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原則(The Fund: Ray Dalio, Bridgewater Associates, and the Unraveling of a Wall Street Legend, Rob Copeland) + 原則(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 Ray Dalio)
Ray Dalio是全球最大規模避險基金公司"橋水基金"的創辦人.他一共有三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當年我只選看了"大債危機","變化中的世界秩序"這兩本,唯一放棄而未讀的反而是比較多人選看,甚至能列入財經暢銷書的"原則"這本.今日這樣列在此地也算是用另類的方式補讀了.
之所以選看那兩本,是基於投機實務方法與思考的需要,參酌所謂名人,大家的觀點,畢竟橋水基金規模龐大,操作資產規模超過1300億美金,顯示有其成功的投資財經觀點或值得探究的操作方式.其次是那兩本書的內容是基於歷史經濟數據為基礎所形成的對於各類商品市場價格走勢,與全球部分國家經濟的未來走向預期,與看法,有它一定的理性,與科學參考性.但是,"原則"這本書就不同了,它談的是Ray Dalio個人與橋水基金企業簡略的成長歷程,並以Dalio主張的生活原則,及工作原則為主題,大談成功之道.因此,所謂的原則,就是一連串的概念,常見於管理學的書籍中,在我的角度來看,是將"原則"列在成功學,與成功企業組織管理學的範疇,而隨著年齡的成長,個人過去對這類成功學,管理學書籍的處理經驗,它產生的警惕心可能比認同心要稍強一些,沒例外的通常都不太看.
這次看到了紐約時報的記者Rob Copeland所寫的"暗黑原則",覺得有點意思,就順便把這本"原則"給補讀了.所謂的"暗黑原則"真的就是在"黑"原則.儘管Dalio在自己的書中將"原則"描述為他能成功的絕對關鍵,是多年經營企業經歷後打磨的經驗成果,是創造橋水基金形成如此龐大規模的基礎,是完美的成功之鑰,值得任何人任何企業來學習,所以除了自己,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它,學習它,將它奉為成功的圭臬.但是,在Copeland的書裡,"原則"則變成了橋水基金監控員工的利器,是Dalio排除思想異己的手段,是橋水員工間互相鬥爭的工具,是個創造橋水一言堂的絕對標準,是許多橋水員工得到PTSD的壓力來源,是橋水基金逐漸轉為衰敗的重要因素.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事實呢?.
Copeland之所以會發想寫出這樣主題的書籍,我認為是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橋水基金績效的衰退.雖然說橋水基金長期以來就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避險基金公司,以它資產的規模之大,能維持平均水準以上的年投報率就算不差,偏偏Copeland觀察到自2010年之後直到2020年疫情來到期間以來,橋水基金旗下不論是Pure Alpha或是All Weather的表現都落後於大盤,而這段期間大多數的避險基金都因為積極的持股策略,創造出遠勝大盤的績效,使得橋水的績效相比之下看起來更遠遠的落後於同業,因為績效長期落後同業,Copeland自然開始注意到Dalio一種喜歡喊空,與強調未來大蕭條,世界崩盤的習慣論點.論點本身不會是錯誤,就是一個機率問題,而錯誤的是,在績效大幅落後同業之後,Dalio面對內部人員或是其他投資同業的質疑時,依舊毫無改變的為自己的觀點辯護,而這在Copeland看來有點不可思議,而第二個原因則是他身處的媒體接到許多匿名者投訴.他原在華爾街日報任職,除了觀察與報導相關的投資技術,績效,經濟論點之外,也會接觸許多投資行業的人士,當Dalio正以自我堅持與積極推動的心態來執行與宣傳"原則"所述的觀點時,不少橋水內部的員工卻紛紛向外透露事情遠沒有如此的圓滿容易,"原則"被執行在橋水基金內部並不順暢,它讓許多員工因此患上憂鬱症,強迫症,許多人因此看了精神科醫生,更糟糕的是,Dalio推動"原則"執行的落實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任何敢於違背"原則"且不認錯,或是以"原則"來看犯下難以挽回事跡的員工,不論職務高低,不是立刻被解職,就是薪水被砍半,這造成了橋水內部人士傾軋,管理混亂的狀態,根本不是Dalio宣稱的那種大家互相推動向上發展的企業狀態.
因為內部人士爆料,加上Copeland由績效衰退得來的結果,他當然開始要深入了解是否績效衰退是否是因為"原則"的實際執行所創造出的結果,與橋水內部真正組織,人事的現象,因此才有了"暗黑原則"的產生.那麼Dalio所發明的"原則"真的是壞事嗎?比如一個Dalio所說關於工作的原則是: 痛苦+反思=進步,這個概念好嗎?從原始文字的敘述,Dalio指出當一個面對做出錯誤的決策與行為時,隨後可能便會遭到某種未達目標的失落或是負面效果回饋的痛苦打擊,此時犯錯的人若能針對問題,加以反思,自我惕勵真誠認錯並改進可能的問題,與執行方式,便是找到進步的一種工作方式.從文字觀念來說,這"原則"不但不是錯誤,可能還具備某些常識觀念的正確性.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原則如何在"橋水資本"化成管理上的實際執行方式呢?根據Copeland在許多內部人士爆料下所形成的敘述,大約是這樣的:在橋水內部的管理上,鼓勵員工針對其他員工犯的錯誤向公司的管理層提出檢舉,而且Dalio還親自示範如何檢舉,協助改正.但這些所謂的錯誤範圍卻定的極為模糊,甚至連私下批評主管或公司的管理政策,也在錯誤之列.而為了要證實員工可能犯下的言語錯誤,整個橋水基金公司裡遍佈裝設了大量的錄音設備,除了會議室外,辦公室內外無一遺漏,於是在"暗黑原則"中就講述了許多因為說錯話被錄音佐證後,要被進步的過程.通常被證實說錯話的人會被主管或管理層招集到會議室,由犯錯者親自面對管理層的詰問,當犯錯者不願承認,而想以言語反駁,通常管理層就會拿出錄音檔,讓人百口莫辨.隨後,犯錯者會被要求認錯,不論事不甘心,還是痛哭流涕,反正管理層就是不會讓你輕易逃過,因為讓犯錯者難堪,就是一種讓人感受"痛苦"的方式,尤其這樣的認錯絕對會有錄影設備在場,犯錯者在認錯過程的表現影片會被傳送給主要的主管,有時是傳送所有員工.讓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你犯錯,且接受反思的過程.而Dalio首當其衝的被Copeland講述了幾個關於高層犯錯糾錯會議過程中的角色,講話,與言行,其中可以說是毫不留情,極盡所能地以言語羞辱員工犯下的錯誤,稱這是讓人痛苦,反思最好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對於多人來說,無異會看成是種羞辱.許多人承受不了,便會染上憂慮症,甚至要看精神科.除此之外,Dalio在工作原則中所寫的計分棒球卡制度,是真的有在"橋水基金"內部施行,施行的方式是讓所有的員工都能給其他人打分數,而磅橋卡分數攸關一個人年終的分紅考核,因此只要自己的分數高,便有機會享受高額分紅,但這樣的制度下,等於變相鼓勵把他人打低分,因此,許多人整日盯著別人的言行,一旦他人有犯錯,或是違背"原則"所述,比如橋水基金不允許內部員工談戀愛,不允許員工在為通知公司下進行私人帳戶投資,但其實私下違背的人很多,甚至違背這些原則的人包括執行長,投資長得最高層級人士."暗黑原則"就是藉由內部人士的爆料,與提供資訊,寫下了幾個這方面的關鍵個案.
個案本身的故事或許不那麼有趣,但是它們呈現的就是一種對Dalio主張"原則"的公然諷刺.所謂的"原則"竟然在執行稱不上是真正的原則,根據Copeland文本所述,某些Dalio偏愛的員工一旦犯錯,可能並不會被糾錯,甚至高高舉起卻輕鬆放下.相反的,那些在糾錯過程中,膽敢反抗高層指錯,甚至反過來批評"原則"虛假,是雙標欺騙的員工,或是敢於批判到Dalio不一致的人,通常下場很慘,不是立刻被減薪,就是被開除.比起以上這些,Copeland在本書中所呈現的"橋水資本"更是個令人覺得恐怖的工作地點,猶如刑堂地獄,因為員工隨時必須擔心面臨不小心做錯事,說錯話的憂慮,因爲計分棒球卡分數可能就這樣被他人扣分,致使員工間的關係即使未必是敵人,卻不得不有所保留與防範,更甚者,還會因此被檢舉要去參加由高層主持的認錯會議,所以許多員工每天是活在分秒不能放鬆的時空裡,染上了許多身心病,而之所以大家願意蒙受如此的壓力還不敢離職的原因,在於一方面橋水資本給的薪水很高,一個人離開了此地,這一輩子可能再也找不到同薪酬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橋水資本並不那麼容易的輕鬆放縱離職員工,為了守住公司的投資與管理機密,一方面設有員工離職2年內不得從事類似工作的禁業條款,另一方面,橋水外在影響力極大,可以讓一個已經在其他公司工作的人遭到隔空的暴擊,讓你無法在新公司存活下去,只要橋水對你有疑慮,它都可能隨時追殺已離職的員工.
雖然Copeland於書中強調他數次親赴橋水採訪過Dalio,並得到許多橋水員工的私下揭秘,因此關於"暗黑原則"所述,他能有所保證內容絕對真實,不過實際上Dalio雖不否認受訪,但對此Copeland及其所屬媒體似乎曾採取法律措施,加上部分涉入事件員工在公開場合上模糊不清的說法,身為讀者的我們因此未必能辨真假.但是2022年底,Dalio正式的卸下了橋水資本的領導人,事實上自2020年Dalio的長子車禍過世後,他即將大部分的執行工作交予手下,也就是那時起,橋水基金的績效又開始向上活躍起來,似乎有脫離謎之10年衰退的可能,因此多少令人聯想到這種衰退確實是執行"原則"所創造的危害,但是為什麼一個明明看起來是很好的管理"原則"可能會為禍呢?個人以為,Dalio在"原則"書中已經說明了了原因,在於Dalio希望原則在執行上最終能夠以電腦自動判斷評分的方式來進行,他在實務上確實找到專家進行這樣的軟體化,但問題是管理組織,與人員的方式,與投資交易不同,投資自動化,靠電腦自行運作,是由數字導引,電腦化能夠確實區分行動與不行動界線的一種方式,因為它有明白冰冷的數字可以為依歸,它可以每小時執行一次,也可以每毫秒執行許多次,都不會有障礙,也不會產生問題.但是管理"原則"恐怕不能如此的區分出明顯的若干邊界,且要為每一個邊界定義行動,與不行動的界線,這基本上不容易,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Dalio的原則基本上就是一些文字概念,根本不可用幾個簡單的條件,就定義出分數,那是一種管理學執行上的絕對錯覺,尤其金融服務,根本不是工廠作業.所以Dalio的原則雖然看起藍很好,但是他試圖將它程序化的想法可能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後來浪費著整整十年在進行將原則程式化更是多此一舉的錯誤,造成治絲益綣,人事紛擾,員工間的自我對抗.當然,我以上的推論都是基於Copeland所述為真實的條件下.
不過另一個角度是這樣的,打開橋水基金的官網,你看到people那一欄點進去看,會看到該公司目前主要管理高層的四位人物頭像,與其介紹.這四位中,其中有三個人都在"暗黑原則"中被透露,曾經違背過"原則"而遭到懲處,或是被Dalio護航,他們涉入的可能是性騷擾女同事,或是偷偷進行未得公司事先允准的金融交易,都算是嚴重違背"原則"規定,但是不管懲處如何,他們終究是站上了橋水基金的最高領導位置,這顯示即使真的有如Copeland所說的執行"原則"創造出橋水的高離職率,不明原因離職,或是各類奇怪的事件,或是Dalio的一言堂,帶給員工彼此競爭互鬥,PTSD,這些固然是事實,但真的也有許多人,至少新高層的四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存活.這顯示"原則"執行也許確實是企業發展的某種障礙,但也可能真的有人願意真的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繼續的向前衝,因為原則可能是被設計來創造出一個看來類似自然界適者生存的條件環境,但看起來他們依舊自我調適的很好.這種情況,就像台積電,它有很好的技術,世界一流的經營成果,但偶爾我們還是會聽到一些高層管理者彼此傾軋互鬥的小道消息,然而這表示台積電企業文化不正常嗎?可能並不是,或者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世界頂尖企業的管理與組織型態,就是傾向於形成這種員工間彼此互相競爭的環境創造,而不是和和樂樂的大家庭型態,這背後有它的管理,與經營目的,或許是很多人沒有仔細思考的一種面向.如果這樣看,也許Copeland所寫的內容並不是錯的,可能貼近於事實,但是他沒有朝這方面思考,而單純看成是一種對人性不善良的"暗黑原則".
我在這本"暗黑原則"的帶動下,同步回讀"原則".我個人對這本書的爆料沒什麼傾向性,不過依舊抱持對於專講成功學書籍的懷疑是不變的.暗黑原則揭露的事件,有點八卦,與不正經,特別與原先看來很老派的"原則"相比,它實在有點另類.而且它還揭露了Dalio由中產階級家庭突然躍升到上流社會人士間的一些不為人知的與豪門婚姻關係與身份小秘辛,對比Dalio在原則中對此明言持保留態度的說法,似乎Copeland所說的一切真的有幾分的可信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