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本與意識形態

 資本與意識形態( Capital et idéologie,Thomas Piketty )

           "資本與意識形態"中文譯本分上下兩冊,共約1200多頁,個人感受是,內容龐雜但不算艱涉.唯瑣碎內容過多有些考驗讀者耐心.作者皮凱提,已讀過他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主題也一樣,焦點鎖定"不公平"這個議題.內文論述法國大革命以來至今人類社會不公平型態的演化,轉變,與不公平制度的構成結構,成因的變動,也就是說從文本上看這是一本關於歷史上不公平現象的經濟史.但要進一步仔細說明這書究竟寫的是甚麼,我可以說,這除了是本關於皮凱提對過去不公平現象的成因與問題發表看法與批判的書籍,同時他也透過解析歷史發展進程逐步呈現出解決不公平問題的曾經的面向與路徑,並由此收縮找出一條可以應對未來社會不公平問題的發展之路,而這條路在他看來便是社會主義,所以他便歷史教訓為基本提出關於社會主義未來施行的可能方向與核心目標,提出了參與式社會主義(participatory socialism)的主張.

           作者用"資本與意識形態"為書名,很明顯,直指他認為不公平的根基便是''資本".尤其是對這項生產工具的持有,報酬率,效能及與其他生產工具間分配的看法與關係認定,主宰了不公平現象的歷史發展,也就是本書所書的''意識形態",人類不公平的歷史便是源於人們對'資本"角色認知的意識形態而來.因此本書的開端鎖定由法國的三級社會,教士,貴族,平民談起,這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觀察,透過身份的不同,創造出所擁有生產工具的不同,及它們各自該有的分配份額認定,在這樣的三級功能社會裡,生產工具的持有是透過身份認定與世襲的,土地與資本屬於教士與貴族,平民則只有勞動力,因此對於資本分配高份額的認定,便是身份階級政治觀念下的一個平行延伸而已,因此創造出作者認為的不公平,教士與貴族持有的土地透過地位與權力強制創造的應對於佔高分配,不公平的來源一眼可見便是政治體制,與階級問題,當人們對此產生了認定工具化分配比被固有的環境框限後,從此便有了關於生產工具間的分配比一定的意識形態,於是乎貴族與教士那個1~3%的人卻持有了90%以上大多數的財富現象便長期出現了,後來即使後來三級社會被打破,但是人們對於資本與土地的分配間的意識形態卻早已成為一種僵固意識形態,甚至成了不驗自明的先驗觀點,所以進入了皮凱提所述的"財產權社會"後,資本與土地的持有者便從此有了高佔比的分配,這便是我前投所說的不公平的根基為"資本"的理由,即人們對於資本角色認定的意識形態掌控了人類不公平的歷史發展進程.因此即使沒了貴族與教士,能夠掌控"資本"這個生產工具的人便能掌握較多的社會分配,且始終未曾改變,這便是意識形態的延伸與持續性.

         因此想要改善這種從歷史觀察上得到的諸多不公平現象,從本書來看首先要調整的便是人們對於"資本"的意識形態.後來在法國大革命之後,財產權社會成為主流,資本高分配的佔比卻創造了一批不亞於貴族,教士的資本持有者,他們替代了前者,依舊是1~5%的資本持有者擁有90%的社會財富,不平等的現象依舊只是換了一批頭面人物,於是出現了馬克思的主張,出現了蘇聯,中共的共產主義是施行,出現了北歐社會主義,這些主張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要嘛想重塑人們對於"資本"的意識形態,要嘛就想直接貶抑或改善"資本"被認定的高分配必然結果,其中的差異在於一些人將個人持有資本視作是不公平社會最大的亂源,所以它們強迫將資本,財產權的觀念從個人擁有的財產關係中剝奪出來,成為一種集體物,讓一個中央調控單位來持有操作,這便是蘇聯式的共產主義.另外一種思維則是認為私人資本或個體資本不可能取締,要立馬消滅對資本既定的意識形態不容易,不可能一踀而就,於是他們採取了事後重分配的概念,就是不對資本本身限制,而是對資本的分配報酬抽取高額的稅額,將資本所得的高分配透過中央機制調控再分配給其他生產工具的所有者,即那些原先處在生產工具弱勢下的人們,同時限制個人持有資本的時間,規模,地點,與型態,這便是北歐式的社會主義,所以他們有高額的累進稅制,遺產稅,轉移支付費,他們要求透明的資轉移路徑與存放地點.

        在作者歷史論述的探索中,源於三級社會,轉移至財產權社會的不平等在上世紀初開始經歷上述多意識形態與制度挑戰的改善而得到了某些修正,但到了共產主義鐵幕倒下後,新加入的前共黨國家對於財產權社會的推頗助瀾,美國資本主義獨霸效應後,這種人類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不但重新高漲,甚至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現象,所謂的新恩超級資本主義.這種新超級資本主義的不公平現象,與過去的不公平現象有幾點不同,最大的不同是階級位階的反置,我們知道在法國革命之後,出現了所謂的右派與左派的觀念,就是財產權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分別,往往資產階級不但是資本的擁有者,還靠著資本取得了許多方面不同於勞動者,一方面可以透過資本取得與政治的連結,與許多政治人物相交,取得了以商領政的隱形權力,另一方面因為資本可以世襲轉移,可以讓子弟接受較好的教育,使得資本所創造的不公平除了政治權力與地位外,也創造出了教育的不平等,有錢者能讓子弟接受更多年限更高深的教育,而平民為了生活只能提前離開學校或完全不接受教育,而教育又影響了可能從事的工作型態,隨著智識社會的興起,缺乏智識者更不可能因此尋得好工作,只能持續的待在底層.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提攜了一小部分原先由低階勞動者透過轉為小型商販,或靠技術取得一定的資本與財富後,改良了自身子弟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因此在原先的資本社會中創造了一批能藉由知識取得一定財富與地位新貴族階級,新的中產階級,作者以為正是這批新的中產階級加深了不平等的固化現象.

         傳統上的左派與右派的分別代表者資本與勞動兩個階級,分化極其明顯,因此在投票的意向與行為上相當容易的區分與判定,但是這批新興的中產階級改變了政治長久以來的僵固認定,皮凱提稱這批新興的階級為"左派婆羅門",婆羅門是印度種姓社會的用詞,專指一些高種姓的貴族,結合了傳統"左派"的意涵後,有了新的意義,顛覆傳傳統的政治認知框架,比如美國,原先是工人,黑人投票以民主黨為主體,講究自由的知識份子與商人投共和黨,但隨這民權運動後對於民主黨的失望,及新興中產階級對於分配問題的關注,使得原先低智識者投民主黨的現象被翻轉為左派婆羅門主導民主黨,反而一些因為失意的低層人口被右派興起的排外主義吸引改投共和黨,使得整個政治結構的分別已經與過去不同,不再是單純的工人黨與資本家黨的分別,而是失望的底層不再投票,另一些底層則被主張地方主義的政見吸引,政治個高層是由右派的商人與左派的婆羅門共同掌控.也就是說,貴族與教士經過了200多年替換成商人與知識份子重新構成了新的三級社會,他們霸佔著政治,經濟,與教育上的所有優勢地位形成了新的財產權社會,是新的不公平現象的呈現.而這樣的新現象除了美國,在歐盟的許多國家也都出現了,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介紹歐盟諸多國家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內部的政黨發展,政治演變,選民結構,投票趨勢的改變等歷史,與當前的狀態.除了這樣的困境外,因為資本可以跨境流動的特殊性,加上歐盟的成立讓勞動力與貨物可方便跨國境自由移動的現實也降低了國家原先壓抑"資本"影響力所施行的諸多措施效果,因為資本可移動,資本便可能從超高稅率地區移轉到低稅率,或租稅天堂等區域內,因為人,貨,物皆可流動,就會產生民族接觸的衝突與問題,因為貨幣統一,但財政各行其是,於是便有了國家之間經濟主張的強制與遷就,造成北歐國家的人民認為自己加入並不是歐盟,統合提升的組織,而是一個"提款機聯盟",部分民眾認為原屬於自己國家的錢被南歐的人民胡亂無樽節的花用,於是這加深了高舉地方主義,與民族主義為號召政客的影響力,反過來對國家自身的政治階級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加上福利支出仰賴的便是原先資本的成功,不論原資本是因爲質疑或過度被國家榨取而出走,或是因為效能問題出走,許多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政府為了穩住部分的資本階層或統治者,不得不採取若干降低或抑制累進稅制的稅率提高的動能,這又使得原先底層的人對於原左派政黨主張的失望加劇,在這些國家殖民地逐步瓦解後,許多新來到的移民與因為中東,南斯拉夫等地戰事增加的庇佑難民,都大幅增加了歐盟富裕國家的負擔,這就更使得原先居於底層的人民更不滿那些新來的外國人或是新移民,排外情緒由此逐漸的滋生,更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使得歐盟國家,特別是一些主導國家的政治結構由單一轉為多元分化,加上左派婆羅門與右派商人所形成新的多元精英結構體的傲慢,慢慢的讓許多國家選民逐漸的轉向支持極端主張的新興政黨,這是不少國家內部社會隱隱不安的因素,同時不平等的現象讓各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了利用''社會共有制",教育,以及知識和權利的共享為基礎,以全民為目標來展望新的平等的可能,這就是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透過發展"社會共有制",共享投票權和參與公司決策的新形式,實施高度累進財產稅來協助"全民基金"的支出.透過皮凱提稱之為暫時性財產權的觀念來替代永久性私有產權的觀念,藉由財富與貨物永遠的流通,迭代,讓他由原先的集中性樣貌逐漸轉為集中分散,再集中在分散的循環現象,以彌平可能的分配極度不公平的現象,利用累進所得稅來協助達成"基本收入"的制度,與教育公平的目標,然後將相同的觀念已聯邦形式組成國與國之間的財富與資本意識形態與實質部位的統合,分配的實體,以達成公平世界的目的.他所謂的公平社會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得以享有盡可能最廣泛的"基本善",這些基本善包括教育,健康,投票權,以及人們充分地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文化,經濟,公民和政治生活.公平社會能夠組織社會經濟關係,財產關係,收入與財產的分配,即使最弱勢族群都能享有良好的生存條件,而公平社會最困難的公平定義,作者以為只有藉由全體公民的歷史和個人經驗性及提使審議才能解決.

           對於一本談不公平歷史及其解決之道的書籍應該不太有人會反對主題,但是呢,何以這種議題很難贏得所有人的共識?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陷入既得利益者角色認知與知識認識間的誤差,即所謂的從個人利益角度看問題,這或許是其中的主要成因面向固然不錯,但我還是要從智識上提出一些質疑,而且這些算是我個人認為相當重要的關竅.首先,在上完基本的經濟學之後,個人首先主動去尋找的課外書籍並不是後來常看的海耶克,米賽斯,或者是卡爾波普,也不是凱因斯,而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我當時還不滿20,程度不好,但是我有一個隱約的感受就是這種集體形制的調控,必然需要一個強大聰明的中央決策中心.這種中央調控分配功能的組織隱藏的就是一種權力集中的假設前提,以一替代萬千,這原先就隱藏著智識選擇至生活選擇的強制性,也就是隱藏著威權的本質,而想要達到某種一致性,又必然有權力上強對弱的強制性,很難不採用極端的權力駕馭異端.或有異議者會說北歐社會主義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是民主體制,但是從本書來看,很明顯,一旦北歐制度要跨國境到其他地方聯合施行時,必定要如本書所提的學美國強迫瑞士開放資料的例子,但是北歐不是美國,美國有的權力不就正是建立強勢的蠻橫暴力之下嗎?北歐有那種力量嗎?歐盟有那種力量嗎?若要全世界都加入這個社會主義聯邦,不就是需要一個超強的力量,而這樣真的能行嗎?所以會不會所謂的聯邦社會主義的施行,本身就是一場烏托邦夢,沒有力量它無法達成,但是過度的力量就失去了它民主的必然性?依舊是一個少數精英統治的不公平社會,或是一群平庸者統治的低效能公平社會?第二個問題就更直觀了.亞當斯密著有國富論,也寫了一本書叫道德情操論,於是便有人推論亞當斯密重視效率也重視公平,我的理解卻是其實他是主張在效率施行的基礎上再去解決公平問題,正是因為這兩個問題彼此干擾,所以難以討論出一套同時解決兩個難題的良好模式或答案,這就是這些討論所以困難的本質,但是從"21世紀資本論"到這本"資本與意識形態"其實都是隱含了擱置了其中一個問題; 效率,這些書籍中都假設效率它會自發性的良好繼續的向上擴張,假設這個前提下然後單純的鎖定在公平問題上,並討論出美好,因此即使我不採用海耶克,或米賽斯的可能看法,我也一樣會從社會科學中定性分析的前提質疑它未來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這本利基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前提的書籍是假設資本這種工具的效率真的可以在某種高額重分配調整流動下依舊能發揮它原先的效率不變甚至能增長為前提,但我其實懷疑重塑分散資本下的力量能否達成某些能大幅躍升人類世的突破性的技術能力與生產能量的可能,偏這種跳躍技術攸關人類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似乎不宜全然忽略,因此不免會對假設定性不變下的討論發出疑問.

         所以雖然這確實是以討論不公平歷史出發的書籍,但它根本上是倡議社會主義的.作者主張在改良關於不平等諸多問題上,應該在經濟制度上提倡參與式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提倡社會財產權概念取代私人財產權概念,在政治上以參與式民主取代當前的資本裙帶主義衍生式民主,主張在國際主義下集體協作以鬆散聯邦制社會主義替代民族國家聯合體,簡言之,作者期望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改良式的聯邦社會主義世界.

         本書的內容雖然很多,過於龐雜,但是作者論述的大多數內容有它一定行文的邏輯必要性,因此很難說什麼內容不用讀,所幸作者歸納出各種國的狀態有一定的模式性,很容易讓讀者聯想理解,所以要理解皮凱提對於此議題的看法,或者想理解許多歐洲國家內部當前政黨主張紊亂極端的現象的前因後果,還是建議閱讀本書,除了經濟學上的智識外,皮凱提也寫了相當多國家的政黨主張與選民投票傾向的歷史變化,相當值得去閱讀,最近這本書有出了一個漫畫版,我也看了,內容其實與本書不太相同,是用一種簡化的年代索引方式來描述相關內容,雖然有利於讀者把它當成知識來記憶,但個人以為想理解作者全面的看法,邏輯與推演,還是以看這套1200多頁的書籍比較合適,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