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

供應鏈戰爭︰砂、鹽、鐵、銅、鋰、石油的戰略價值( Material World: A Substantial Story of Our Past and Future, Ed Conway)

            "供應鏈戰爭"跟前面的"能源賽局"都有一樣的問題,就是中文版書名與原文書名的意義相距頗遠,雖然不能說毫無關聯,但多少有點"標題黨"的成分,不是太好,容易令人誤解文本的真實意義,因此雖然不能說本書與供應鏈無關,但實際內容真的與供應鏈差距頗多,起碼從我個人的認識裡,供應鏈要涉及的內容就不該單純只是如本書那樣只將焦點集中在取自人類對於地球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使用的狀態的描述,應該涉及更多不同的政治,地緣關係,國際局勢,或是技術限制等不同層面,但這書都沒這些內容.

            "Material World"是以地球上六種主要的自然物質: 砂,鹽,鐵,銅,石油,鋰這六種物質種類在人類經濟生活上,特別是能源經濟發展上的地位角色,與這六種物質成為經濟商品的發展歷程,我使用"物質種類"替代物質,是因為其中的"砂","鹽","石油","鋰"於本書中所涉及談論的物質並非單一的元素,或是商品,它們都涉及多種元素,或化合物的融合,而這本書的基本構成很簡單,就是單獨依據這六種物質分列書寫,看他們各自如何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歷史經歷,然後再探索這些物質進入工業革命之後,如何被人類進一步的研究,分析,與發展成為商業,與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來源,物件,建設骨幹,或是成為重要的人類工具的核心要件,而在敘述物質各自的發掘與隨後行持的產業發展歷史下,也兼談為了獲取這些物質,人類環境,與社會究竟付出了那些代價,為了利益又創造出哪些負面變化,或隱藏成本,及這諸多物質經濟產業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與可能.

            在此並不重複那些涉及比如砂用於產製玻璃,砂中的矽被提煉出來製成晶圓片的發展歷史,應用狀態,或是關於鹽水中能夠提煉出的各類元素等內容.那麼,這篇文章就得改換思路,從文本為統整那些散落,但個人以為是很重要的面向進入.若真的以"供應鏈戰爭"的角度來看,這六種物質類別之所以被討論,首先在於他們皆屬與能源開發與應用攸關的物質,其中雖然只有石油直接與產生現代動力的內燃機,或是發電機的作用相關,其他五項看似並無直接關係,但是搭上了能源的應用比如轉換,傳輸,或是,與能源的迭代,更新,再加上近年全球暖化議題下的能源轉化的儲存,與環境開發問題,最終都須在地球資源有限性這個可疑的問題前被一一的再考慮,於是便有了這本書籍的一個隱藏重點,供應鏈戰爭發生的可能來源之一在於能源的自主性問題對於某些國家的重要程度顯然高於其他國家,因為在假設地球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那些特別在意於能源自主程度的國家便會提起一切的手段來增加自身對於能源來源的掌控程度,包括對它供應量的來源,或是價格的接受度,因此顯然除了那些有意國際霸權的大國,或是主要的能源供給國家外,其他的國家在此議題上通常只有被動的接受現況,現況包括了天定的自然資源分布狀態,與大國主控下的國際能源供需狀態,所特別在意供應鏈或是能源自主狀態的國家,懼怕遭外力斷供威脅自身的霸權,並想以國家之力介入此國際議題面向的國家必然就會是那個引起或發動能源,或供應鏈戰爭的主要發動國家.

             這本書簡單的交代了人類關於能源,動力來源的幾次迭代,從木炭,到煤,轉換成石油,再轉換成天然氣,現在則是將轉換成新能源.而這第五次的能源動力來源轉換,主要的新能源的使用,不論是來自於風力,太陽,水力,還是核能.它有兩個改變人類世界樣貌的特點,首先是人類未來使用電力的比例與數量相對今日必然大幅增加,比如汽車由燃油轉為電車,甚至未來可能家庭爐具也會由燃燒天然氣轉為使用電能為大宗,其次是雖然未來使用石化媒介作為動力的來源比例可能降低,但是石化相關的產業卻未必萎縮,這是因為新能源的來源雖然非燃燒石化,而是改採一些新的器具與元素為產出來源,比如風能的風扇,太陽能面板,乃至鋰電池中化學元素,這些新器具與元素的製造,開採,本身可能需要用到更多的動能或是石化裂解的副產品,使得石化產業基本不可能完全的消失.因此就引來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為了抵抗全球暖化,人類開始思考禁用石化能源,或說是減排碳能源,但是如此便能稱為地球環保,或是真的就會降低對於地球環境的破壞嗎?讀完此書,相信會得到一個疑惑的答案,就是為了控制地球溫度不再上升,人類可能比須在其他的地方以環境破壞為代價來彌補.從經濟學的觀點,簡單說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個基本的原因是石化能源在能源使用上屬於高密度能源,而新能源的發電方式除了核能外,都屬於低密度能源,比如一公噸的石油可能可以提煉出的供作能源的比例部分是相當高的,且還具備其他副產品的相加,使得它開採的單位功能作用高,浪費不多,但是同樣得到一公噸的鋰,矽,就可能需要挖掘數百千萬公噸的土,或者抽取幾億公噸的鹽水待它慢慢蒸發,但不論採取何種方式,它產出無用的廢料廢土佔比相當大,對地表破壞極高,經常做無意義的的堆積,更別提風能,太陽能發電本身還有對於景觀環境的破壞,這就是使得環保這個議題變得有點弔詭,因為只要人類想利用地球上的物質,透過這些物質轉換成能源動力,就必然對於環境有所破壞,差異只是破壞所產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也就是說為了解救暖化問題,地球仍需要付出其他的代價,這本書佔比特別多的內容就在於描述人類為了開採者以上六種物質資源在地球上所創造形成的各種新奇的挖掘後的地表樣貌,地貌環境的變化,對地底與山川,城鎮的生活型態的影響等內容.

            因此依真正環保的角度出發,想要減低對於地球的破壞,除了使用新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外,這些創生新能源的工具與元素的回收,再利用問題,才是關鍵,也是伴生著新能源能夠開發出新經濟的一面,這本書裡對於鋰的回收再利用,重複的創造新的鋰電池有些簡單的描述,有一個舉例,作者以環保再生吸管,紙吸管替代過去的塑膠吸管為例,舉出這種改良方式其實並不一定更環保,是因為產製這些新產品使用的能源或地球資源其實未必較少,比如造紙管,環保材質難分解等問題實際上可能比塑膠吸管更難處理,加上最終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包括石油都有石油峰值的問題,那麼人類對新的物質如矽,鋰,鍺等元素的大量使用在能源開發與保存上,自然也有它可能耗盡的一天,因此包括風扇回收,太陽能面板回收,舊鋰電池的回收並且透過某些新的科技方式再度讓它複製功能重新進入能源循環的想法,才是替代繼續向地表下挖掘,或者竭澤鹽湖的單向耗盡模式的唯一思路.

           "供應鏈戰爭"中另一個點出的隱藏議題是"戰爭"這件事從過往的歷史看,不論事石油,還是矽晶片,美國都因為存有量,新技術專利,而站在了戰略位置的高點,因此即使感受到這些物質供應鏈受到威脅,只要它想發動禁制,或制裁都能取得成功,在這方面供應鏈戰爭都是贏家.但唯獨在新能源電池的開發應用,與未來鋰元素來源的控制上,美國顯然因為製造業的外移而吃虧,在這個領域落後,即使它今日要追趕,但正如本書所說,當今之世,已經很難有單獨的一國一家公司能夠控制供應鏈的全部,供應鏈明顯就是一個全球化展現最好的呈現,但這明顯的與講究單一國家能源來源安全自我滿足保障的政策是對立的,而這也相當程度的說明,新能源所要解決的全球暖化與主要供應鏈受威脅國家需要之間可能存在扞格,對某些國家來說,全球暖化是個假議題的想法可能因此成為主要的思維路徑,畢竟比起全球暖化,它也許排序更前的是自身國家的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的權力與安全位置在前,所以那些傳統石化能源的產油大國必然會對這個自我發展議題更重視,對於新能源時代或因此而來的全球禁制更反對,或至少有以拖待變的抗拒心態,比如美國政界許多人對於暖化議題的懷疑,比如沙烏地對於cop28結論的疑異,都是這種心態下的表現.這顯示出一種全球化隱然的裂痕,顯然不論是對抗暖化,還是對於全球開發資源限制,分享,主要的大國還是希望以自己的利害為最出的準繩,只有當自己的資源享用分配安全無虞時,它國與其他民族才有被分配剩餘資源的可能,這似乎仍是國際強權地緣政治利害狀態考量下的結果,多少也會顯出全球化,人類問題一體化,全體人類和平化是個多困難的問題與狀態,總是不及民族主義與國家利害考量的為先.

            在我看來如果要寫一本供應鏈戰爭的書,首先至少得說明哪些商品領域,產業有此現象,涉及的當世主要企業,國家有哪幾個,順便還要談及其間主要衝突企業間的商戰,或是國家因此出台的政策,比並對整個供應鏈整體及其產出現況做出一番描述,畢竟從投機者的角度平常都會關注這些議題,雖然未必要做為投資標的考量,好歹也是與投資有關的相關知識.因此這本書其實比較像是對於地球的六種主要能源運用物質做出它在人類世界中出現,開採,應用,帶來的利弊,相關產業現今與未來發展可能的一種描述,如果讀者史要看這些內容,它不失為是一本值得看的書.但若要看供應鏈,儘管它的內容都涉及到今日的各類商品,主要是電子商品的供應鏈,但相關的內容還是屬於物質應用的部分較多,爭戰的內容卻顯然只有略微交代,並不突出,因此多少有點遠離中文書名的意思,這是個人視它為標題黨的原因.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