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神:中國菁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Elite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姜以琳)
今年追劇紀錄慘淡,包括快轉看完的一共只有3部劇,多數看不滿2集便棄劇,最近看完的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看完劇才決定看這本"學神".
原先是沒有打算看"學神",畢竟國內談菁英教育的書籍大概未看先猜多在批判應試教育,及此系統所衍生的現象,除老生常談,還陷入一種奇怪誤區,把其實是另一種"一致化套路"偽稱為多元化教育來取代他們批判的應試,或是在均等主義價值大旗下試圖重塑,或改變整個教育系統,現狀卻是雖近100%大學錄取率及崩壞的內容,而其實能進到頂尖大學的學生卻越來越集中只居住台北市的某些區域,這種出象結果推翻了原先推動這套教育觀的初衷.顯然無論考選方式如何變,某些區域的學生就是存有特別不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恰與"學神"裡的論述觀點接近.
"學神"這本書是一本田野調查報告,說報告其實不精準,學術味不重,作者已經盡量的以通俗的論述,帶著許多的生活故事使得書籍變得相對有趣,內容是談她在中國北京的"菁英"高中長期蹲點,貼身跟隨調查二十八位學生的高中求學生活與隨後的大學,乃至職涯的歷程,目的是探索一種產生於中國菁英高中學生間自然形成的的階級劃分"學神","學霸","學渣","學弱"的體系觀念,及由此觀念所產生的個人決策觀,親情觀,家庭互動,與家長社經地位協助作用等如何的被延續到後來的求學生涯,職業生涯的選擇運用上.然後同樣的階級體系劃分及其下的選擇決策法又如何被這些中國菁英應用於應對於海外生活與面對它國菁英的挑戰.
'那"劇說的是一個居住在中國四線小城中少女羅琦琦的成長故事.父母因為經濟因素將她寄養在鄉間外公家,雖居住鄉間,但外公是退休的工程技師,他啟發引導了少女對於數學探索的興趣.劇情講的就是小學畢業後,她父母為了教育強制將她帶回城裡,少女面對新生活.長期隔代教養下與父母疏離的情感,新的學校環境,居住環境,帶來的新朋友,新經驗,新的困惑與難題,羅琦琦從自學,加入奧數追求,到反叛,隨性,任意,被退學,後如何重回校園,到自勵奮發考上清華大學過程中所經歷的少年時光,當然,這劇重心並不是什麼學神菁英養成劇,而是講述一群同樣小城出身的少年學生各自的人生過程遭遇,選擇,與結果.有的人進工廠,有的去當服務員,有的開計程車,有的開電腦公司,當然也有入獄的各種結果,只是以高考狀元羅琦琦為主角這樣的劇令我覺得新鮮,這種主角設定在台灣的影視劇中非但絕對不會出現,甚至長期觀察下來,台劇中只要出現是校園中成績好,社會出路是醫生,律師等職業菁英的一律是經常性的壞人,是心理陰暗專幹暗害他人的驕傲笨蛋,或無能的廢物角色,此間影視劇常態性推崇勞動階級為大的觀念,所以農人,工人,夜市攤商,八家將,保全毫無例外都是臺劇中能發光發熱的角色,甚至經常性連黑道流氓都是好人,但只有所謂讀書人的設定不是壞人就是懦弱,陰暗,包藏禍心,或毫無作為的生活白癡的負面刻板形象.
為何兩地會有這種差異不同?!我查了一下發現"那"劇的原著及編劇都是"桐華".雖然以前看過桐華編劇的一些作品,但這次才真的百度一下"桐華",發現,,,,,她不就是羅琦琦??!!小城市出身的學霸.世紀初中國在網文興起下出現了許多網路小說,後隨著影視劇勃興大量生產的需要,光2022年就拍製了160部電視劇,基本上中國當下影視劇劇情的來源主要便是改編這些網路小說而來,網路小說的創作者許多在當時都還是青年學生,部分人也隨著大潮由作家轉任編劇,雖然未必都是學神學霸如桐華,但是六六,顧漫,海晏等至少還是畢業自有一定等級的大陸高校,且幾乎多數非專業出身,原先都只是寫興趣的,反觀台灣過去的編劇若非老三台師徒制的承襲,便是源自藝術校系或是一般大學的文學院且有管道能加入影視體系,從傳統應試教育系統來看,幾乎都是被定義在應試系統的後段或失落者,但學的往往就是影視或寫作專業,因此編劇來源比較單一,加上近年台灣影視產業快速萎縮,老人長期佔住了僅存的幾個收入能夠討生活的名額,行業中並沒有太多流動變化更新換代的可能.
'學神"作者在此引介的菁英行為及其身份,教育間的相關討論其實是一種源自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的"區判"一書,這本我上半年才剛讀過,加上幾年前看過同為布迪厄所寫的''國家精英"同屬討論法國大學學位申請核准者與出身間的關係,找到了一種區判學生階級與行為的系統模式,"區判"的類別取決於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決定它們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資本"即教育水準,另一方面是"經濟資本"即社會處境.透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及教育系統之間關係的轉變,在每個階層中區分出一般的行為法則,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統'成為可能.社會主體透過其成員所展現的"區判",即所謂的美味或平淡,美麗或醜陋,別致或俗氣,傑出或低俗之間的區別判準,針對分類系統品味與生存條件階層展開分析,轉化為客觀系統選擇的形式,從而觸發了"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所以呢,對於高中菁英來說,成為頂尖大學的學生,或是全球頂尖企業的員工固然是終極目標,但是能夠令外人感到自身是以優雅的,愜意的輕鬆方式登上頂尖大學,與尖端企業更為要緊,滑水的可以是天鵝,但也可能是水鴨,這符合常態的人類觀點,所以在"學神"裡菁英高中生們把"天資聰穎'列為學生信仰的第一重心,輕鬆學習就能登頂的學生是"學神",同樣成績好但在外人看來是屬於努力勤修的則算"學霸",因此學渣,學弱的分別就相對有趣了,高中菁英們寧可讓人以為自己的成績落後是因為太過愜意,過度玩樂,不夠努力的'學渣",也不願在外人看來是在過度的努力下成績仍然不佳的一種醜態,造成"學弱"一詞所隱藏的"天賦不佳","天生笨"的標籤是誰也不想要的,這裡固然表現了一種"區判",但也明確的指出多數高中生們甚至成年人們認為爬上頂尖大學或頂尖企業的關鍵便是"天賦",只是這裡所謂的天賦既包括了智商,也包括了家庭出身的經濟能力,家庭人際網路,我們所說的人脈,透過這樣的條件與調整能力,菁英家庭出身的這些高中生們即使後來求學,職涯偶有受挫,也能在相同的觀念模式下找到自己最舒適的向上追求之道,透過調整,穩穩的占住狹窄的金字塔尖端區塊,.同樣的,我們若將區判的觀念用在分別影視編劇內容與編劇出身的條件的相關性討論上,是否也能找出一種有趣的呈現關係,及其對影視劇劇情結構走向或角色設定的影響?.
當然"學神"的作者並不認為是天賦這種單一因素影響學習效果,影響了登上頂尖大學,她想說明的重點其實是出身家庭的影響,討論這種學生間自我評量的階級分類如何的被他們複製到未來的生涯中,形成了一種階級固化的前沿現象.所以一開始作者即將她定義的菁英學生為出身自中國家庭收入前10%的人,也就是説文化條件已被經濟條件給制約的前提下展開這次的田野調查,所以讀者必然能夠想像出某部分有錢人家富貴子女的學習,與生活處世態度.而這與刻板的"變形記"並不相同,"學神"中那種放肆無理的富貴子弟行為依然常見,甚至有人自認所知學識超越任課教師而於課堂上提出反駁挑釁,但是態度過於傲慢超越正常認知的學生言行標準,卻依然無人敢攖其鋒,提出糾錯.在"變形記"中讓富貴人家素行不良的子弟與大山深溝裡窮人家的小孩交換身份互到對方家中生活一段時間的號稱是一種社會實驗,因為是電視節目,拍攝出發點原就是為了這種角色出身與極度相悖環境所引發的碰撞衝突而來,衝突畫面才有收視率,因為富貴少年的欲求在農村裡得不到滿足,便只能用胡鬧發洩等行為表達,也就達到電視節目製作單位要的刻板映像;富家子弟就是素行不良,需要農村的樸素來改良治癒他.同理,農村的孩子勤勞肯實,看似極優,但城裡學校普通學生在學業上的能力便能輕易碾壓農村優等生,造成他心理受挫,好讓此行藉機達到打開從溫學生眼界的預設立場. "學神"裡的菁英學生選擇已經預先排除了農村或二線以下城市出身的可能,即使被選擇的家庭前一代可能出自外地,甚或農村,但皆己經透過學業或是事業成功在北京紮根,取得一定的收入地位,才會被計入考量,或者才有機會讓子弟進入作者田野調查的目標學校就讀,這個調查樣本的選擇性,自身就存在一種階級固化的前提假設,這是讀者需要留意的,這是菁英出身中的一種,不是全部的代表,即便是它將慢慢成為菁英們主要大宗的來源,但終究不是唯一來源.
其實這本書雖然內文輕鬆有趣,但對此題材有基本認識的人應該會覺得內容大概都跟想像中相差不多,可讀性高但新知不多.不過作者最後提出了國內頂尖高校選擇學生的方式即便有科目應試與全人發展選擇的不同,但找到的頂尖學生最終基本來源還是具備同一性,就是一開始所說的位於台北市某區居住的家庭子弟們為主體的現象,依據布迪厄觀察與本書的實證,經濟資本決定了文化資本的數量與位置,所以你去怪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人根本是搞錯方向,因為決定文化資本數量的是經濟資本,該怪的金錢為主導價值的社會觀與結構形式,在所有的規模報酬不變的金字塔型商業社會機構構成的結構裡,最初的能快速大量的資本累積或提升職位的若不是源於學識,便是源於其帶來的創新作用,否則不走排序為主金字塔規模報酬不變的工作的情況下,想要求得邁向快速資本累積的方式便是只能改走規模報酬可變的工作來尋求機運的協助,做生意,投機金融商品都是這一塊.也就是說可能由於讀書升學造成的階級分別作用也只有在最初開始資本累積的第一,或第二代,後來就會完全被資本作用給取代了,而不走讀書升學又不甘心落居人就只能走向規模報酬可變的路,扣掉成功者,前者之路的失意者在金字塔底端辛苦可能成為躺平,內卷一族,後面之路的失意者可能就是深陷賭徒酒鬼的魔獄了,而這些結果與讀書或不讀書的實質作用真的沒太多相關關係,對在邁向頂尖之路上的人來說,讀書獲得學位的目的充其量只是在尋找資本累積過程中的一塊踏腳石而已,踏腳石應該會有很多塊,且多數皆由資本構成..
如果要問我這本書是否有特別值得閱讀的一點,那就是它的作者與譯者是三個台灣人,且當下都在大陸的大學任教,這是少數我們能看到本地人真實的去對岸研究當地社會現象的研究作品,這與本地市面上主流的其它的先預設政治價值與立場下討論中國社會題材的書籍構成並不一樣,而這應該就是最大的賣點.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