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

造神:人類探索信仰與宗教的歷史(God: A Human History, Reza Aslan)

         如書名,這本書就是談人類世界中如何產生信仰這個概念,神又是怎麼來的?!根據本書的探究,宗教與神的概念在人類世界是很晚期才出現的,而且我們可能以為神的概念是來自於人從自然環境中的混沌未知所感悟而來,但實際上通過歷史遺跡追尋與古代的文本探索,作者得出神的概念起自於人對自己靈魂的發現,並將這種靈輪的觀念想像轉化成一種對自我的期盼,恐懼,與德行的呈現,人類其實是根據自己的樣子創造出神的,因此信仰宗教的核心本質便是追尋完整的自我.

         關於宗教起源的探索,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展開.當時人們認為透過理性分析與科學研究,可以解答各類問題,甚至包括神的領域.不容否認的是宗教信仰四處可見,廣為普及,必須視為人類的基本經驗.作者認為人們是"宗教人屬"(Homo religiosus).但這並非是人類渴求信條或體制,也不是人類尊奉特定的神祇或追求特定的神學,而是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有心智能力,有超越現世的懷抱,因此想要觸探表象世界之外的界域假使人類這個物種天生就想信奉宗教,那麼信仰必定是人類演化的產物.在信仰當中鐵定有某種物競天擇的優勢,否則不會有任何理由使得宗教信仰存在. 

          十九世紀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認為人類宗教動機的起點,以及因而採取的行為,乃是因為人性當中有一個莫名的神祕觀念,認為靈魂與身體彼此分離.泰勒認為為何遠古祖先會認為人的靈魂不死,只是受困於必死的軀殼?那是因為當人在入睡時得到把靈魂當成栩栩如生,可以分離且獨自存在,且是個體存在的載體.因此他認為除非仰賴夢境與異象,才能把靈魂當作身體的空靈形象.德國人類學家穆勒(Max Müller)認為人類最初的宗教體驗是和大自然相遭遇的結果.穆勒指出,亞當並非於夢境看見異象才衍生信仰,而是甦醒時看到外界事物才激發對宗教的想像力.因為他活在廣闊無垠難以理解的世界,處處充滿他無法解釋的神秘,而他發現汪洋浩瀚無窮;他穿過森林,眼見群樹高到穿入雲霄,又古老到祖先流傳下這些樹的故事,他看見太陽日復一日追逐月亮橫跨蒼穹,而他知道,萬物的創造,功不在他.因此,他認為必定有其他人替他創造了萬物.英國民族學家馬瑞特(Robert Marett)將這種驚嘆於造物者鬼斧神工的感覺稱為超自然主義(supernaturalism),亦即心智感受到對神秘事物敬畏的態度.馬瑞特認為,古代人相信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亦即可見世界的背後隱藏某種"普世靈魂"(universal soul).他將這種力量稱為瑪那(mana),意思就是表示"力量".馬瑞特指出,瑪那是客觀的超自然力量,無形無體,寄居於所有的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瑪那存於海洋與樹木,太陽和月亮,古代人類不得不崇拜這些物體,或許應該說,他們膜拜這些物體內的東西.最終,原本和個人無關的瑪那演變成了個人的靈魂.靈魂從身體釋放之後,便成為靈(spirit).某些靈進入岩石,石頭或碎骨,將其轉化為受人膜拜的圖騰(totem),護身符(talisman)與偶像(idol).其他的靈則化為各式神祇,聆聽人們求告,各自發揮特定功用.爾後,經過多年的靈性發展,物換星移,這些個別的神祇演化成為一個普世全能的神.這種關於神形成源自靈的概念便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期由包括以上諸位及其他學者所做出的共同結論.

          涂爾幹明確否認,宗教起源自原始人類為了解釋神祕世界而尋求解答.其實,他根本不認為宗教與超自然現象有關.涂爾幹認為宗教是一種全然的社會產物,因此在人類演化的初期,為了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建構可以存續,它必須牢牢植根於真實,而不是依存於神話或天馬行空的推測,也不是想像或神秘的信仰,必須依附在真實的物件與經驗之中.夢境不是真實的,瑪那不是真實的.靈也不是真實的.涂爾幹主張以血緣和親屬關係結合的群體所採取的具體行動,面對險惡艱困的外界,眾人齊心協力適應環境,求取生存,這才是真實的.因此,宗教的動機必定根植於社會生活,而群體是藉由儀式來凝聚集體意識.涂爾幹的說法是最被人廣為接受的宗教起源論.這個理論指出,宗教起初是一種社會黏合劑,讓原始社會的成員凝聚向心力和彼此團結.從演化角度而言,我們的遠古祖先藉著整合出一組共同的符號,並參與一種共同的儀式體驗,提升了集體生存的能力,而在競爭激烈的蠻荒世界中增加活下來的機會,這種假設頗有道理.

          另一個十九世紀的新興學科精神分析也加入辯論.精神分析有兩位最著名的先驅理論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arl Jung).這兩位學者都試圖在意識與無意識心智間的模糊地帶中找出人類宗教衝動的起源.這兩人也都認為靈魂等同於心靈.榮格總體上對宗教抱持正面的看法,打算用心理學來解釋靈魂等傳統宗教概念,但佛洛伊德則抱持對立觀點,認為宗教屬於精神官能症,乃是一種精神障礙,使人去相信看不見且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導致強迫性的行為與偏執的舉止.佛洛伊德指出宗教信仰是誕生自人類需要將他的無助變得可以忍受,他相信宗教衝動來自原始人類想要創造出一個父親般的人物的內在渴望,而且是一位完美與全能的父親.人類崇拜神祇的理由,就和孩子崇拜父親是一樣的,因為人類想尋求慰藉,擺脫最深沉最黑暗的恐懼.按照佛洛伊德的觀點,人類的祖先對夢境,大自然或儀式沒有興趣.他的主要渴望是順從自己的動物本能.而後人類發現這樣做得付出社會和心理代價,於是他壓抑性慾,發明出宗教作為一種工具,來減輕當他意欲壓抑他的基本天性時所升起的罪惡感.並非只有佛洛伊德認為宗教衝動源於恐懼或暴力.比佛洛伊德更早一個多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便指出人類主要的宗教,大抵源自一種焦慮的恐懼..在佛洛伊德之後的一個世紀,法國哲學家吉拉德(René Girard)也提出了一項理論,認為原始人類之所以發明宗教,乃是要減輕暴力,將暴力集中到儀式的犧牲祭品身上,亦即他所謂的替罪羊(scapegoat).總而言之,佛洛伊德認定宗教思想是幻想,是滿足人類最古老,強大和緊迫的渴望的假設,只不過是呼應了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他把神定義為"匱乏的感受:,凡人所缺少而需要的,那就是神.

          在人類將近250萬的演化中,最初是在地球上四處覓食,是掠食者,徘徊於森林與平原,跟與遠比人類更敏捷的野獸搶食獵物,狩獵採集者的經歷形塑定義了人類,擴大了人們的大腦,使得人腦能發展建構了認知能力,逐漸成為有變勢力的生物,透過挖掘,發現,我們知道當時人們的信仰之神是狩獵之神,基於祈求的目的,從祈禱祭祀捕抓獵鹿物的工具如矛,漁網,骨頭中,獲取了被灌注神聖力量的概念,人們仰賴些工具維生,將他們從物品轉化為對於靈界的擬象.同時因為捕獵需四處遷徙,無法累積財富與資產,這種方式制止了階層分化發展的可能.但在大約12000~10000年前,人類從狩獵轉為農耕,這改變了人類的許多關鍵定義,首先是長期的狩獵生活讓人能掌握空間,但農耕則讓人體驗了時間長我的重要性,所以人類關注的我他之間的關係,從人類與動物間的神秘關係,專變為人類與大地之間的神秘關係,在改良土地的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價值與行為準則,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被獻祭的神祇"(immolated deity)的概念,亦即神靈死後軀體肢解,世界由此而生.獻祭需要一座廟宇,祭壇,需要一種神祇的替代實體,建造神廟的實體行動可能帶來種植農作物,馴養動物以供該處聚集的工人與信徒實用的需求,因此會形成聚落,永久的定居點,創造出一個模仿自然界的人造環境,這便是人類聚居生活型態的出現,此時人們首度將自己想像成宇宙的中心,而非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從靈魂與精神層面將人與自然綁在一起的泛靈論世界觀已然逐漸消逝,轉為人類自身成了靈性層面的中心,高於一切活物.人士自然界的統治者,也是廣袤大地上的神,這種結構出現後,便衍生出了一批有個性的人性化神祇,每個神靈體現特定的人類屬性,直到已有一位唯一的一神囊括了人類所有的善與惡,也就是人一開始是潛意識裡的認知衝動,使得人用自己的形象塑造神,但是隨著靈性發展,人類有意識地讓神越來越像人,直到最後神真的變成了人.

          作者在敘述了他以為的人類世界中神如何形成產生的過程後,他開是利用近東的一寫考古發現與文學,宗教遺留作品來講述前投所形成的眾神,如何的演化成為單一主神論(henotheism)的型態,後又如何形成今日所謂的一神教.單一主神論可以追溯到人類將神人性化之後,人類定居於小村莊,放棄狩獵改為農耕,萬獸之主讓位給大地之母,此時人們想像的天國重新的被改塑成由一群豐饒眾神所統治之地.當小村莊擴展成城邦時,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部落神祇,彼此征戰,此時天國便讓位給各種好戰的神祇,每位都是陳氏某個城邦的神聖守護者,當這些城邦合併為龐大帝國,由具有無上權力的國王統治,眾神便重新排入高地威街,這種調整也恰好反映塵世的政治新次序,作者稱這個現象是"政治映型"(politicomorphism),或更白話的說事"塵世政治的神化",是今日世上主要宗教系統的特徵之一,而後當某位神祇在神系中越爬越高,取代了低階的神靈,祂便可能要承擔與承繼原先歸給其他神靈的屬性,直到這位置高的神所吸收的靈性屬性彼此衝突矛盾到達引爆點,問題便來了一個人同時具有創造者破壞者,治療者與降災者,禁慾者與享樂者的身份.因此一種簡化且直接解這種衝突的方式就是讓神除去任何人類屬性,重新定義神,但是要人接受只存在一個一位唯一,單獨,沒有人類形式,屬性或特質的神,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要忽視一神概念中的矛盾,並且覆蓋掉人們用自身形象去形塑神的天性,作者書寫了在歷史上,埃及的艾基納登,波斯的查拉特拉圖斯都曾嘗試的歷史過程,但歸於失敗,而他指出歷史上一個最早成功的一神論形成便是源於以色列迦南地區的宗教,當地的原始地方信仰的價值觀,儀式,書典,是如何的被早期的宗教人物吸納,超譯,轉介變形,如何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地進行"政治映型"遞迴,如何的在教義遭質疑下尋求新的突破解釋,如何的善悪歸一,三位一體問題如何解意,後來便由此衍生發展出今日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一神教的雛形,經過了多年再度回到以人身塑型為神,反映了信仰即是自我追求的概念.

         後來看了作者的經歷,他原是信仰伊斯蘭教,後因為移民美國轉信基督,在上大學時學習宗教史,又轉回信仰伊斯蘭教,所以本書有一大部分是談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一神發展上遭遇的問題與衝突,但多少有些主觀指向性,我對這部分就看看參考,並不是太認同就是了.但是這本書前面的部分推論敘事有一點意思,還算值得花點時間去看就是了.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