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

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Alistair MacLeod)

       加拿大作家Alistair MacLeod的短篇小說集子,共七篇,書名取其中一篇的篇名,創作時間約在1970年代ㄝ,本地未引進過Macleod作品,選看簡體版.

      “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是本情境,氛圍營造極為突出的集子,每一篇都令人感到狂嚴寒風中夾雜著襲人的砂礫與粗鹽,打在身上既有刺痛感,又阻滯人邁步向前,且不得不低頭,無法遠眺,只能眼看著自己逼著自己的一步追向前一步,呼吸間還能感到夾有鹹味與苦味的風沙令喉頭乾澀. 

      布雷頓角是加拿大東邊的一個島,雖非極北,但此處遠離政治經濟核心區域頗遠,以該地的緯度自然談不上發展農業,島上的經濟活動以漁業,與礦業為主,採煤是大宗,漁夫與礦工是兩大職業,自十九世紀以來,這兩種職業是就是島上大部分家族男人世襲的工作,生活的單調性上不用說,打漁捕蟹需要與狂濤戰鬥,而地下挖掘除了可能崩塌外,還有瓦斯氣爆的風險,除了極易傷亡外,更別說兩者都是需要耗費大量體力勞動,是以生活的艱辛不用多言便可知.”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這七篇的短篇正是以此島上的家族與男人為主題,在寫什麼呢?我用最簡單的白話來說就是”我不要再過你那樣的生活了!”.

        島上的居民大多是19世紀初由愛爾蘭或蘇格蘭飄洋過海來的移民,有許多原鄉文化傳統,從食物,音樂,民俗,天主教的信仰,到生活習慣,沒有太多的其他的新世界因素的混合,單純簡單的生活,信奉劬勞後的必然回報是正道,因此爺爺的父親是礦工,漁夫,所以爺爺的孫子當然最好還是礦工,漁夫,一代接續著一代不變,生活就這麼得安樂自在,所有的人,大多數的家族都信仰著這樣的工作價值與倫理,當地的婦女也把如此觀念當成她撫養教育小孩作為成功唯一的信念,不知是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還是當地流傳的天主教禁止避孕的因素,島上的婦女都頗能生育,有7,8個小孩的家庭是常態,有30多個孫子的爺爺奶奶不是少數.

       但是礦有挖完的一天,工作機會因此逐漸減少,加上新開的公路,新起的電視,外面的訊息嘩一下突然就改變了年輕人的視野,尤其每當年輕的小孩在傍晚看到下工從礦井上來的爺爺,父親,哥哥渾身烏黑,礦灰滿身時,心裡便因此有了別情緒.這本集子寫的便是這個,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致血親與傳承的分離及中斷.這七篇中有六篇採取第一人稱,其中的“我“,即主述者若非兒子,便是孫子.

      開本的"秋"是一個賣老馬的故事,趁著從遠方礦場回鄉休息的父親在家之時,母親提出要把家裡的老馬賣掉,因為他要照顧六個小孩,又要餵養這匹已經不能工作的老馬實在已經沒有體力,但更根本的原因是牠失去工作力與工作機會,只能吃消耗開支,母親不願意再花錢,家裡連下鍋的錢都已經左支右絀,父親並不想賣牠,牠自年輕時就跟著他在地底的礦道上工作,是勞動力沒錯,但他更視為是夥伴,家人,可是家所在的礦井已經無礦可挖,不得已才跑到離家200公里外的礦場工作,已經無力顧及家庭,所以必須顧及獨立照顧家庭的妻子感受,必須忍痛割捨."秋"從小孩子的視角看這場賣馬事件的前後,夫妻衝突,牛販引逗馬上車失敗後,父親如何親自上陣順利的讓老馬走向牠的結局,然後主述看著自己的弟弟“發難”抗議媽媽強迫賣馬,發洩自身不滿讓媽媽辛苦建立的雞舍遭殃,這篇寫出一個家庭的貧窮感,男主乏力,連為自己長年共歷風險打拼的馬兒養老也做不到,一下子就讓人感到蕭瑟與無力,寫出了島上的風情,與人物被環境限制引發的危機.

      "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與"回鄉"兩篇形成對比,但卻是不同的悲愴.''回鄉"裡寫著一名從蒙特婁帶著妻兒回布雷頓角家探親的律師,離開此地十年後首度回鄉,他的兄弟全都進了礦場,接下了傳統成了礦工,只有他藉著唸大學逃離了此地,成了都市人,家鄉的處處早已陌生不習慣,城裡長大的妻子自然也不適應,但是孩子一下就融入了,畢竟他是先與自己的堂兄弟滿山瘋玩開始,故事就是這個孩子的視角,他自己感到吐煙草汁並沒有媽媽原先形容的那麼不堪,雖然跟抽煙斗的外公就是不一樣,但有另一種味道,而母親卻在抱怨自己教育小孩10年的東西,來到這裡才5分鐘就破功,對小鎮的感覺只有礦場所引發的黑踆踆物質披在路上,睡在建物上,貼在爺爺叔叔的臉上,不斷的出現,以及奶奶對自己父親的抱怨,為什麼要跑到那麼遠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當律師,那有什麼好,還是當礦工好,因為奶奶不明白其他的人,其他的工作都是些什麼,她只知大學讓他的一個兒子遠離,另一個兒子自殺,還是礦工好.小孩子視角下的爺爺印象是這樣的: "就要進入那個巨大的淋浴間之前,我猶豫了一下,有些害怕,但我能感受到爺爺強大的,滿是毛髮的身體就在我後面;不畏艱險,我們進到了那個水傾瀉而下,泡沫中的身體發出呼喊,一塊塊黃色肥皂來回穿梭的世界".當要離開當地時,主述"遠遠的,我看到爺爺轉身,沿著他的山往上走.於是,剩下的只有車廂的搖晃和吱呀聲,只有大海的藍和它上空的海鷗,只有大山的綠和礦場在它身側劃開的深深的傷口.我們什麼話都沒有,只坐在靜默和孤獨中.我們來時走了很長的路,所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寫下了出走的不易,與再離開的不易,因為爺孫可能從此無緣再見.但“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餽贈"則是寫一個離開的悲劇,離開此島去美國工作發展的女孩撞車死了,這裡寫下她的小孩被送回到島上過了許多年與爺爺奶奶同住的日子,然後一個男人來此探望他,疑似是他被認為已經過世的父親,但這個男人選擇讓孩子留在當地,沒有說破與他的關係,小孩未來會像他外公一樣是個礦工,還是會與母親一樣走出此地,是個問號.這與"回鄉"的對比,在於歸根究底,當父親與祖輩有了不同的身份認知後,儘管出身於礦工家庭,當他成為律師,他就不再只是一個礦工的孩子,儘管戒掉嚼煙草的習慣是如此艱難,但他已經改變,回鄉則是試圖尋求彼此間的理解,尋找可能的契合,但顯然這種差異已經難以改變,反之,"海風中失落的血色回饋"則是城市出生的在沒有認知前便在鄉中養大,他未必適應或喜歡另一個世界,保持當下的快樂也是男子悄然離開的原因,但文本中的鄉中愉悅與蕭瑟孤單並存,男子應該是經過十足的內心戰鬥才選擇讓孩子留下,並且始終未曾點破自己與他的關係,只是爺爺奶奶又能教育他到何時,能否有所改變,未可知.

      "船"寫的就是堅持傳統的悲劇,這個漁夫有著不一樣的老婆,她就是喜歡祖祖輩輩流傳的觀念的那種人,且堅持信仰著,看不慣不勞動的人,特別看不起讀書人,偏偏這個漁夫除了捕魚外,花了大量的休息時間看閒書,還大量買書,且他的所有女兒都學他,看了許多書,唸大學,然後都嫁給母親眼中沒用的娘娘腔外地人,離開了他們,終於這位漁夫也老了,除了幼子外已經沒人能夠支撐捕魚的工作,雖然兒子也不想做這樣的工作,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從父母年紀的差距中體會到自己父親心中的痛苦與艱辛,因為他的父親花了幾十年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捕魚,因為比起成為母親口中自私的讀書人,顯然父親的犧牲是極大的,萬一自己也離開此地,他的父親一定會被母親認為是完全失敗的人,會日日的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折磨他,這樣自己就豈不就成為一個自私的人,因此為了父親,他必須留下來繼承這項工作,終於在一次的出海中,大浪來襲,吞沒他們的船,父親落海,遭海吞噬,被魚啃咬,屍身不全,母親此後只能依靠保險金度日,還時時想著丈夫的逝去與兒子離開捕魚工作的雙重背叛,對於家庭,傳統的堅持,這個女人是夠執著了,連骨髓裡都是堅持,只是害慘了其他家人.母親所擁護的人生看來是如此恐怖,而且與他自己嚮往的人生相比又是如此的不堪 .

        "'黑暗茫茫"與"灰白的金色餽贈"則是寫兩個年輕人成功的踏上前往過自己生活路上的第一步,"黑暗茫茫"中年輕人在自己18歲生日當天早起,打包行李,告訴父母要離鄉外出打拼,然後就上路了,雖然父母有攔阻之意,但是還是選擇勉強讓他自行選擇,畢竟島上的礦源越來越少,工作機會早已不如當年,故事在主人公搭便車途中的經歷與對往往生活的回想中穿梭,身為家中的長子是如何看著弟妹出生,爺爺奶奶老去,父親工作後酩酊大醉下的醜樣,家中空間羞澀連父母做愛的聲音都能聽到,做什麼都得小心翼翼,壓抑住的個人性,這種氣悶讓他再也受不了,雖然選擇離開,但沒有目標,不知道要去哪裡,人生會不會就像此刻搭便車般,一段換著一段,漂泊不知所終,但終究能夠超越自己的父親,父親曾經離開礦井後,覺得人生也即將劃上句點,年輕時也曾走遍大江南北,但全是在地底."他離開這裡之前,回來這裡之後,也是一樣.我們死了之後,恐怕有的是時間待在那裡,人還活著,何必一門心思往下鑽".正是帶著這種信念,年輕的詹姆斯決定逃離這個宿命前往大城市,不久後就意識到離開與位移無關,他腦中的思緒與價值無法走出家族的記憶,走出布雷頓角的歷史 ."灰白的金色餽贈"中的年輕孩子挑戰父親的門禁時間,在彈子房中瞎混,比球之餘兼賭錢,以為自己拿著31元加幣回家後能夠了事擺平父母的怒氣,因為礦區的生活不就如此,辛苦上工,下工玩樂,如果沒有更好的追求,又何必在乎彈子房還是酗酒,但這篇好玩的是主述是帶著一堆書去玩撞球的,還顧及著明天的課業,顯然學業成績不差,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未來,但他還尚未深思過自己的未來,總覺得礦上的人生活都是如此,掙錢花費玩樂,"我帶31元回家應該能讓機理高興吧?'這念頭縈繞,但母親知道了他贏了31元竟還要他去還別人,認為這錢的來路在她眼中並不光彩,不削拿去花,這確實很符合傳統,但這位年輕人表現的反應,堅持與自主性顯然是這七篇中最符合代價值觀念的,只是他可能很難長期留在布雷頓角當個礦工.

        最終的''去亂岑角的路"顯然就是有些刻意之作,或是特別選來做結束集子用的,寫一個年輕的孫女要去勸獨居在老家亂岑角懸崖上的奶奶住進現代老人院的故事,老人家堅持不走,要守住這個已經幾近被荒野林草吞噬的莊園,這是她的家與生命的所有所在,隨著這女孩之後的其他四代三十多位兒,孫,曾孫輩隨後也到達此地想勸這位長者,但他們也勸不了,最終女孩決定從今天他要來陪奶奶在亂岑角住下來,這下眾人才認為終於解決了一件事紛紛離去,又留下這位孤獨的奶奶在亂岑角,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女孩其實已經得絕症不久於世,她來此居也不過是用最後的時光陪著這位老人家,這篇雖然有這樣的警示,就是年輕人終究逐漸將離開所為的傳統,與傳統家庭,但又想要圓滿的維護著所謂的傳統,所以安排新老一代長眠於此"那纏繞的蘇格蘭薊花依舊別在她裙子的領口,這就是我們得到的結局.",但這多少有點一廂情願的感覺,儘管我知道這是出身布雷頓角的作者自身渴望的結果.

        雖然這個集子以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來探索屬於親緣與傳統觀念斷接的狀態似乎有點遠,但其實它表現的內容離我們並不遠,有許多頗有意思的奇想在其中,看似是重複的幾個篇章,究中卻各有不同,值得玩味.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