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Byung-Chul Han)
這本的主題"他者的消失",一直在前面幾本"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欲之死"不斷的出現.所以呢?
要說這是一本書,固然不錯,但是若已經讀過了前面三本韓炳哲的作品,就會發現者這本的內容仍是一貫的邏輯,系統,論述並未特別及於其他的部分,讀下來的內容總覺得似曾相識,其實就是前幾本論述的再循環,頂多是搬運更多"他者"的名言或是觀點來擴展解釋原先便已說過的概念,但是"他者"的消失確實是作者觀察當代社會行為中的一個重要出像,還是需要簡短的交代一些心得.但是這系列後續的幾本,可能只會再讀一本"娛樂何為",其他的部份可能留待未來做填補記憶時再看吧,畢竟內容重複性太高.
主題雖然叫"他者的消失",但是為何他者會消失才是作者這一系列著作想說清的,那就是源於"自我的擴張".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慾之死等等困境與現象其實是來"自我".21世紀的社會裡,人們不再被特定目光聚焦,卻已無時不刻不在他人的監視下全面暴露,這其中有自由,但也有許多個體誤以為的自由,實際上並不是,自我領域的膨脹,私人與公共間邊界的消失,使得"他者消失",,這才是其間因果.一方面私人被徹底的監控,觀看,另一面公共空間則淪為個人展示台,真正的共同體"人們"趨於崩塌,陷入自戀的泥淖,失去傾聽能力,人際間淪為機械連接,失去互動性,各自在自我空間裡自我娛樂,社會只剩下同質化的不斷自我的複製,領地擴張,最終佔領,但同時失去了創造,創新,失去了神聖,高遠,去化了愛欲,只有不斷交換的性交的色情肉體演出,這便是他者的消失一連串被推衍出的的路徑與樣貌.
"他者"原是主體之外的另一種存在.按作者的一貫說法這種"他者"存在有著"否定性"的內涵,而"否定性"是個相當重要的條件,可以讓"人"看到不同的顏色,聽到不同的聲音.所以"否定性"的功能是用來區分,區別差異,不同.因此"否定性"能帶引人們脫離同溫層,見到相異的觀點,因此可以帶來思考,思辨,思考甚至認清自己的不足,缺失,有了新的不停的觀點,看法.他者的消失,正是在"否定"否定性,只剩下同溫層,只接受同顏色,同一種聲音.換句話說,所有不屬於本體的他者為這個本體劃出存在的疆界,如果沒有"否定性",本體將膨脹至無所不包,或自認無所不能.而他者不會隨自我的意識和偏好有所改變,因此有"他者"存在,可以在人類的認知中劃出了一道界限,一邊是能動的自我意識,一邊是無法掌控的現實,無從預警,無從算計,迴避一切比較.
因為他者的存在具有未知,不可測的特性,因而"他者"將給主體帶來恐懼,不可知,不確定的狀態,因此當主體和他者碰撞時,必須經歷猶疑與冒險,主體擁有了新的狀態,這樣引領他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引發主體可能的新思考.相反的,單純的"自我"思考,在韓炳哲這裡只剩下類比,計算,用相關取代因果,他者消失在思考上只剩下"自我認知範疇"內的經驗,表面上的安全性則讓他喪失了理解和獲得新知的能力,舉目之內再無新鮮事.在過去規訓的社會裡主體的自我價值感來源於他者,只有在另一個獨立主體的目光中,才能勾勒出自己的存在,繼而重新創造認知世界,而情慾則是遠處的他者投射在本體身上的光芒,誘惑由神秘與距離感造就的.但是在他者消失的世界裡,愛欲被消耗殆盡,人面對他者的態度一邊是極端的消極被動,受困於面對他者時的無能,軟弱,摒棄一切主觀能動性,經受來自外部施加的疲勞,另一邊則相反的是漠視他者,體現主動的自我膨脹,自我的存在被放大,意識被困在自我之中,難以逃離和躲避,這是一種內部產生的自我疲勞,亦即"倦怠社會""愛欲之死"的樣貌來源.
因為主體的自我擴張,膨脹,放大,致使主體將自己袒裎交付的所有者,並在他人望向自己的目光中看見自己,這種透過在他者眼睛看認斷自我的一種行為,讓人們體驗了一種異化感受,它放棄自己眼睛的主權,把自己交託"他者"目光,目光喚起了"自我"中的他者,讓"他者"與作為"他者的我"交流,這種他者的目光甚至可以被擴充為一種來自外部全世界的注視,全世界皆為目光,形成了"透明社會","全景監視社會".在"透明社會","全景監視社會"中所有人監看著所有人,目光的統治是"自我"中心視角的,這種全景監視加上網路世界的形成了創造了自內而外的一個個透明人,表面人們擁有了一種自由感,實際上更多的暴露著自己.所有掌控自己的命令與聲音其實都來自外部,來自他者,讓人無所遁形,無從躲避,且把他者的存在帶入主體的潛意識,削弱了自我的在場,讓主體陷入了一種原始的被動.而主體性的"自我"擴張,並不需用暴力驅趕或強迫,而是代以誘發人們做追求真實自我的幻想即可.追求真實只做自己,引發與他者的持續比較,而比較的邏輯使異質轉化為同質,只要開始比較,那就是同質化的開始,所以"他者"是塑造穩定自我的根本途徑,在韓炳哲這裡使用"他者比較"的途徑就是資本主義的消費化社會,是全球化的功績或是災難的樣貌,更具體而微的說,他認為真實性是新自由主義生產自己的方式,使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生產者,打造可商品化的差異,新自由主義背景下的真實性沒有幫助人們形成獨立自主的個體,自我價值的缺失導致空虛,抑鬱和自戀,自愛,自殘等諸多自我領域擴張的表現.
這一連串的系列讀下來可知道在作者的觀念裡全球化就是一種同質化暴力,它去除一切差異,所有事務與東西皆可比較,可交換,就連遊戲本身也變身為一種生產形式,工作被競技遊戲化了.韓炳哲認為在新自由主義下,剝削不再以異化和自我現實化剝奪的面貌出現,而是披上了自由,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外衣,人們被表面的多彩生活蒙住了雙眼,對同質化的系統性暴力渾然不覺,看似亮麗多元化的彩色生活偽裝成一種並不真實存在的他性,其實不過是一再自我的複製.所以他批判資本主義已陷入無限成長循環的圈套,甚至把死亡降格為生產的終結,讓人們放棄"自我"的主動權並將自己交付給他者,這才使得21世紀社會將陷入沉默,孤獨,充滿陌生感,與憂鬱症精神官能症充斥的世界.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