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jpg

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RichardH.Thaler)

   看這一本純粹是基於前一本小說太難讀,先用本商管類書籍緩和一下.即使作者Richard.Thaler剛剛拿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原都不在我預計的書單中.因為行為經濟學裡的內容觀點本來就不是我太認同的領域,不當行為是指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行為與思考狀態,行為經濟學是將心理學融入到經濟學領域構成,所以探究的範圍與傳統經濟學有異,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不符合傳統經濟學思維的不當行為[Misbehaving].

   看完之後,我以為想了解經濟行為學的人還是讀作者的另一本書"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 Paradoxes and Anomalies of Economic Life)要好一點.理由有三,一是本書屬於半自傳,部分內容是作者的經歷未必關於主題,而贏家的詛咒是鎖定探討14種不當行為.其二,這本中譯本從頭到尾竟沒有半個英文字,完全沒有接觸過行為經濟學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等名詞的原文,那麼以後碰到不同譯名時該如何連結?第三,行為經濟學領域本身結構鬆散,是建立在批評傳統經濟學上,立論與範圍上不夠完整完善,往往從封閉性實驗的結論出發很容易出問題,這本為兼顧通俗普及性所以簡化了一些結構與推論,想看較完整論述或觀點的人還是看贏家的詛咒較合適.儘管如此,只想初略了解一下行為經濟學的人仍可以速讀的方式快速看一下不當行為,而個人將它列入交易心理的範疇,因為它有大半涉及金融市場與金融交易領域,所以也能提供交易人一些例外思維的啟發.

  上面說個人不完全認同此領域,也說封閉性實驗易出問題.我就先以本書第15章以公平遊戲談公共財中,Thale所設定的實驗例子來說明作者的架設實驗的錯誤與反證傳統經濟學的觀點.Thaler首先引用了Paul Samuelson對於公共財的看法"薩繆爾森證明市場經濟對公共財的提供不足是因為沒有人為之付費的動機,他們也可以不花錢就享用到,經濟學家們除非政府主動介入並提供公共財,透過稅收讓每個國民都負擔一部分,否則公共財的問題無法解決".隨後Thaler建構了一項遊戲,他遊戲的目的是試圖證明Samuelson是錯的,理性經濟人是錯的,他以為人們會願意為公共財付費,且會因此得到更多.實驗找10個陌生人,給每人五張一元紙鈔,然後私下把要捐的錢放進空信封袋裡.遊戲的規則是,他們放進公共信封袋裡的總金額會倍增加一倍,然後所有的錢將被均分給每一個實驗對象.也就是假設一個人捐1美元,實驗人員將會把這筆錢倍增為2美元,再均分給10個人,所以每個人拿到0.2元,也就是一個人捐1元他實際是捐0.8元拿回0.2元.作者Thaler指出"按薩繆爾森的邏輯,經濟理論對公共財遊戲的預測是沒人願意貢獻一分一毫",因為某人捐1元你不捐,你就得0.2元,那你就有5.2元.而你自己捐1元別人都沒捐,等於損失0.8元,你就剩下4.2元,因此基於自私立場當然不可能會捐錢.但是作者以這實驗證明若所有人都將5元全部捐出,每一個人最終都會拿回10元[若一個一毛都不捐,其他9人都捐5元,那麼不捐的人最後能保住5+9=14元,而其他九人每人都保有9元,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都不捐,每個人就是保住原先的5元,反之,若只有一個人捐5元,其他人都不捐,那捐錢的只能保住1元,其他人每人保住5+1=6元],所以Thaler想證明Sameulson是錯的.他想證明經濟學的自利理性論點也是錯的.但我以為這個實驗恰反而證明Sameulson是對的,自利,理性的論點也是對的.

  首先,請注意遊戲設計,遊戲設計一個人捐1元,實驗人員會把錢倍增為2元,再回頭均分給參與人?WHY?這是甚麼?此地倍增再回饋的意義不就代表的就是種誘因,有哪種公共財可以這樣被假設,有倍增利益的誘因?Sameulson指出公共財因為缺乏誘因,才會沒有私人願意支付.現在提供了倍增誘因,根本脫離了他的主張,要漁民們自建燈塔根本不可能.其二,這個遊戲確實是每個人都捐5元,最後每個人都回拿回10元是最佳策略.但這可不是像Thaler所指是基於人們的善心與無私的奉獻,反而是假設每一個參加者都精確的體會到捐5元是對自己最好的策略,是的,這根本就是賽局的一種.最佳解隱含了兩件事,一是參與者都是理性經濟人,要是沒油這種理性思維,參與者可能會隨機捐1元或低於5元或只會一毛不捐,二他們都是基於自利的角度尋求解答的,而非基於善心才捐出5元.根據以上的說明恰好能證明Samuelson是對的,證明傳統經濟學觀點的正確.以及這是一個對於不當行為完全錯誤失敗的實驗設計.因此當後續Thaler再提出溫哥華附近鄉村的自助菜攤成功的就很難複製在其他地方,台灣就不只一次有人實驗過誠實商店,無人商店,但最後都以賠錢告終.而Thaler也忘了一件事,當他假設參與者捐1元,實驗人員可倍增為2元,現實生活裡,如何憑空增加這1元?這就只讓人想到一句Milton Friedman的老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憑空多出來的1元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想讀者還不致於太白癡,所以公共財還是需要以政府提供才是唯一解答.

  雖然找到論述上關於技術面的錯誤並不容易,但也不至因此全面否定行為經濟學.根據作者的說法他從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打破規範經濟學以定理規範的原則,他打算發展以描述經濟學來輔助或取代.而我個人是懷疑同這種描述經濟學的普遍性才沒有那麼同意它屬於經濟學領域.不過,以心理學,行為科學切入金融,商業交易,經濟決策乃至政府政策,確實是種更有效了解影響決策行為的心理因素與各種心理效用作用的方式.當然作者或其他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者的目的可不單純只在挑出傳統經濟學的毛病予以修正,其實他們根本上想推翻傳統經濟學.所以從心理帳戶開始,針對就是效用理論,行為經濟學者發現不是每一分錢在人的心中的地位都是相同的,並藉由心理帳戶的探索找到了稟賦效應,即人們會重視他們已經有的東西,如發現若一筆金錢已被明是存款,那麼它被使用的機會將會降低,藉由這些生活中觀察與實驗來質疑效用理論.而如果他們能顛覆效用理論,自然就能在此之外以心理學行為科學逐步來攻破規範經濟學領域.不過目前的發展就是結構鬆散缺乏一體適用的絕對理論或發法,還陷在個案與封閉性實驗裡,是以讀者即使看了這些所有的不當行為,應該還是只能作為原來經濟學的輔助,或是逸趣,很難當做主體.但是,在Thaler的論述裡行為科學在於金融市場中所發現的心理因素確實能夠提供個別決策者參考.比如人有規避損失的自然傾向.會因為害怕風險而喪失其實只是低風險但有報酬的投資,又比如人有賭場營利效應,當交易賺錢時比較容易誤入高風險的投資,因為賺錢時會以為後來參與高風險投資即使賠錢也是輸莊家的錢而不是自己的錢的錯覺,而翻本效應又容易讓一個已經損失的交易人不理性的孤注一擲,狹窄框架則容易讓人忽視長期效果而被懼怕損失的心理所制約.在金融交易這塊是本書寫的最合實際世界的部分,Thaler一方面寫了封閉型基金的套利而大讚行為經濟學的眼光,卻也沒有因為行為經濟學者曾正確預言房市危機的可能而給予高評價,他很清楚的知道Robert Shiller的警告還是提前了兩年,如果依建言執行部位不是損失了賺錢的機會就是早就在下跌前就提早放空破產了.單論這點我以為他對金融交易的時效重要上掌握得很好,不是意識形態盲目者.

  除了以上這些,Thaler將行為經濟學的思維引入NFL美式足球球隊的選秀策略,並實際與球隊管理階層合作找尋最有利的選秀策略,並以荷蘭猜謎遊戲的例子試圖擴大行為科學適用決策的範圍,而作者自己更身體力行的加入英國保守黨所創的行為洞察組織,參與美國退休儲蓄計畫.都是更進一步的想將行為科學融入到政府政策決策裡,Thaler甚至挑戰Posner,試圖把行為科學加入到法律經濟學中,試圖創造行為法律經濟學,由此可以知道這票行為經濟學者的企圖,除了挑戰傳統論述經濟外也想在國計民生的政策決定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不論認不認同行為經濟學的觀點,這種往卓越前進挑戰權威論述的心態與執行力應該值得推崇.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eculator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