付出10000小時去練習的事物,然後便能依樣畫葫蘆!?是嗎?我想任何一個人都知道答案是未必能有一樣的結果吧.
此時便有兩種方式可以用來說明這事.一種大家常聽過,稱之為"存活者偏差",在此就是指10000小時或其他的社會文化,地理環境等被提出的成功因素與條件的無效性,只是剛好在這些成功者的身上被觀察者看到有這個現象.另一種需要一點想像力,其實是需要一點統計觀念.假設某個成功因子稱為x為橫軸,成功與否為y軸,y軸只有兩個出像1與-1,於是你便可以畫出兩條平行線,一條y=1,另一條y=-1,y代表成功與否,x是任意某一個因素.結果你發現具有x因素的人裡60%都成功了,你覺得解釋力不足,於是你想辦法將x分解成x1,x2兩個成功可能因素,而y軸依舊只有1與-1,你便找到了一組x1,x2,它能找到有70%的成功者,依此類推,你可以持續下去一直到找出一組x1,x2,x3......xn的組合因子中,有99%(其實是100%)的人都成功,但你想像這個n維空間的圖吧,成功者必然這個n維空間中的一個點(廢話,條件越多,相似性就越少,到最後就只剩很少幾個個體),一個看起來的outliter,孤單的懸掛在遙遠的邊際與另一群像星團散聚的無數點相距遙遠吧.
看出甚麼了嗎?這本書就是拿出一個個outliers,然後從各自的x1,x2....xn中抽出一個作者認為或觀察到的個體現象xm,或是個體所處現象來說明事情.那麼不妨先自問一下,這個xm能有多少解釋力.如果成功者是由x1,x2,x3....xn的因子所構成,那如何說明xm的單一解釋力,很抱歉,無法拆解開(統計上其實是可以算出的,但解釋力都都不會太高).而若你要用x1,x2..到xn總和來解釋成功,看起來解釋力100%,實際上等於甚麼都沒說,因為既然不能找出單一因素的解釋力地位,你也就不知道哪一個因素是核心關鍵因素,遷就解釋目的就只能把所有主要因素列出來吹捧,這是過去常見的成功學書籍的寫法,而這本"異數",只不過把大眾先前選擇忽略的那些非個體因素拿出來寫呢!包括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家庭條件,個人機遇因為只能說明個體背景,無法強調個體特性與獨特性,過去成功學書籍是選擇把它忽略或簡化.但常人心中應該不少人是早知道這些因素的地位,畢竟曾經懷疑成功學的人都知道某些個體特性其實失敗者身上也有,並不具備解釋力,而那些知道將同因素演繹複製也不一定就能創造同等成功的人應該早就理解此點了.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毫無可取,起碼提醒人們常忽略成功者自身之外所具有的其他環境,身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但也僅此而已,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些作者提出因素的影響力究竟占著多大的影響力,只能當它是成功者身上提出的背景條件而已.否則我豈不是該去主張赤道熱帶國家不要派員參加冬季奧運,黃種人不要參加短跑,黑人不要參加科研,或是湯恩比的環境決定論,但這些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嗎?顯然不是的,當然也沒人會笨到完全否定,只是既然不能拆解解釋,所幸也就算不能解釋吧,當然也能看成甚麼都解釋了,畢竟它是xm,適從標的物上找的因素之一.
在看完本書後,我快速瀏覽了一下其他兩本書,發覺作者的寫作型態與風格就是這類的.看似甚麼都解釋了,就把已經知道的事情以情境或故事的方式說一次,或許那些比較少被人拿出來討論的因素與現象能滿足大眾的獵奇心態,但你能夠演繹的實在不多,不想短期內看重複結構的東西,因此就把其餘兩本選擇後放吧,有機會再看.
楊振寧先生曾經就易經與中華文化的關係發表演講,他指出或許受此書影響史的華人社會除了現實功利主義主導社會發展外,還因為重實利不重技術而無物質新創發明,更因此使得思想哲學中只有大量歸納法沒有發展出演繹推演,以致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數學家丘成桐更由此推論這是過去幾百年內沒有一條數學發展出的理論方法與定理公式是由華人發明創造的,並直指華人首此影響下的數學能力其實是不好的.這推論與"異數"中或我們一般人拿學生奧數成績的高低來指出華人或東亞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好的說法正好相反.至於本書中拿稻米種植推論出的勤奮文化心態導致成功的教育,它的反面便是不論教育與農業效率皆不及歐美的意思,由此可知其實我一樣能夠拿社會文化,環境背景,傳統等相同的事情說著相反的現象與說法.這是這類成功學或是判斷人性書籍的特色與弔詭之處.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