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的故事: 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The Spiral Roa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Communist Party Leader,黃樹民)
接著是進入一個連鎖系列閱讀.原先預備要讀的是黃樹民老師的"林村的故事","借土養命",這兩本都是作者實際的田野調查紀錄與看法,只不過一個是寫的中國農村,另一個則是中國人在泰北建立聚落的民族誌調查.後藉由延伸"林村的故事"裡的中國農村發展題材,找到熊培雲的"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與賀雪峰的"最後一公里村莊"這兩本書.而從"借土養命"談泰北華人社區民族誌題材,又延伸找到了熊景明寫的"長輩的故事",那是一段關於雲南一個大家族的發展史.當然,若想要延續題材還有"家在雲之南","泰國北部的雲南人","黃河邊的中國"等這些書籍,只是對同個題材應該不太可能看這麼多本就是了.
黃樹民老師利用一次年度教學休息期間,自美國遠赴中國農村,做關於中國農村發展歷史的田野調查.1984年11月到1985年6月黃樹民在選定的考察點,廈門附近的"林村"常駐下來.他據此經歷寫下了第一版"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農村變革".1996年他再次返回林村考查,於是書在第一版基礎上增加兩章,第二版加強了在經濟改革開放後林村受到的影響.隨後在隔了20年的2015年,作者又赴林村長住,寫出了本書的第三版,也就是現在這本"林村的故事: 一個村書記眼中的新中國變遷".
當前的林村,已經不能說是農村了.畢竟它距離廈門市區僅有10公里,或許在1984年算是個遠離市區,純樸簡單的典型山村.但在今日,以行政區的擴張,都市人口的爆炸成長,及當代交通建設的發達,交通工具數量增長,加上經濟型態的的改變,它早就成了一個完全現代城市化的後農村樣貌.集中的高樓,與遍地的賣場取代了原先得農村土胚房,養豬棚,與墳場,而田地與菜園則讓位於現代新式廠房,辦公樓.當年的農民在哪裡?在本書中我們得知,他們現在可能在私人的冷氣包廂唱歌喝酒聊生意,在大眾空間裡閒信散步,走街訪友,在政府部門裡穿梭辦事,或是正在泡茶,睡覺,無聊發呆等著租戶上門繳租金,或是準備搭上大賣場的接駁車去購物.許多讀者可能從書上未能發現上面這段描述隱藏了一些未知的問題,當然這不是本書的重點核心.因為原先的農村範圍雖然未變,但是人口已由幾千人擴張到幾萬人,且大多數是外來人口,並非1985年黃樹民初來林村時的狀態,難道這6,7萬人真的人人生活都如上述那樣的富裕悠閑?顯然不是的.這裡有一個經濟結構上的根本變化改善了原村民的生活,就是民進國退,資進農退,在引入現代市場經濟後,讓整個農村的樣貌,結構產生了大改變.於是明眼可見的商業活動,取代了農耕行為,對於原來的林村居民來說,可能部分人趁著這樣的變化,利用原先分配的田地交換,與勞力交換政策中引進市場經濟下的某些特許權,謀取了階級與資產數量上的躍遷,因此赤腳農人成了技術工人,小商販,資本主,若從這些人的角度,改革開放政策成功的創造上述繁榮樣貌,這也是本書1985年初版所描寫的重心.
林村是個化名,並非黃樹民調研所在的真實地名,同時書中大部分的人名也都是作者虛構用來替換的,目的無非都是為了保護他在調查過程中接觸過的人與事,畢竟對岸的政治敏感度不同,他去採訪的對象許多都具有公職身份.但全書只有一個人,確定是以真名見人,那就是林村的村書記葉文德.本書就是作者藉由葉文德所述說的歷史為主要的依據,寫出中國自1949年以來,農村在諸次政治運動後的實際情況及發展.從土改,四清,文革,計劃生育,改革開放,發展鄉鎮企業,"林村的故事"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末的中國社會中所有重要事件和議題,並引入來自最基層的農村幹部的闡釋和實踐.讀者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村落宗族觀念,與共產黨施行政策中的衝突,衝撞,因此產生的變與不變,看到"權力"下放到地方之後,地方幹部配合執行政策施行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農民,農村,農民又在何種程度上抵抗改造,陽奉陰違,在那些層面上配合施行,本書以散文的形式,一般通俗明白曉暢的文字,來描述林村那些年在政治主流論述外的真正變化,當然,這些變化的描寫其實是有限制的,那就是以葉文德的角度與觀點,它所放射涵蓋的人事物,其實有某種事後可見的限制,這是我讀這本書所產生的一個主要疑惑所在,當然這些限制要在今日比較能看清.
黃樹民老師之所以要去做調研,就是為了看一下歷年政治運動對於農村的影響,以及經濟改革開放後的農村變化,因此被份配到這廈門附近的村落,應該本來就不是發展絕對落後的貧困地,畢竟以福建山多田少的地理特性,這村落已經算是不錯,加上廈門位在南方改革開放的前沿,因此選地有其時代的代表性,但從全範圍的農村發展觀察應該比較不具備普遍性.書描述葉文德對歷年運動發生的諸多過程,包括他家與他所在村落相關居民受到的影響,其實主要是幾個跟他與他家權力關係密切的村官員,及其親屬,在當時社會樣貌呈現的狀態,以及各次政治事件後的林村政治權力與結構的變化.同時,也寫下了1979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林村受到的影響與變革,呈現出何種樣貌的改變,在商品市場進入後,市場經濟是如何的改變了林村的人員構成結構,親屬關係,村中家戶關係,以及農業經濟內涵的變化,所調查的村莊命名為林村.黃樹民沒有採用傳統的學術結構寫作方法,而是以林村書記葉文德為主角,用他的生命歷程串起林村和中國在共黨執政50年後的成長,動盪和轉型.
葉文德最重要的身份無疑是他的階級身份,幹部身份,黨員身份以及宗族和家庭賦予他個人於村中村民眼中的真正地位.階級上屬於中農的他很幸運得以完成高中學業,避免捲入各類階級殘酷鬥爭,可能因此,他對共產黨沒有太多排斥,對共產黨的信仰促使他參與四清運動,成為運動積極分子,正式入黨.但前途一片光明之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因此當年由劉文少發起的四清運動反成批鬥對象,而藉由四清上位的葉文德轉眼就成了黨的邊緣人,一直在村黨支部做不痛不癢的工作,直到接任大隊辦事員.這個位置讓他看到文化大革命對林村及附近區域的影響.也是在這段時期,他開始審視政治運動,共產主義這些曾被視為信仰的東西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他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的狂熱和不可理喻,不禁懷疑自己以前參加運動時是否也未經深思犯下某些錯誤?所以他開始自問,懷疑,因此雖然他是個忠貞的黨員,卻不似其他幹部對於當前的黨與黨的措施是採取毫無懷疑的絕對接受態度,但他也知要公開的違反規定,衝撞組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心態上,他開始建築了一種務實以對的態度與心理,他明白自己渺小的個人對於那些政治運動到底是不是個錯誤無法做出影響的決定,但他能以務實的態度,化解其中的矛盾,或是讓一些違反政策的行為有適度生存的空間與機會.
儘管他的共產主義遭到經驗和現實審思的考驗,葉文德總能以一種務實的態度來面對.葉文德對廟會態度的轉變就是他對信仰務實態度的證明.以共產黨無神論的主張,身為村書記的葉文德有必要破除封建迷信,甚至將這種破除的力量及於道個別村民上,但做為村莊的成員,他必須為村莊集體活動貢獻力量,他知道村民信奉傳統宗教的習慣與習俗多年,是一代代透過血脈與祖宗信仰流傳下來的,即使並非牢不可破,但若沒有行使強迫的方式,很難從村民中革除這種已經成習了數百千年的認識論.所以他只能採用兩面手法,,一方面是村支書葉文德拒絕參加各類迷信於傳統宗教活動,但另一方面卻又以兒子的名義捐錢資助舉辦廟會的公攤,從而表現自己仍是村莊一員的身份.雖然這並不能緩解兩種身分的衝突帶給他的苦惱,但葉文德務實的接受了黃樹民關於廟會實際上的作用在於凝聚全村的力量這樣的說法,而這種憑藉傳統所凝聚的村民支持是政治教條和組織無法滿足的一種社會需要,所以後來他敢於在一個有市高層官員所在的會議上主張不該花大錢建立干擾台灣電視節目訊號設備的建議,葉文德以“村民私下愛接收訊號偷看台灣節目是因為大陸節目不好看,應該花錢提高大陸節目質量”,這等務實理由讓上層領導啞口無言,只能把原提議作罷.
這種務實與變通的做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好貓論的實踐而已.因此當市場經濟發展開始影響到農村,影響到農村政策時,身為村書記的他實際上並沒有採取太多的反對立場,我們在書中還看到他親身提出了許多建議,讓整個林村積極的投產到市場經濟的洪流中,這並非要單純迎合領導與上級對政策的要求,實際上真正受影響的還是當地的村民.這是因為經過了幾十年的政策運動之後,農民除了些許小額的保留自耕地外,可以說是已經沒有私產了,原先的田地都被公有化,而要進入市場經濟,鄉村往往欠缺資金,最好的辦法,就是拿這些已經公有化的田地,與公社化,工分化的集體勞動力充作資本,換取一些實質的股份額,與勞動收入.林村在葉文德帶領下,順利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從開設集體所有制的沙磚廠,到紅磚磚廠,我們看到了農村經濟走向資本市場的成功案例.其他在本書中關於葉文德的政治經歷,與他如何執行一些可能有疑問且略顯強制兇殘的政府政策,比如一胎化下強制墮胎的詩星,或是帶領村民走向市場經濟發的故事細節說明的很多,其中很精彩,有血淚,也有成功的部分,內容不在此重複,但我們要強調,以共黨組織與施政曾經的嚴厲,地方主管在其施行中的許多寬容,與便宜行事,或者陽奉陰違,其實未必見容於當局高層,這應該是本書對於多名字採取遮掩的原因.
從1985年的角度,過往的整整政策當然是留下的傷害為多,土改,三反,五反,四清,文革,直到經濟改革開放才給農村有了一種新的契機,但是若要論成敗,還是得等到1995年黃樹民再次常駐林村之後才看得比較真切,就是與葉文德相識,相熟的一些朋友,幹部,親屬,都因為新的政策改善了經濟,改善了家庭條件,到了2016年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因為連農村樣貌都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城市景觀,.但是這也演起我閱讀本書後的另一條思路,那些與葉文德並不熟識,或不在採訪調研範圍內的許多其他農戶都有與他們有相近的發展嗎?畢竟,這裡頭還是有幹部,權力的特許優勢在其中.文本中自己也敘述了這種市場經濟的轉變有三種人最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一是幹部及其親屬,二是軍中退役回鄉之人,其三就是擁有高學歷的醫生,律師等.一則無非是轉型的過程中,有許多在公私之間劃分明顯不清之地,對於有權力,或與其接近者有利,比如由農地化資成立的集體企業最後如何私有化,誰成了大股東,董事長,這裡面有太多黑幕,恐怕是那些沒有權力者難望其項背的,因此普通農民真的都能有類似葉文德與其親屬,或親近者類似的成果,是這本書沒有提及的,其二,那些軍中退伍者有技術,或是高知識份子利用的是訊息差優勢,普通農民有沒有這種機運實難言,沒有這些優勢的普通農民如何面對這一波市場經濟的打擊,這也是沒有顯露在本書中的內容.
而核心的疑問是,當年為了轉入市場經濟,許多以村公有財產為標的換成為資本,或股份後,許多農民因此成了技術工人,房東,貸款人,他們收入從農產銷售收入轉為房租,利息,資金報酬,或是勞動薪資,甚至自行創業.但是公有田地呢?則成了廠房,辦公設備,或是私人商品房產,也就是說農田被以其他形式的方式給替代了,這本書討論了林村歷年政治運動中曾經的遭遇與痛苦,以及經濟改革開放之後,許多人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但唯獨沒有討論一件事情,就是農田被取代了,那麼農產與農業政策該如何繼續進行呢?現代的農民又在做些什麼?如果是林村的後人,那還可能有繼續從事農耕,做農人的可能嗎?如果有,他們在哪裡?然後是如何進行現代農業?要知道,經濟問題大體來說就是一個稀有性的選擇分配問題,雖然做爲市場經濟,商品化工業世界的轉型,有利於某些人,比如葉文德及其近親,但是放棄農田改建工廠就意味著減少了農業生產,那該如何重新的調配資源,如何集中改良進行,顯然就不是"林村"這樣的單一案例能回答說明的,而這顯然也是一個被隱藏的大問題,因為從媒體,或是報導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類似林村,但更有名的農業轉資本化的村莊,集體中所有的人都因為市場經濟分配到新創企業的股權,每年就等著分紅,收租分配,成了新一代農村暴發戶的例子.但真的所有的村莊轉型都有如此的境遇嗎?我不懷疑,我認為成功的一定只是少量個案,多數農村轉型的後續樣貌才是重心.而那些沒有轉型的農村又如何?顯然,我們需要繼續閱讀其他的書籍才能看見另一種聲音與描述.
不過從黃樹民老師1985年常駐林村調研的目標來看,顯然林村後續的發展大體上來說是成功的進入了市場經濟結構,體系,並且讓許多人因此發家致富,過上了城市小民般的生活,這無論如何在當年是不可能想像的.加上本書的散文形式,閱讀起來輕鬆無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並兼顧探求過往政治運動對於農村集體與個人的影響來看,這是一本應該值得閱讀的書籍,只是對於已經吸收知道很多的人來說,可能它的新鮮度就不夠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