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8054608.jpg

田園交響曲(La symphonie pastorale,André Gide)

      紀德作品的第三本"田園交響曲".它是本合輯,共三短中篇,"帕呂德","田園交響曲","忒修斯",這裡只單寫"田園交響曲".

      "田園交響曲"是部筆記本形式呈現的小說,這與之前"背德者","窄門"中以書信,日記等形式呈現樣貌一樣,都是為了"第一人稱".小說裡的第一人稱是位牧師,他收養了一位鄉村盲女熱特律德,此女自幼因盲遭圈禁豢養,從未到過室外與他人接觸,盲不識字亦不能表達己意.在長期的相處與持續的訓練,牧師終於使她成為了一個能言能感受也能表達的正常人,後並協助她就醫開刀脫離黑暗走向光明.在這個過程中,牧師卻陷入愛欲與道德間的矛盾,他與盲女彼此間互生情愫,但牧師一方面以道德之牆,宗教之言阻卻了盲女的期待,並表面試圖封殺自己的慾望行動,但另一邊又阻斷自己的兒子雅克想追求盲女與其相愛的企圖,最後導致獲得光明的盲女投水自盡,而牧師也陷入長久的懺悔中.

      這篇小說若以延續"背德者","窄門"的視角來看,其實不難懂,但是若以文本中牧師的角色與大量使用的宗教語言來說,可能會另藏有一從深意,只是不通宗教典籍與教義的我可能比較難堪破這一層.我們大體從前面的閱讀知道了紀德對於"規條"的厭惡,這種規條可能來源於人類生活長期在社會關係中所形成的約定或風俗,習慣,最終產生了法律與道德,這兩種力量都是來阻斷超過某種界線的慾望越界用的,而這種阻卻在紀德看來簡直是讓人活得不像一個真正有血性人的凶器,不能以本心本性去面對世界,去處理世事,甚至經常要為了這些條規端出虛偽的作態,而目的竟然只是為了在這兩條界線上不被人言,不被人痛恨,或是不變成他人眼中的"異端"而已.表達犧牲了個人的人性本心去成就這些所謂的"規條",於人究竟有何意義?這些應該是一連串紀德作品閱讀下來的基本感受,紀德在作品裡給這些條規找出了一條條通往悲劇的路徑.

      這位牧師正是這樣的一位虛偽作態者.表面上看他是一位立基於宗教,與在宗教生活長期浸淫下溫潤的善人,樂於助人的牧師.但實際上,他究竟因何要救助這名孤女,殊堪玩味,明明是情欲之念,是非分之想,明明自身也感受自己的慾望,他卻要假託自己是出於善念或宗教救贖者基於普遍愛人之心來表現出對於盲女之愛.他以為自己隱藏的很好,旁人絕對無法勘破,殊不知他的妻子,兒子早就識破了這點.他還虛偽的向旁人解釋盲女對自己的只是一種孤女依戀,他甚至假意曲解了盲女向自己的情感表白,以宗教之言來搪塞應付,但他明明知道不該將盲女帶回家中收養,卻還在妻子的反對下這樣做,同時拖了很久在他勸退了兒子情感追求之後才讓盲女離開自己的家,這顯然已經表現出他真正的本心,但此時已經造成了夫妻間的隔閡,父子間的冷淡,牧師與盲女間各自的情傷.

      "馴養只能是單向的,不能是強加的"是文本一段宗教引言.這意思往深裡去思考,一方面就是那些所謂的"條規"未必是作者真正完全否定厭棄的,因為他反對的未必是條規的本身,而是別人"強加"條規於自己的那種行為,如果受戒者只單靠著自身的思考,感悟,或體驗,覺得這些條規有利於自身,那麼作者有甚麼理由反對這些條規呢?因為此時條規的意義也包含了個體自身的本心本性,自我的慾望滿足.因此"不能是強加的"才是重點,他想信仰甚麼由他自己決定.而這裡也同時有諷刺宗教的意思,因為熱特律德不單眼盲,還無知閉塞,她原無法自己認知世界,是牧師教導她認識這個世界,在她眼睛未醫治前,她所有的世界觀,甚至關於愛情,慾念的想法,都是這位牧師教導的,小說篇名"田園交響曲"其實原是一個代稱,牧師原來並不是要教她音樂,ˊ而是要讓她知道顏色,但是當顏色多了混合該如何向一位盲人描寫解釋這種狀態呢?於是牧師便以樂器的不同演奏來形容,最終"田園交響曲"固然可以令盲人感受到外界世界的多彩,但它終究不是真正的由眼睛看見的自然景物顏色交錯的樣子,它只是一個代稱,一個虛擬,一種完全不停的類比,對於看得見的人來說,景物與交響曲其實有很大不同.而這跟文本中牧師與兒子的爭辯是一樣的,宗教典籍傳道書中哪些是上帝的話,哪些是保羅的話,在牧師父子的爭辯中是有差異的,形成了另一種諷刺,因為父子中有人並不想分清兩者的不同,有人卻認為保羅的話其實有假借上帝之名的意思,他認為保羅是個人不是真的上帝,所以他的話能當成上帝的話嗎?而這裡的質疑就引出了對於那些訂出宗教條規的人假借上帝之名的意思,同時這也暗諷牧師假藉著宗教與慈善的角色對於盲女的一切教導,那是私心,不是上帝的意旨.所以盲女說"你們若是盲人,就沒有罪了".因為她原先根本不知道真實的世界該是怎樣,一切都是牧師教導她的,如果她有錯,這是因為她目盲,她的被馴養其實是牧師強加的,不是單向的.因此,當她眼睛恢復光明,她能自己看見,她知道了景物多彩交錯的真正樣子,她知道了自己對於牧師的情感不是真的愛情,她真正看上喜歡的是牧師的兒子雅克,因為他年輕,他相貌比牧師更好看,這種喜愛是出於自身的欲望與本心,是無人引導與作態下產生的,但因為她能看見了,不單是眼睛上的看的見,也因為各種社會關係,心靈眼界開了,所以她就開始覺得困頓,開始醒悟,覺得自己是有罪的"我最先看到的就是我們的過錯,我們的罪孽",所以便只能以悲劇收場,但殊不知,這正是條規的"罪惡活了,我就死了"的陷阱,她的死亡又是一次條規殺人的悲劇,當她目盲時並未有任何條規戒律纏身時,她直接對牧師表達自身情感毫無窒礙,衝動但符合人性人心,可是一旦她能看見,認知了,她卻同時也看到了條規,以及社會制度的限制,所以也被這些條規制約了,她的情感衝動被壓制,只能被強加的條規給殺死.而牧師對於自己犯下的罪惡,最終卻只是反覆的默誦"天主經",除了乾燥無語,並沒有甚麼幫助,也沒能改善甚麼,因為他牧師的角色早就讓他沒了真正的本心,只有一身的條規框架.

        至於"忒修斯"是一個由希臘神話故事中擷取的英雄改編的故事,他代表著力量,智慧和勝利,在這篇小說裡作者要呈現的是自由的精神力量,這種借用古代文學中角色的目的,無非是想從複雜的文明中找回人的原始性,此時蒙昧未開,生物的本能無疑最接近原點,一旦本能的慾求被後來社會發展下的各種條框限制,在紀德的觀念無異等同是染上污點,之後便只能往惡的方向行進,且可能創造無數悲劇.反之,"帕呂德"是寫一個在社會影響下舉棋不定的作者,他想寫一篇名為"帕呂德"的小說,本來都訂好了這人物的性格,與約略故事大綱,可是在周遭朋友的影響下,他一下想改變這個人物的性格,一下又嫌情節故事不行,最終又把寫"帕呂德"改成寫"波爾德","帕呂德"單純了呈現了紀德不拘一格的人生態度,沒有甚麼是必然要做,必是確定不能改變的,這是自由,文本在虛擬與真實之間遊走,顯然有其意義."帕呂德"是紀德早期的作品,"忒修斯'則是晚期的作品,"田園交響曲"居其中,從中可以看出除了自由心性的訴求的外,這幾篇小說還真的沒有想表達甚麼特定的必然的,因循的社會條框,因為那是作者痛恨的.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eculatortw 的頭像
    speculatortw

    打醬油的汗牛馬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