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的訊號:洞悉市場週期,贏在長期好買賣(The Long good buy:Analysiign Cyles in Marketing, Peter C. Oppenheimer)
"進場的訊號"這本書最重要的目標是想表達即使是長期投資,選擇進場的時間,與持有部位的期間選擇仍然相當重要.之所以要留心進場點與持有期間的原因在於股市,商品市場,或是債券市場等都深受許多不同週期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經濟上的景氣循環.因為存在經濟景氣下行的區段,對於實體投資甚至於資本投資來說,都是必須在投資前考量暫時,或長期避開的一段,以多頭部位的觀點,能避開景氣下行所引導的價格修正期,投資成果必然豐盛更多.
個人是一個商品期貨交易者,並會兼持有多頭與空頭部來應對牛市與熊市,對我來說單一絕對長期持有的多頭部位的概念本身是略嫌可疑的,除非有某些條件進行修正,否則一般那種呼口號式的長期概念對我來說就是資產管理公司及其周邊配合者的某種商業話術而已,這本"進場的訊號"可以說是一本對於景氣循環,經濟週期對投資部位影響說明清楚的書籍,既拆解了週期的細項顯出期間可操作思考應對的不同,也不是那種不懷疑自身長期持有絕對正確的信仰書籍,比如作者於書中提到S&P500要直到1955年才重新回到它在1929年的高點,日經指數至今仍然沒有回到它在1989年的高點,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若是於相對高點前的5~10年之間開始投入當地市場,且當時正好是你20多歲剛出來工作累積了一筆錢要投入資本市場賺錢時,你若依照那些口號式長期持有的觀念去做下場會如何?"熊市"的影響極其深遠,當然"熊市"裡面相關的問題是多重的,既有週期性問題,也有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兼有事件性問題,而這些問題以往都被視作是一個簡單的長期中波折,不被重視,甚至輕忽,但這本書於此拆解細部,說明相對清楚,了解避開這些價格可能修正的期間是重要的.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傳達的雖然是一個系統化的觀念,卻不是死板的機械性觀念,特別是關於景氣循環週期,隨著各國貨幣政策的調控已經與過去經濟學書籍上所寫有了相當不同的面貌,包括時序長短,主流商品價格對應貨幣政策特性變化的改變等,都使得經濟週期不再是固定的觀念,熊市的發展與內含亦可能各有差異,不能也不該以一種死板的認知去理解它.
本書以為長期來看股市往往會有週期性移動的傾向,一般來說每個週期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絕望階段,希望階段,成長階段,樂觀階段四個階段.在絕望階段時,市場從頂點跌到谷底這就是"熊市",而在希望階段市場經由倍數擴張而從谷底反彈,雖然這一段時間不長,在美國約是10個月,但這個階段對投資人來說很重要,因為通常此時可以獲得週期裡最高的報酬,而且個階段往往開始於總體數據和企業部門的利潤成果持續低迷的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熊市"都長一個樣,本書從歷史的發展歷程可以從嚴重性與壽命將熊市分成三種類型:週期型熊市,事件驅動型熊市,結構型熊市.週期型與事件驅動型熊市通常會看到股價下跌約30%,而結構型熊市會看到更大的跌幅約50%.事件驅動型熊市通常最短平均持續7個月.週期型熊市平均持續26個月,而結構型熊市平均持續3.5年.事件驅動型與週期型熊市通常大約1年以後就能回到先前的市場行情
除了研究探美國歷史上各種牛市與熊市構成內容與時間長度的不同外,本書也提供了包括債券,股票,商品於各種環境下投資回報的差異,與這些差異隨著時代演進發展與央行策略調整的變化與擅變.時至今日因為科技研發的步伐相對於一路行來的人類社會成長需要的變化呈現相對緩慢的步調.造成了貨幣政策的調控逐步的成了成長率的要角,造成了今日與過去相比. 相對低的經濟成長率,加上金融危機以來極低的通膨預期與債券殖利率,這意味著投資人面臨所得因為政策利率接近或甚至低於零與成長稀少性的問題.和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時期相比,高成長的公司比較少了,而企業部門的營收成長速度也普遍趨緩.本書2020年出版時主張因為以上的種種因素綜合下已經造成固定所得市場與信用市場的追息現象,在信用與證券市場對未來成長的不確定性升高,也提高了優質股的溢酬,也就是資產負債比較健全對經濟週期的敏感度比較低的那些公司的投資需求,因此除非成長與通膨預期開始反轉,回到金融危機前的週期所見到的典型水準,否則這些情況有可能會持續下去,而後來發生的能源價格走揚與俄烏戰事的發展確實也證明了作者對於當時困境的解讀與吞困條件的猜測是接近正確的.但有鑑於這種種往零利率政策及量化寬鬆的實施,以致金融資產的估值普遍提高,這顯示它未來報酬會比較低,因此利率接近零或負必然是未來經濟將面臨的困局,央行能夠做得將越來越少.就投資而言,雖然利率越低越有利於股票或商品投資,但這一條規律隨著利率接近零,將越發失效,因為當債券殖利率為零不必然對股票有利.日本和歐洲的經驗顯示較低的債券殖利率已經推升必要的股票風險溢酬,也就投資人冒險購買股票所要求的額外報酬.零或負的債券殖利率會影響週期,讓它沒有那麼的反覆多變,同時也會使股票對長期成長預期更為敏感.只要有何衝擊導致經濟衰退,
而這種利率接近零或甚至負利率的狀態,似乎也是近年那些投機宣稱去中心化貨幣蓬勃的原因,畢竟好的投資標的越來越少,由科技進步或新發明所帶來的生產力突破與創新被市場認定的價值已經不能與20世紀相比,為促進成長,央行只好不斷地寬鬆貨幣,所以人們在低利率滿街錢的狀態下,只好把錢拿去那些不太合規的標的上.因此如何透過非貨幣的手段來達成成長成了未來世界經濟的核心命題,作者以爲科技發展的紅利必然集中於少數的大型科技跨國企業,以股票而言,它的投資標的必然不會太過分散但怕的是變化太快,能夠持續保持領先的大型科技企業真的不會太多,即是標的不多,但就本書而言,它表示只要能夠辨認週期與泡沫,避開熊市,了解所在牛市的特性,就有可能受益於長期好投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